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被鲁迅骂了10年(胡适被鲁迅骂了10年)
前段时间,在热播红色年代剧《觉醒年代》38集中,鲁迅曾对陈独秀和胡适有过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
简单来说,鲁迅认为陈独秀是正人君子,凡事可以摆在台面上来说,由他担任《新青年》主编辑再合适不过。而胡适虽然才高八斗,但行为作风有些藏着掖着,不够光明磊落。
这段剧情是有历史原型可供对照的,鲁迅对陈独秀和胡适的评价,出自1934年他为刘半农所写的纪念文章《忆刘半农君》。
其时最惹我注意的是陈独秀和胡适之。假如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罢,独秀先生的是外面竖一面大旗,大书道:“内皆武器,来者小心!”但那门却开着的,里面有几枝枪,几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适之先生的是紧紧的关着门,门上粘一条小纸条道:“内无武器,请勿疑虑。”
翻看《鲁迅全集》不难发现,全文一共提到陈独秀6次,钱玄同8次,胡适则有20次。很多人甚至还以为,鲁迅与胡适二人的关系,要比他与陈独秀更加默契。
其实并非如此,在提及胡适的20次中,鲁迅对他明显有讥讽之意,就差没有在明面上骂出来。
奇怪的是,鲁迅与胡适二人相识约16载岁月。期间,鲁迅或含沙射影,或点名道姓,骂了胡适10年,不下20余次。
那为何胡适却不公开反驳鲁迅对他的质疑?是胡适自知理亏,还是不敢?
《觉醒年代》这部电视剧,详细刻画了鲁迅、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人的关系。编剧用一些巧妙的细节,加上人为杜撰的桥段,烘托出陈独秀与李大钊的惺惺相惜,包括陈独秀对胡适恨铁不成钢的愤懑之情。
然而,历史上鲁迅虽然一直被视为《新青年》的核心人物,但他与兄弟周作人其实处于《新青年》核心圈的边缘。
刘半农写给钱玄同的信中曾明确这么说到:“刘半农、钱玄同、陈独秀、胡适才是《新青年》四大台柱。虽然自认为是台柱,可需要多请几位名角帮忙,方能压住座。李大钊、陶孟和、鲁迅、沈尹默,都是陈独秀等人请来压场子的名角,顶多属于中坚骨干,绝算不上核心。”
说白了,鲁迅就是陈独秀竭力邀请为《新青年》撰写稿子的写手。他不像李大钊、胡适、陈独秀等人共同在北大教书,鲁迅有许多意见要由兄弟周作人代为转达。
正是因为鲁迅与《新青年》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以至于他对陈独秀和胡适二人的看法上有很大不同。
从《忆刘半农君》这篇文章不难看出,鲁迅看待一个人时,非常看重其人品高低。比如《新青年》是陈独秀一手创办,鲁迅认为陈独秀是推广新文化运动的干将,对其无比钦佩。
包括后来钱玄同与《新青年》分裂,周树人、周作人继续给《新青年》供稿,这也能说明鲁迅完全是看在陈独秀的面子上,一直坚持到1922年底,才逐渐与《新青年》分道扬镳。
可是同学们想想,胡适是何许人也?年仅二十六岁便风头正盛,头顶“博士”名衔,北大校长蔡元培极力推崇,与新文化运动领袖陈独秀称兄道弟,难免鲁迅与胡适之间会产生微妙的差异。
鲁迅早年间曾东渡日本留学,其成绩只能算作中等偏下。援引藤野先生的原话:“鲁迅天资一般,上学时身体就不太好,虽然他非常认真的记笔记,但是从鲁迅上学时还不能充分地听、说日语情况来看,他在学习上非常吃力,成绩很普通。”
鲁迅只是一个普通再不能普通的留学生,学习非常吃力,在老师和同学的眼中,就是一个“小透明”。
反观胡适,当时是锋芒毕露,鲁迅看不惯胡适是发自内心的等级差距。相比较之下,对于年龄相仿,经历也多有相同之处的陈独秀,鲁迅更容易对他产生好感。
胡适与鲁迅二人,起初关系并没有那么差,相反彼此还颇有惺惺相惜。二者决裂,发生在女师大运动时。
当时,鲁迅与周作人支持学生抗议,鲁迅被推举加入维持委员会,支援学生驱逐了保守校长杨荫榆,与“保皇派”的陈西滢,展开了一场激烈的笔战。
作为双方朋友的胡适,给周氏兄弟写了封信,劝他们不要再打这无意义的笔仗。鲁迅正处于气头上,胡适的劝诫无异于火上浇油,从此决裂。
1936年鲁迅因病去世。按理来说,老对头离开人世,胡适即使明面上不好表现出来,心中肯定出了一口恶气。
