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了就知道什么是经济学(什么是好的经济学)
《好的经济学》是一本什么
书呢?其实一句话就已经概括了,作者说:“经济学实在是太重要了,不能仅仅把它留给经济学家。”
那什么是好的经济学,什么是坏的经济学?我们从后往前更容易从这本书里边找到答案。
作者说,好的经济学,就是能够帮助我们战胜了无知和意识形态,确保在非洲正确地发放蚊帐,减少死亡,创造机会的这一类经济学。好的经济学更多地进行实地的研究,更多地用数字说话,更多地去尝试各种各样的方法,从而给决策者和执行者提供很多的工具和帮助。这就是好的经济学,它是用来解决问题的。
那什么是坏的经济学呢?所谓坏的经济学,就是宣扬国家无能、腐败、指责穷人懒惰,导致贫富差距扩大,然后增加社会愤怒和对抗情绪,最后让整个社会形成僵局。就是你看那个坏的经济学家的演讲和研究,就会觉得无助,没希望,不知道该怎么做,但实际上,经济学是一个行动的科学,就是教我们怎么去解决问题的。
所以,在这本书当中列举了很多个如何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经济学的手段。我们一个一个来看。
第一个话题,是我们大家都很关注的移民问题。
现在全世界,尤其是西方社会,都在面临着所谓的移民潮。大家对于移民潮的恐慌,基本上来自这么几个点:第一个就是移民的人口众多。第二个是移民带来的犯罪率高,然后导致了本地人的就业下滑。因此,在欧洲、在美国,很多人在不断地抗议移民潮,但是作者说,这里边有多少是理性的成分,有多少是真实的数据——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意大利,实际上移民所占的人口是10%,但是民意调查,你去问大家,你们感觉移民大概占到多少,平均数是26%。你告诉他移民没有那么多,但是人们就觉得移民是那么多。因为人的这种感受你没法控制它。
事实上,目前的欧洲根本没有形成移民潮:“2017年,国际移民占世界人口的比例大致与1960年或1990年相同,为3%。欧盟每年平均接收来自世界其他地区的非欧盟移民人数,在150万到250万人之间。250万人不到欧盟人口的0.5%,并且其中大部分人是通过就业和投靠亲人的合法途径获得移民资格的。2015年到2016年,欧盟涌入了大量的难民,这很罕见。等到2018年,向欧盟寻求庇护的人数,已经回落到63.8万,只有38%的申请获得了批准,相当于每2500名欧盟居民中,仅有一名难民,这种情况很难被称为难民潮。”这是事实和数据,但是人们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
另外,你要知道工资的差异与移民几乎没有关系。我们大家用脑子随便想一下,我们会觉得,那怎么会没关系呢?!你移民来了以后人多了,他们要的钱又少,那肯定工资收入就低了。这就是经济学里边最简单的需求和供给的那条曲线,大家只想到这一根曲线。但事实上,移民的到来会使得这个曲线上移。上移以后,导致的结果,就是工资差异和移民之间并没有特别大的关系。
那真正离开家乡的移民都是些什么人?这个作者提了一个问题说,为什么那么多有条件移民的人没有移民?他们就愿意待在他的老家,待在非洲、待在中东、待在南亚这些地方,他们并没有在能够移民的时候选择移民,而往往移民都发生在产生了战乱,产生了饥荒这样的时候。
所以,这里边有一首诗,我要念给大家听。这是索马里裔的一个诗人写的诗。索马里人因为遭遇了战乱和饥荒,所以有很多人离开了他的家乡。
他说:“没人会离开家园,除非,家园变成鲨鱼的血盆大口,你只能奔向边境。当你看到整个城市也在奔跑,你的邻居跑得比你更快,喉咙里透着血腥味儿,过去和你一起上学的男孩,曾在旧锡厂后面吻得你天旋地转,此时正举着一杆比他还高的枪,你只能离开家园,如果它不让你留下……”
并不是一个人好端端地只要觉得那个国家有钱,我就一定会移民到那个地方去。事实上,就是这些不得已而离开家乡的人,来到了这些更发达的地区以后,他们所带来的是本地人总体就业水平的提升。
然后本地人做什么呢?大量的本地人因为移民的到来产生了升值。
低技术移民不会损害本地人的工资和就业的原因,第一,比如说,你这儿来了一些非洲的移民,或者是中东地区的移民。到了这个地方以后,他因为语言不通,所以他只能干最基本、最普通的活。所以,本地的那些至少能够说本地语言的人升成了领班。他可以成为更高级的工作者,然后促进了生产。
第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移民也需要消费。本地人已经有房子了,已经装修好了住在里边,每个月的消费就是吃饭、穿衣服这点事。但是,一个移民来了以后,他需要有房子,需要租房子,需要买家具,需要买更多的东西,所以消费会得到增加。
