鲁迅经典文集电子版(鲁迅全集的编辑与出版)
鲁迅,中国新文学的杰出代表,学兼中西,文变古今,著述宏富。他的作品有文言文,也有白话文,有小说,也有诗歌,有新体诗,也有旧体诗,有散文,也有杂文,有报刊短章,也有学术专著。为这样一位文学大师编纂文集和全集,是十分艰巨、极富挑战的工作。80多年来,几代研究者和出版人致力于《鲁迅全集》的编辑和出版,为文学家文集的编纂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范例。
1938年,鲁迅先生逝世两年后,20卷的《鲁迅全集》在上海面世。其后历经战乱,无暇重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就成立了鲁迅著作编刊社(后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称鲁迅著作编辑室),于1956年开始出版《鲁迅全集》10卷注释本,至1958年出齐。1975年,经毛泽东批准,成立了鲁迅研究室,随后又组建了“《鲁迅全集》领导小组”,从各地抽调专家学者到京,分工合作,于1981年鲁迅百年诞辰前夕,推出16卷的《鲁迅全集》。
目前鲁迅著作最通行的版本是200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由1981年16卷本的《鲁迅全集》修订扩充的18卷本。全集出版说明写道:“《鲁迅全集》的编注工作,一直受到中央和国家的重视,得到众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鲁迅研究界的专家学者的帮助。”
《鲁迅全集》在编辑体例、文本校勘、题解注释等方面创举颇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编辑体例方面。1938年版的全集基本参照鲁迅本人生前自拟《三十年集》的体例,将其历年自编文集作为主体,未入文集者列为“拾遗”“拾遗补编”。全集收入了译文,但没有收入日记和书信。不过,全集编辑委员会在发刊缘起中作了说明,为更大更全的版本预留了空间:“此外还有日记、书简、六朝造像目录、六朝墓志目录、汉碑帖、汉画像等,因影印工程浩大,一时不易问世。”
1938年《鲁迅全集》编辑委员会设定的体例显然过于宽泛。对于译文,鲁迅也许有另行编辑译文集的计划。书信和日记本非公开发表的文字,不能算是创作。从《三十年集》的拟目可以约略体会出鲁迅当时的编辑意图,所谓“文集”,只收创作和学术研究著作,而其他文字,可以另编译文集、书信集、日记等。至于编校古籍,例如《嵇康集》,或可以“嵇康著、鲁迅校注”的名目出版,因为虽然鲁迅在该书的校勘上下了很大功夫,但它毕竟是嵇康的原创。因此1958年的10卷本有意向鲁迅的本意回归,声明“专收鲁迅的创作、评论、文学史著作”以及部分书信,并计划将译文和古籍辑校文字另行编辑成书,即后来的10卷本《鲁迅译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12月)和4卷本《鲁迅辑录古籍丛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7月),为著、译、校勘划界分区。
1958年的版本排除了日记,但收入部分书信。其实,书信非正式撰写之文,收入文集,本就值得商榷。著作者的书信散落各地收信人手中,难以收全,而且有些信札仅见于报刊转载,无原件可供核对,不足征信。这样一来,收入书信的《鲁迅全集》就更难称全。16卷本使日记、书信收入全集的体例得以确定,为后来很多作家的文集编纂提供了借鉴。16卷本及在其基础上修订而成的2005年版18卷本,虽然已非鲁迅“文集”或“作品集”,却也非鲁迅全部文字的总集,创新了作家全集的编辑体例。
2005年全集收创作(含杂文)9卷,学术专著1卷,书信4卷,日记3卷,另有附集(含鲁迅著译年表、全集篇目索引、全集注释索引)1卷。2005年版有一个不足之处,是删去了1981年版第8卷的《生理实验术要略》。出版说明中交代,将来要把《生理实验术要略》与鲁迅其他科学著述如《中国矿产志》《地质学残稿》等,一同编入《鲁迅自然科学论著》,这不免使体例有所混乱。这几部鲁迅早期著作分明是原创作品,不能因为与文学关系不大就不收录。