但让人没有想到的是,鲁迅的遗孀许广平给胡适写了一封信。信中,许广平请胡适“鼎力设法”,帮助鲁迅出版《鲁迅全集》。
胡适接到这封信后当即“慨予俯允”,让商务印书馆出版《鲁迅全集》,他亲自担任鲁迅纪念委员会委员。在胡适的奔波下,《鲁迅全集》才得以公开发版。
1937年初,著名作家苏雪林给胡适写了封长信,苏雪林称鲁迅是“刻毒残酷的刀笔吏,一生阴险无比。”
给苏雪林的回信中,胡适是这么评价鲁迅的:“我很同情于你的愤慨,但我以为不必攻击其私人行为。鲁迅狺狺攻击我们,其实何损于我们一丝一毫?他已死了,我们尽可以撇开一切小节不谈,专讨论他的思想究竟有些什么,究竟经过几度变迁,究竟他信仰的是什么,否定的是些什么,有些什么是有价值的,有些什么是无价值的。如此批评,一定可以发生效果。”
人走茶凉,胡适觉得鲁迅因病去世,后人就不要再对他的一生过多评价,过往一切都会烟消云散。
甚至,胡适还用“狺狺”一词,将鲁迅比作是恶狗胡乱咬人,这段文字剖析出胡适对鲁迅这么多年来谩骂自己的态度。
随着近些年网络发展迅速,大部分同学都认为胡适是“公知”代表,一生卑劣无比。
鲁迅秉笔直书,肯于为劳苦大众发声,他与陈独秀等人虽是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胡适则是人人厌恶的苍蝇。
抛开胡适与鲁迅为人不谈,鲁迅10多年来一直谩骂攻击胡适,这是不争的事实,胡适并没有对鲁迅进行任何反驳。鲁迅死后,胡适凭一己之力帮助许广平联系商务印书馆刊发《鲁迅全集》,这也是事实。
只能这么说,胡适的一生顺风顺水,加上他早年的教育经历,使得胡适拥有广泛的自由梦。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鲁迅其命运多舛,加上思想有些偏激,使得他的生活处于非常态化。
鲁迅最看不惯任何人打着革命的旗号,宣传所谓的“完美社会”,而他本人几乎对任何观点都有所抵制。在这方面,胡适则要宽泛许多。
鲁迅与胡适二人绝没有深仇大恨,胡适发表的文章,鲁迅也都会一一拜读。
其实大家可以看看民国时期的文人圈,诸如黄侃、钱玄同、鲁迅、陈独秀、辜鸿铭等人大家都是骂来骂去。有的时候为了一桩小事,甚至闹得不可开交,想来也是很有趣。
可是胡适就很少骂人。不是因为胡适之不会骂人,在他看来,自己被骂是件无所谓的事情,相反他还为自己被骂感到高兴,骂人者说出来一些经典的话,他还会为此鼓掌叫好。
我受了十年的骂,从来不怨恨骂我的人。有时他们骂的不中肯,我反替他们着急。有时他们骂得太过火,反而损害骂者自己的人格,我更替他们不安。如果骂我而使骂者有益,便是我间接于他有恩了,我自然很愿挨骂。
那胡适为何不公开反击鲁迅呢?
一、他认为自己和鲁迅不是一路人,公开反击鲁迅,没有任何必要,相反还会给别人留下口舌之争。
二、胡适和鲁迅分属不同阵营,二者的想法,包括对未来的打算有很大不同。贸然发生骂战,势必就会连累当时的政府与左翼联盟。
三、在胡适眼中,鲁迅不足为提。文人都有傲骨,鲁迅、胡适同样不例外。后人看来,鲁迅是大文豪、传奇作家。胡适当时风头尽出,曾担任过北大校长,受到各方高层的礼遇。
从胡适给苏雪林的回信中不难看出,在他心中,鲁迅就像是一条“疯狗”。
胡适遵循的是自由主义,重视相关经验与事情的可操作性。鲁迅则没有具体的信仰与革命信念,思想境界会随着环境不同而发生变化,这就使得胡适与鲁迅自始至终都不是一路人。
但可以肯定的是,胡适和鲁迅毕生追求社会公平、正义,这二人都有相同的底线。
鲁迅与胡适交往不多,算不上是好友,但他们代表了中国两种不同的知识分子的气场与立志。
胡适作为留学归来的高材生,他希望将当时的中国建立成像美国那样的民主社会,鲁迅对胡适的态度则是冷眼旁观。
从严格意义上看,鲁迅的思想绝对偏“左”,且主张乌托邦式的奇幻主义。
古人云,道不同,不相为谋。胡适之所以一直不反击鲁迅,并非他惧怕鲁迅,或者笔下愚笨。
二者始终没有打起“笔仗”,鲁迅批评胡适是有的,可互相都没有对对方撕破脸皮,彼此保留着起码的相互尊重。
新中国解放后,胡适在美国说:“鲁迅自始至终都是我们的人。”
多方因素的促成之下,胡适与鲁迅之间的感情是非常复杂的,二人没有深仇大恨,胡适也没有必要为了鲁迅几句“疯言疯语”,而大发雷霆。
二人之间保持了一种非常奇怪的默契,互相看对方不顺眼,却又无可奈何。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