第三,移民的到来减缓了机械化。如果移民不来的话,老板们只需要多买几个机器,就把这些人替代掉了。这才是引发失业的最重要的一个来源。但是移民到来了以后,工资收入水平下降,他要求很低,老板们减缓了机械化的过程,然后重组了生活方式。所以,本地人可以干更有产出的工作。
第四,移民还会去从事很多本地人不愿意干的工作,就是原本这些事大家不想干。你在北京你去问一下,北京开早餐摊的什么人?基本没有老北京,开早餐辛苦啊,所以外地来的人更容易愿意干这些事。
此外,还有移民更富有创业精神。我们在各个地方,都能够看到这样的状况:就是本地的居民待的时间长了以后,他就安逸了。他有房子,他收房租,他可以有很低的生活需求,一个月挣几千块钱就够了。但是,外来的移民更具有创业和创新的精神,甚至他们可以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这里边举了一些例子,他说:“2017年,财富500强中的美国企业,43%是由移民或者移民后代创立或共同创立的。此外,前25强企业中,由移民创办的占52%,前35强中占57%,13个最有价值品牌中的9个是由移民创立的。亨利·福特是爱尔兰移民的儿子,史蒂芬·乔布斯的亲生父亲来自叙利亚,谢尔盖·布林出生自俄罗斯,杰夫·贝索斯的名字来自他的继父,古巴移民麦克·贝索斯。”这些大名鼎鼎的创业家全是移民。
所以,我们过去从脑海当中凭直觉、凭最粗浅的对经济学的了解,我们认为,移民一定会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而经济学的实地研究告诉我们,事实上没有。低技术移民不会损害本地人的工资和就业。
但是,你注意,技术移民更容易拉低本地人的工资。真正移民过来以后,使得本地的白领收入下降的,是来自于那些技术移民。但是,还要注意,技术移民对于当地援助贫困人口有利,因为他使得服务费用降低了。
大量的人不愿移民的核心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因为缺乏人际关系。到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你让我现在搬到美国去住,我不愿意去。谁都不认识,你在那儿每天干吗?好山好水好寂寞。
第二个原因,是家庭的舒适。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就是我在家里边待着,我再穷、再苦,只要饿不死,最起码是舒适的。这是家庭所带来的独有的东西。
第三个原因,是你在当地会有家庭的纽带。
第四个原因,是人们对移民的系统性风险的偏见。作者研究过尼泊尔,说尼泊尔只要发生一起在外国死亡的劳工事件,当年的劳务输出就会大幅地下降。
事实上,发生了一起,并不是很多,但是人们普遍是不看统计数字的,人们是看显著性,就是我听说那谁家的谁,在国外出事了。所以,这种系统性的偏见导致人们其实根本不愿意去。人们的固执超过了经济学家的预期。人们对于移民的偏见,对于这件事情的担忧,你跟他讲再多的数字,就像你跟意大利人说,你们这儿的移民人口根本没有26%,解决不了问题。因为人们极其固执。
事实上,给经济造成更大威胁的,是人员的不流动。当一个地方人太过稳固时,这个经济没有产生人的流动,才会遭受巨大的挑战。
你看,我这么讲完,大家会觉得说,原来需要通过经济学的研究,才知道移民这么大的问题。那如果牵扯到移民政策的话,我们究竟应该怎么样讨论,应该怎么样制定?这就是好的经济学所需要去做的工作。
第二个大家很关注的话题,就是关于贸易。这一章叫作贸易之痛。
你知道,关于美国加征关税能否提升美国人的福利,这有一项调查。这个调查,在给到普通老百姓的时候,出来的结果形形色色,有人支持,有人反对。但是在给到美国顶级经济学家的时候,不管他是什么学派,不管他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也不管他的研究出身,只要他是美国著名的顶级经济学家,那么投票的结果,是100%不赞同这个观点。就是100%的经济学家认为,美国加征关税根本不利于美国人福利的提升。
为什么人们之间要有贸易?这里边就要提到最早的大卫·李嘉图的学说,他说,贸易使得两国专注于各自擅长的领域,然后大家交换,交换了以后的结果,是所有国家的总收入得到了增长。这个叫作比较优势理论。所以,在很早以前,当大卫·李嘉图提出比较优势理论的时候,人们认为贸易一定是非常好的。
但是,后来“萨缪尔森警告说,至少在富裕国家,贸易可能以牺牲工人的利益为代价。”就是贸易对这个国家肯定有好处,牺牲谁的利益呢?牺牲的是工人的利益,就是贸易越发达,导致一个国家的收入差距越大,也就是说白领的收入变得越高,而蓝领的收入变得越低。这就是萨缪尔森当年所做的警告。