2005年版全集为何篇幅多至18卷?一者是因为收入了新发现的佚文,增加了注释;一者也因为除将《两地书》收入外,还将鲁迅、许广平《两地书》68封原信收录。这样收录有一定道理,将鲁迅公开发表的创作《两地书》和不欲示人的私信区别开来,体例上有所创新,但造成部分文字重出,也值得再思。
按2005年版全集出版说明所说,将来另行出版《鲁迅译文集》10卷、《鲁迅辑校古籍丛编》4卷、《鲁迅自然科学论著》1卷,那鲁迅文字的“全”集就有33卷之谱。
1938年版全集因为时间仓促,在校勘方面有欠精审,误植与错讹较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研究专家孙用逐篇重校,于1950年3月出版了《鲁迅全集校读记》与《鲁迅全集正误表》(上海作家书屋)。10卷注释本《鲁迅全集》采用了孙用的校勘成果,又依据鲁迅手稿或各篇最初发表时的报刊进行细心校勘,纠正了1938年版中许多误植、脱漏与印错的文字、标点。1981年16卷本编委会中专门设置了校勘小组,定出统一的原则与体例,并据初版本,参照鲁迅手稿和原始发表报刊,又一次进行认真系统的校勘。单单是前6卷,就校勘出千余处错讹。2005年版的修订者对文本又进行了一次细心核校,仅从第一卷汇总就校出各种差异、错讹、更动文字等近130处。全集共校勘改动了1000余处。
《鲁迅全集》的校勘成果为现代文学作品的文本校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是一笔十分宝贵的财富。《鲁迅全集》有注释,而且是详注,这在现代文学家的著作出版史上较为罕见。
鲁迅的著作要不要注释,是一个曾经引发争议的问题。鲁迅作品涉及大量古今人物、历史事件以及社团、书籍、报刊乃至典故、名物、方言土语、引文出处等,考虑到时代的关系,读者阅读会有一定障碍,应该加注。但如果一一注释疏证,工程浩大。反对的意见,除了不赞成繁琐注释外,还有这样一层意思:如果加注,则最好出版单行本或每卷标出注者之名,以“注责”自负。因为释文表达了注释者对原著的理解,是对是错,容有争论。2005年的《鲁迅全集》注释出自多人之手,却未标明注者,是具有时代特点的集体项目。
1958年的《鲁迅全集》10卷注释本,为普及鲁迅著作做出了巨大贡献。1981年版在其基础上,对注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订,释文达240万字之多。随着社会形态及国际形势的变化,《鲁迅全集》中对很多人物和事件需要做客观、公正的评价,而鲁迅研究取得的很多新的成果也需要加以反映。2005年的版本修订,专家学者对原有注释逐条进行审核,根据新成果补充了很多词条,对以往注释繁琐的加以删略,原注存在史实错误的予以纠正,叙述不当者加以调整。新版对原注做了重要或较大修改的达千余条,单是补改中外人物生卒年一项就有900余条。鲁迅日记涉及的人物2000多位,鲁迅所购书籍5000余种,都详加注释。现行版本的注释总数是两万余条,近240万字。
尽管如此,《鲁迅全集》的注释仍有不少可以商榷的地方。2005年版发行近15年来,《鲁迅研究月刊》等专业刊物又陆续发表了一些质疑补正的文章,文本校勘是一项十分繁难的工作,为了向读者提供更准确的文本和更允当的注释,《鲁迅全集》的修订应该被提到日程上来。
《鲁迅全集》是一个范例,但不一定是作家全集编纂的定则。因为作家的创作呈现不同面貌,不可能强求一律。如郭沫若的书信、日记,并未收入《郭沫若全集》中;至于译文,茅盾、巴金的译作,卷帙浩繁,仿照鲁迅著译编辑体例,另行出版了“译文集”, 但对于译文较少的作家如瞿秋白,则将译文编入《瞿秋白文集》(译文编);《鲁迅全集》不收辑校古籍的体例,也被《郭沫若全集》收录《管子集释》打破了——此类体例不一的情况屡见不鲜。
现行的《鲁迅全集》是鲁迅著作编纂的集大成之作,对于文学家全集的编纂,其体例可资借鉴,同时也对开拓更大空间提供了启示。
(作者为鲁迅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