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最大气的一首词(辛弃疾很冷门的一首词)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是南宋著名将领、词人。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又与苏轼合称“苏辛”。是豪放词派代表词人,享有“词中之龙”的美誉。虽说辛弃疾的词以豪放、富有力度见长,但他写起田园风光和乡村生活类的词,却也十分得心应手。如著名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便写得朴素清丽、生机盎然。

清末俞陛云曾在《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中说:“咏乡村风物,潇洒出尘。稼轩于荣利之场,能奉身勇退,其高洁本于天性,故其写野趣弥真也”。小编今天便通过辛弃疾的一首词《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来向大家展现他歌咏乡村风物的潇洒出尘之处。

辛弃疾最大气的一首词(辛弃疾很冷门的一首词)(1)

《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是辛弃疾至绍兴赴任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经过常山农村时创作的一首词。虽然相对于辛弃疾的《西江月》,这首《浣溪沙》并不出名,甚至很冷门。但这首词却描写了农村独具特色的劳动和生活场景,宛如一幅清新淳朴的农村风光图。最后7字更是神来之笔,将词的境界顿然跃升,令人叫绝。下面我们便来具体看看辛弃疾的这首《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

北陇田高踏水频。西溪禾早已尝新,隔墙沽酒煮纤鳞。

忽有微凉何处雨,更无留影霎时云。卖瓜声过竹边村。

辛弃疾最大气的一首词(辛弃疾很冷门的一首词)(2)

词的上片三句“北陇田高踏水频。西溪禾早已尝新,隔墙沽酒煮纤鳞”,一句一景,它对常山农村的生活场景,进行了细腻而开阔的描写。即北边高地上的人正在不停地踏着水车灌溉农田,西溪的人们早已尝过新收的早稻,正在沽酒煮鱼。

首句中的“频”字既表明踏水车引水灌田需要动作的连续不断,又暗示了农民的辛勤劳作。“西溪禾早已尝新”,则表现出了地势高,农作物生长期长的自然规律。同时也暗示出空间的开阔广袤,使人不觉局狭之感。而“隔墙沽酒煮纤鳞”,则呈现出农家收获之余的欢欣。总的来说,上片三句描写了乡村生活的安恬美好。

辛弃疾最大气的一首词(辛弃疾很冷门的一首词)(3)

下片前两句“忽有微凉何处雨,更无留影霎时云”,则是对夏日风雨不定独特天气的描写。它的意思是说,忽然有凉风吹拂,不知哪儿飘来几点细雨。转眼间带雨的云却又无影无踪。这两句从内容上看,虽平淡无奇,但它的笔势却通过“忽有”,“更无”,显得挺拔峭劲、空灵跳动,于夏日多变的山村天气不谋而合。

最后一句“卖瓜声过竹边村”,俨然是回到了对农村生活的描写,意思是说,竹林旁的村庄传来卖瓜的叫声。乍一看,它似乎并无出奇之处,但是细读的话,它却是这首词的神来之笔。有了这短短的7个字,前面天气的变化便是过眼烟云,辛弃疾更关注的是农民生活的美好,表现了他宠辱不惊的人生心态。词的境界也在这里顿然跃升。

辛弃疾最大气的一首词(辛弃疾很冷门的一首词)(4)

综观辛弃疾的这首词,清新淳朴,生活气息浓厚,是一幅生动的农民生活画卷。虽然说辛弃疾这首词的风格与以往的豪放不同,但词中“北陇”、“西溪”、“隔墙”、“竹边”等词所构成的开阔场景,实际上也反映了辛弃疾思维的“豪放”之处。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