后来有一个经济学家叫作托帕洛娃。这个经济学家在研究各种贸易现象的时候,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叫作粘性经济。她说,粘性经济会导致粘性陷阱。这个学说提出来以后,受到了很多经济学家的排斥。他们认为这个不符合经济学的假设。
那什么是粘性经济?就是经济学的假设,认为人是理性人,所以当他发现,这个贸易产生了不平衡以后,人员就会流动,生产资料就会流动,钱就会流动。但是,托帕洛娃观察了特别多的地方,包括印度、中国、南非等发达的、不发达的国家,她发现,当经济出现了落差以后,这些人、生产资料、钱都不流动。
比如说,印度很多银行,当这个地方的某一个产业受到了贸易的冲击,已经丧失了活力的时候,它们依然宁愿把钱贷款给过去的那些老牌的工厂,也不愿意贷款给那些新兴的产业。按理说,如果人是理性的,如果这个社会像经济学家所预期的那样,能够快速地调配生产资料的话,那就应该赶紧把钱贷给那些更有效率的新兴产业。不是,它是滞后的,这种滞后导致这个钱放出去了以后,甚至收不回来,这就叫作粘性陷阱。
当一个地区进入到粘性陷阱以后,像美国有一些小城市,由于那个工业被进口替代了,这些人竟然能够在失业后就待在那个地方,拿着最低的生活保障,过着非常贫苦的生活。你说,你可以去更大的城市打工,你可以学一门新手艺,你可以干点别的什么事。不去,人们的转变没有那么快。所以,贫穷的发生,有一大部分是来自于这种粘性的陷阱。
所以,在进行贸易的研究的时候,作者说:“像美国和中国这样的大型经济体,有技术和资本在国内某个地方以非常高的效率生产大部分产品。此外,它们也有足够巨大的国内市场可以吸收众多部门的大量工厂以适当规模生产出来的产品。如果不进行国际贸易,它们的损失相对较小。”这也就是说,你评判一个国家受到贸易的影响,跟这个国家的经济体量是有关系的。美国和中国这样的国家,它的国内贸易环境是能够自给自足的,所以它们受到的影响相对会小很多。真正受损最大的是那些小国。
那贸易战到底可行不可行?经济学家们进行了研究,所得出的结论说:“那么,重拾保护主义关税有用吗?”答案是没有。
“现在重新引入关税,对大多数美国人没有帮助。原因很简单:到目前为止,我们主要论点之一,是我们需要担心的是转型问题。许多因行业衰退而被辞退的人,从未真正振作,因为粘性经济意味着他们无法进入新行业,或是搬迁到新的地区重新站稳脚跟,因此资源也无法流向他们。”
粘性经济的发现,对于解决贸易问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就是我们过去,把贸易问题都视作是理性假设,似乎像玩游戏一样很简单,这边的指标下降了,那边的指标就上升。粘性经济告诉我们,没有那么容易,很多地方的就业指标下降了以后,这些人不流动、不学新手艺、不愿意去别的地方做别的行业,所以这些人未必能够受益。
接着作者说:“现在切断与中国的贸易会显然造成一波新的失业潮。新涌现的失败者中会有很多来自我们没有听说过的地区。我们之所以到目前为止没有听说过这些地区,只是因为他们现在过得还不错。”
因此,通过经济学家的这些论证、研究、数字,告诉我们用贸易战的方式来解决美国国内的矛盾,完全不是一个好的方法。这是本书的第二个重要的论题。
接下来他还用偏好理论,解释了偏见和歧视,这部分我们打算用另外一本书来认真地讲。这本书的名字就叫作《偏见》,还有一本书就是这个作者写的,叫作《贫穷的本质》,都是跟这个话题有关的。我们在这儿不展开了。
第三个话题,是关于是否达到经济增长极限的问题。
过去,你知道二战以后,有一个辉煌的30年。这个辉煌的30年,全世界大量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得到了高速的增长,但是从1973年以后,似乎停滞了。所以,很多经济学家就认为,是不是真的有一个增长的极限,是不是经济会没有发展了。
那事实上,就在这儿,经济学家提出来的是:我们应该重新定义国内生产总值。在国内生产总值的定义当中,引入幸福和快乐这样的收益,这时候你会发现,我们的增长依然在继续。如果我们在看国内生产总值的时候,都只是经济数字,那很有可能会产生这样的一个瓶颈,但是假如我们重新看待了幸福和快乐带给我们的效用,那么这个数字就会产生变化。
然后在进行经济增长的过程当中,有人提出说,对富人减税是不是可以刺激经济的发展,因为富人是生产资料的拥有者,他要负责投资,那你对他税收更多,他就不愿意投资,从而导致经济的下滑。通过数字的调研发现,对富人减税,产生的经济刺激效果无效,也就是说,我们用大脑最基本的逻辑想象的东西,从经济学的统计验证来看并不存在。
可能有效的方法是什么呢?刺激经济可能有效的方法,第一,是向生产率高的国家输出资本。第二,竭力避免恶性的通货膨胀。第三,优化资源的配置。这些是能够提高经济增长的可能性。
同时,要注意一点,这一点在全球目前达成了共识:就是不要为了增长去牺牲穷人的利益。这就是经济学家所提出的警告。
第四个话题,我想很多人可能不觉得它是一个经济话题,但是经济学家要研究这样的话题,就是关于地球升温。
地球的温度在不断地升高这件事情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讲,都是一个巨大的警钟。各位,你知道你的碳排放量应该怎么样去衡量吗?这里边有一个比例特别有意思,说“你的收入只要上升10%,你的碳排放量就会增长9%。”所以富人应该对二氧化碳的排放负更重要的责任。
“在接下来的100年时间里边,地球是会变暖的。地球温度升高1.5摄氏度或者2摄氏度,甚至更多,导致的气候变化的代价会大不相同。2018年10月的报告,如果地球温度升高1.5摄氏度,将有70%的珊瑚礁消失;如果升高2摄氏度,这个比例将变成99%,也就是说珊瑚礁将几乎全部消失,受海平面上升和耕地沙漠化直接影响的人数也将大不相同。”
“为了将升温控制在2摄氏度,到2030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需要减少25%”,就是与2010年相比的话,要减少25%。“到2070年要达到0”,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达到0,我的天哪。然后如果你希望“地球的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那么“到2030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需要降低45%,到2050年则要降到0。”
如果我们把排放的归因放在消费发生地,就是这里边争吵得很激烈——每次联合国开这种关于碳排放的大会,一定吵架。西方人站起来说,印度、中国你们人口众多,你们消耗了多少碳排放,然后印度人站起来拍桌子说,你要平均到人,你要看看你们有多少人。
如果我们将排放归因发生于消费发生地,就是虽然是中国生产了这个衣服,但这个衣服谁穿的呢?美国人穿了这个衣服,这叫作消费发生地。
那么,数据显示:北美人均每年消费22.5吨二氧化碳当量,就是北美这个消费量是最大的。你到美国去看,你就会发现,美国就没有小的两厢车,你很少见得到,美国都是大皮卡、越野车,而且还有一个很坏的习惯,办公楼从来不关灯,那个中央商务区永远是亮的,然后空调开得特别冷。为什么呢?他们很多人上班喜欢夏天穿着毛衣坐在办公室里边,觉得很舒服。非得把空调开那么冷,然后穿毛衣上班,男的就穿西装打领带,这个实在是巨大的浪费。但是他们的碳排放量就是这么高,22.5吨。
西欧人13.1吨,你别忘了它是跟收入成正比的,所以西欧人的收入要比我们高,所以他们13.1吨。中国人平均6吨,南亚人只有2.2吨,就是他们不需要消耗太大的能量,他们就能够生存下去。这就是事实上,碳排放分配的大概比例。
然而,地球的升温对于穷国的影响会更大。穷国的人,因为地球升温死亡的人数会更多。最简单的原因,就是没有空调。穷国的空调普及率就不够高,富国的人,可以住在有空调的房间里边,但是空调又再次造成了地球的升温。而这个地球升温,都是由那些没有空调的人来买单。这就是地球升温带来的结果。
乐观的人认为,不要紧。我们原来讲过一本书,叫作《零边际成本社会》。那本书里边里夫金就说,你放心,很快就会出现清洁能源的技术,但是悲观的人认为,清洁能源技术的研发过程本身,就需要耗费大量的成本。这件事情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简单,我们应该减少的是能源消耗成瘾症。
包括我,我们大家应该反思一下:我们应该减少的,是我们的能源消耗成瘾。比如,你坐在办公室里边,你干吗非得把它搞得那么寒?!贪凉对身体也没什么好处。空气污染和高温,真的是会造成大量的死亡的。所以,你的能源消耗成瘾会是别人的死亡。你想想这一点,就应该去过相对简朴的生活。
再比如,法国为什么“黄背心”要上街游行?就是因为地球升温的问题。大家千万不要小看自然、经济、政治之间的关系。黄背心上街最重要的触发点,就是来自于法国要收汽油税,就是为了减少碳排放收汽油税。你要消耗大量的汽油,你交更多的钱,那就是鼓励你们少开车,多坐地铁、多乘用公交。
这有什么问题呢?上街游行的都是郊区的穷人。为什么?郊区的穷人说,你们玩这个环保游戏,因为你们住在城里边,你们可以很方便地坐地铁,我们那儿连地铁都没有,我怎么坐地铁,你不让我开车怎么办?!所以,我必须得开车。那开车就要烧汽油,烧汽油就要交更多的税。所以,它所牵扯到的是非常复杂的政治和经济的问题。
那这里边,经济学家提出了什么样的方案呢?有一些建议,作者说:“我们很清楚,防止气候变化以及适应已经在进行的举措将花费甚巨。我们必须对基础设施进行投资并对那些生活受到影响的人进行有意义的再分配。在贫穷国家,可以花钱采取对未来威胁较小的方式,帮助普通公民实现更高的生活质量。有鉴于穷人的消耗并不多,因此帮助世界上的穷人增加一些消耗,并不需要花很多钱。”
他的意思就是说,你要尽量地帮助穷人普及空调,你要让穷人生活在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里边。因为他们就算装上了空调,他们的碳排放量依然是很低的。
接着作者说:“同时还可以获得更好的空气,减少排放。以世界上最富裕国家的富足程度来说,它们可以轻松地为此买单。
“问题在于,要找到一种不将穷国的穷人与富国的穷人相提并论的讨论方式。将税收和法规相结合,以遏制富裕国家的排放,并为穷国实现向环保过渡买单,很可能会降低富国的经济增长……
“在印度的德里、美国华盛顿和其他一些地方,决策者以增长的名义,拒绝制定或执行有关污染的法规。没有人能够从事后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中受益。”
就是如果我们现在各国的政要因为现有的蛋糕已经被富人们瓜分了,大家陷入这样的一个僵局当中,不愿意去做这样的行动,那么未来我们将要面对的那个地球,就一定是一个升温可能超过两度,甚至超过三度,极端气候变得越来越多的状况。因为地球升温,带来极端气候会变得越来越多,很多人遭受着狂风暴雨,或者是烈日的烘烤。
所以,经济学家通过经济研究,通过碳排放的详细的测算,希望能够让各国政要有触动,进而去行动。这是关于地球升温的话题。你看,这就是好的经济学所需要去面对的真实的世界。
接下来,第五个话题也非常重要,就是人工智能的问题。作者把这一章叫作《自动钢琴》。
过去曾经有人描述过,未来钢琴是自动的,没有人弹。它那个琴键梆啷梆啷就动,然后就响起来了。现在,你去各大机场,或者去餐厅大堂看一看,就是这样。我们见过特别多的钢琴,就是没有人,那个琴键在那儿自己动,像恐怖片一样在那儿动。这又节省了雇乐手的成本。
你想想看,那个乐手本来是要靠弹琴赚钱的,而现在人家只要安装一个小程序,而且顾客还觉得很新鲜,还会围着拍照,还会发小视频看。所以,商家们都用了这种自动钢琴来替代乐手。
在这里边牵扯到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就业的话题。人们把那些在工业革命时期,破坏纺织机的那种人,叫作路德分子。这群人去把纺织机砸坏,说因为纺织机导致我们没法工作。
后来,有很多人嘲笑路德分子说,你看,目光不够远,你虽然砸纺织机砸了半天,但是过后你没发现,别的就业增加了吗?所以纺织工人的人数下降,这是短期的,慢慢地会有别的新工作产生。你看,很乐观,所以在过去,包括我个人的认知当中,我们都觉得路德分子的目光是短浅的,路德分子的暴躁是没有道理的。但是这个作者告诉我们说,路德分子真的错得很离谱吗?这里边有很多细节的数据,是我们所不知道的。
他说:“路德主义者并没有我们所想的那样错得厉害。在工业革命中,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以及其他许多工匠的工作都消失了。人们总是说,从长远来看一切都很好,但这里的长远真的非常遥远。英国蓝领的实际工资,在1755年至1802年之间,几乎减少了一半。然后直到65年之后的1820年,才恢复到1755年的水平。”这也就是说,你说未来很美好,这是我们事后过了一两百年,我们这样看觉得未来很美好,那65年怎么过,那65年是两三代人的时间,他们真的是没有工作。
而这一次人工智能的到来所能干的事,要远远多过纺织机。一个机器人可以替代六个工人的工作。你看,现在我们去上海或者去广州,你去住酒店,你会发现,往房间送东西的全都变成了机器人,肚子一打开,然后什么东西就给你。这本来是一个人得到的一份工作,而这个工作被替代掉了。
所以,人们就在研究,这里边起到重大作用的是经济学家。因为这是个趋势,你没法遏止。大量的企业就是喜欢用机器人,机器人确实便宜,还没有劳务纠纷。它不听话,把电源拔了就没事了。而税的问题才是本质问题,就是机器人就算是不如人,就算是机器人做这份工作没有人做得好,企业也愿意换机器人。
原因是什么呢?因为解雇的成本太高了。你雇来一个人,你说这人干得不好,解雇他,赔钱,解雇就赔钱。所以老板觉得,终于有一个可以不用谈钱的对象了,所以就算是机器人不如人,企业也会换,所以有时候,政策制定真的并不是初衷好所达到的结果就一定好。
比尔·盖茨提出来说,要向机器人征税,就是你拥有多少机器人,根据你拥有的机器人的人头数交钱。机器人征税,是因为你省了钱,所以你要征税。
还有另外一种解决方案,在美国,有人提出来说,我们应该实行“全民基本收入”,这个“全民基本收入”不是低保,不是一个月给你1000块钱,给你发点食品券,让你能够饿不死。不是这个。“全民基本收入”是相当高的一个数字,就像瑞士当年曾经提过,每个人每个月发两万吧,相当于我们人民币两万块钱,这个钱够生活了。这在瑞士可以生活得很好了,就是人家的这个要求是工作是为了自我实现,所以给全民一人发两万块钱。这样的话,叫实现了“全民基本收入”。这时候机器人再多,那对于人类都是好处,所以没有人会因此而遭损。但这件事情,目前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论证,就是没有地方敢去真的实现这件事情。
这里边有一个数字,是非常令人警醒的:“在制造业当中,1982年的时候,几乎有50%的销售额用于支付工人工资。”比如,那些造汽车的、造车床的这些制造行业,50%的销售额用来支付工人工资。“到了2012年,这个数字已经下降到10%左右。”你想想看,多可怕。
从2012年到现在2020年,这八年时间的发展速度会更快。现在,很多地方喜欢搞那些大的现代化的工厂,我们去参观过那种工厂,整个车间那么大一片,除了我们这些参观者之外没有人。全部是机器手,就使一辆车生产出来了。这个导致的结果,会成为赢家通吃的局面,就是贫富差距会进一步拉大。
原因很简单:富人可以省更多的钱,富人有机会去雇佣机器人,就算你为机器人征税,他们可能也愿意出这笔钱。但是穷人丧失了工作的机会,那么怎么办呢?这里边的建议是什么?
先说普通人的绝望情绪,他说:“无论如何,当今美国的绝望情绪正在上升”你看,我们假如随便说这么一句话,没有数字的论证,一定会有人喷你,你凭什么这么说人家——“并且已经变得致命,文化程度较低的中年白人的死亡率空前上升,预期寿命也在下降。2015年、2016年、2017年,所有美国人的预期寿命连续下降。死亡率的增加,是由美国中年白人男女‘绝望致死’”——就是有一部戏,各位记得吗,叫《绝望的主妇》,“例如,因酒精或者药物中毒自杀、酒精性肝损伤,还有肝硬化导致的死亡逐步增加,加上解决其他致死问题(包括心脏病)的进展放缓所导致的。”这个不是我们瞎说,这是拿着统计数字在看。
那怎么办?这背后有两个含义:第一个含义,就是各国政府可能都需要反思我们的经济政策。大家知道,对我们今天各国的经济政策影响最大的是什么人?就是20世纪80年代,我们小时候的里根和撒切尔革命。那时候,美国总统是里根,英国是铁娘子撒切尔,这两个人非常痴迷于经济的增长,从而造成了持续的损害。
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欧美,发达国家,还有大量的发展中国家,眼光全都盯在国内生产总值这一件事上。所以,如果你是一个里根、撒切尔学派的人,你是一个只专注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人,那你肯定欢迎那些大企业、大公司,不管它是不是自动化。但是,假如我们能够调整一下思路,我们能够更加重视人、更加重视有没有人的收入得到了提升,那可能就跟过去的国内生产总值的视角是不一样的。
“第二个含义,是我们作为一个社会集体,如果现在不设法采取行动,设计能够帮助人们在这个不平等的世界中生存并保持尊严的政策,那么公民对社会应对该问题的能力的信心,则可能会被永远破坏。这使设计有效的社会政策并提供充足资金显得更加紧迫。”
你看,经济学家告诉我们说,不要只盯着国内生产总值去看,我们需要更多地考虑人的效用、人的使用、人的尊严感,这是好的经济学家所发出的这种警告。
接下来这一章,第六个话题,叫作被认可的政府。作者首先提出来说,市场绝对不是万灵的,它一定需要政府的干预。就是我们过去听说亚当·斯密讲“看不见的手”,说只要这个看不见的手完全自由,你不用管,这个市场就一定能够有效地配置。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
事实上,你会发现,市场上充满着大量的不理性,就像股市崩盘的时候,互联网泡沫被挤兑的时候,银行遭遇到挤兑要倒闭的时候。这时候,哪有那个看不见的手在起作用。人们的情绪一旦疯狂起来,这时候一定需要政府出来给大家信心,需要政府来稳定这一切。所以,政府是非常重要的一支经济调节的力量。
政府获得资源最重要的手段是收税,所以,有人就提出来说,税收不能太高。为什么?税收如果太高的话,人们就会停止工作。瑞士的税收在全世界都算是相对非常高的,但是当经济学家在瑞士进行了大量的调查以后发现,瑞士的税收那么高,并没有减少瑞士人就业的欲望。这也就是说,如果瑞士人不工作,他也可以生活得很好,可以过着相当懒散的生活,可以晒太阳,可以有东西吃,甚至可以参加娱乐活动,但是并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有一大群懒汉出现。因为大量的人工作,不仅仅是为了赚钱,人们的工作的核心,是为了找到自我价值。你得是一个有价值,能干的人。
作者认为,政府提高税收的比例进行转移支付,去照顾更多需要照顾的穷人,去制定更多需要花钱的政策,例如减少碳排放、改善穷人的生活环境、提高整个社会的安全度,这个事情是应该做的。所以,他认为高税收并不会降低人们工作的欲望。
那一个政府应该如何取信于老百姓呢?怎么样让老百姓信任这个政府,第一件事是提高透明度,就是当政府的各种决策、各种采购、各种竞标活动都能够在老百姓的关注之下进行的话,会提高很多。
还有一条很重要:不要过度地诋毁政治人物。这个作者说,这种诋毁会导致人们对于政府的下意识反对,就是没来由地,反正只要你说我就反对。因为我每天听到的都是关于政府坏的消息和笑话。而且这种调侃和抨击,会阻碍优秀的人才进入政府机构,就是政府机构负责的是全社会最重要的事,应该让很多聪明的、能干的、有抱负的年轻人做这样的事情,但是当你把政客全部描绘成很糟糕的人的时候,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干了。这个阻碍了人才的进入。
同时,它也会在潜意识当中影响到官员的行为,就是官员也会产生认同投射:你老这样说我,慢慢地,政客就变得越来越老奸巨猾,越来越讲究政治手腕。所以,他说一个社会不应该过度地诋毁政治人物。
此外,对腐败的执念,反倒导致成本的上升,就是实际上你给予这个官员一点点的信任,会使得他们办事效率变得更高。
政府需要做的,是其他的组织和个人无法替代的事情,比如说穷人的保障扶贫、社会治安的维护,更加科学和有效的转移支付等。
比如说,墨西哥一项计划选择的是有条件的现金转移支付。什么叫有条件的现金转移支付呢?比如说,你要领一笔救济金,你不能够告诉我说因为你穷,所以就领这笔救济金。你得把你的孩子送进学校,或者让你的孩子接种牛痘,这是政府需要达成的目标。因为你知道接种牛痘这样的事对于扶贫作用太大了。
所以,你要求这些人做一些这样的动作,叫“有条件”,然后我再给你进行转移支付。这就是政府需要通过经济学的手段不断地去研究的这些事情,这些事会提升整个政府的可信度。一个国家的政府被认可,成为一个可信任的政府,对于整个国家来讲,都是一个好消息,这是福祉。
最后,政府应该致力于设计更加科学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这个是这两位作者的本行,他们就在研究怎么样去帮助那些穷人走出贫穷的陷阱。
比如说,现在很多国家流行发食品券,就是给穷人发食品券。你拿这个食品券去购物,你不能拿它当钱用,你只能拿它买食品,而且只能买这个食品券对应的那些食品。
它会带来的问题是什么呢?尴尬。它会让穷人的尊严受到损伤。在超市里边支付的时候,那些穷人都要等周围没有人,才会拿出那个食品券来。拿出食品券还要面对那个收银员,甚至你在付这个食品券的时候,背后有人会讲说,不客气。为什么喊不客气呢?你花的是我的钱,你花的是纳税人的钱。这个导致穷人的尊严感不断下降。
那如何去合理地设定有条件现金转移的门槛,这个是需要全社会去认真研究的话题。然后是不是可以进行全民超级基本收入计划,这个计划会不会影响整个就业的比例,这些东西都需要经济学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因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个地方说,我们真的做了一个超级基本收入计划。那就意味着,这个地方的人完全可以不工作,但你可以过上很好的生活,这个才叫作超级基本收入计划。
这里边有一个国家的举措,值得我们大家研究,因为它很独特,是丹麦的弹性保障制度。丹麦这个国家大家都知道,是一个高福利国家。这个弹性保护制度是什么呢?就是丹麦的政府告诉企业,你们可以轻易地解雇任何一个人,没关系,他不会找你闹事。这样一来,企业敢于雇佣更多的人。
失业的人怎么办呢?政府来给补贴,就是你被解雇了你不用跟老板闹,你来找政府,政府给你发放失业补贴,政府给你进行失业的救助,给你进行失业的培训。用这个方法能够同时让企业和个人受益。但是政府需要收更多的税,政府需要来为此买单。这就是丹麦所做的尝试,叫作弹性保障制度。这个与经济学家们条件反射式的基本观点是一致的,也就是说,我们应该让市场发挥作用,同时为那些弱势群体提供保障。
你看,就是允许他开人,这个是让市场发挥作用,然后政府帮助那些弱势群体。这个是提供保障。
尽管如此,我们并不认为弹性保障制度能够一劳永逸地解决失业带来的所有问题。其原因正如我们之前讨论过的,失业显然比收入损失的危害大得多。失业常常意味着,一个人从一个固定的生活日程和美好的生活愿景中被强行推了出来。
为什么有很多人到中年以后,失业会觉得压力巨大,甚至还会引发像自杀,或者抑郁症这样严重的后果?原因就是他的价值感被破坏了。他从过去的生活当中,一下子被推了出来。不是钱的问题,不是福利保障的问题,也会出现这样的状况。这才是我们应该去面对的。
所以,在这本书的最后,作者举了一个社会公司的例子。这个社会公司叫作“一起工作与学习”。这个公司致力于帮助极端贫困人口走出贫穷的陷阱。它的办法就是雇佣了12个极端贫困者。这个极端贫困者,一般极端到什么程度?比如说,酒精成瘾,坐在那儿手都发抖,比如,无家可归,经常在大街上露宿。雇佣这样的人。他们的劳动能力相当低下。这家公司帮助这些人做一些极其简单的工作,收获一点点的收入。就像我们小时候家里边,可能你会看到有人糊纸盒、折披萨盒子这样的一个简单的工作——教会这些人慢慢地做,获取一点点的收入。
这样的做法的好处是什么呢?作者说,“一起工作与学习”公司的精神,很好地反映了其创办者的理念。这个创办者发起的一个运动叫作“第四世界扶贫运动”的组织,提出了第四世界的概念。他认为,“极端贫困不是一群人自卑,或者能力不足的结果,而是系统性排斥的结果。”你想想看,假如你在这儿开了一个店,然后门口有一个无家可归的人,满身脏兮兮的,然后跑来应聘,你的反应是什么?我们很多人甚至——给你点钱,你就快走吧,不要来。这个叫作系统性的排斥。整个社会的系统性排斥,才是他们就业最大的困难。
“排斥和误解是相互依存的,极度贫困的人被剥夺尊严和能力,他们获得的教导,是要懂得对帮助心存感激,即便他们并不是特别需要这种帮助时也是如此。一旦失去了尊严,他们就很容易起疑心,这种疑心,会被视为忘恩负义和固执己见,从而进一步加深他们所陷入的陷阱。
“在法国一个雇佣了不到12个极端贫困者、生存艰难的小公司,能够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什么启示呢?
“首先,在适当的条件下,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一份工作并使自己变得富有成效。”
当他们从事这个最简单的工作的时候,他的尊严感开始提升了,他开始找到回归社会的感觉了。
“其次,失业者不一定非要在所有其他问题得到解决,做好各项准备之后才能参加工作。”
我们过去认为,那你得先帮他把病治好,你得先帮他解决了住宿的问题,你得先帮他找到亲人,然后再怎么怎么样。不是。为什么呢?“因为工作可以是信心恢复过程的一部分”,就是做这个简单的工作,本身就是治疗的过程,这才能够相互依存。
你知道,在欧洲曾经有一个典故:有一个国王,看到收成不好。怎么办呢?他就让民工白天修一个宫殿,修宫殿他就给人发钱,发完钱以后,晚上把宫殿拆了,然后让贵族们悄悄地来干这些事——就是贵族们很好面子,你让贵族们去出面跟民工一样去干活,贵族不干,但是让贵族趁着夜色来干这种事贵族愿意,然后给他们发点钱,就是贵族也没钱了。
所以,这时候这个国王,就用城堡拆了盖,盖了拆的方法。其实,它没有产生任何的建设的价值和意义,但是它维持着人们的劳动,维持人们的尊严。他用这样的方式给大家发钱,给大家转移支付。这种方式是一种治愈的过程。
最后,作者说:“在社会保护制度中,对穷人尊严的严重漠视是普遍存在的。”虽然你会看到,穷人能够获得很多的救济,但是他们的尊严受到损害,这个会导致他们长期无法走出极度贫穷的陷阱。这个作者一辈子就在研究这件事,所以他说,首先从尊重穷人做起。
我相信讲到这儿,很多人会觉得说,这是经济学的书吗?!经济学竟然研究这些话题?
在过去,我们小时候读经济学的书的时候,比如萨缪尔森的书、曼昆的书,到斯蒂格利茨的书,我们甚至都认为经济学是数学,是一条一条的曲线、冰冷的数字、人是理性的等等。但事实上,真正好的经济学是具有人文色彩的,好的经济学是经世济用的,是能够在社会生活当中给人们注入理性、注入温暖、注入关怀,是能够让我们更加科学地用数字来看待这些人的。同时,它让我们知道这些人具有粘性,具有惰性,知道这些人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容易改变。这才是经济学家所应该做的更加深入的研究。
从经济学的假设当中走出来,让经济学发挥更大的作用。因为好的政策,是建立在好的经济学的肩膀之上。所以,我们选择好的还是选择坏的,取决于我们的认知能够达到什么样的高度。希望大家能够重新看待经济学,能够认识到经济学对于我们这个社会的重要性。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