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写不好找到原因(作文写得不好原来一直找错了原因)
很多同学、老师、家长经常纠结于作文写不好,有的认为读的书少,有的认为写得太少,总之,分析了很多原因,这些原因对于作文写得好不好是有影响,但还不一定是决定影响。因为,读书多的孩子作文也不一定好,写得多的同学作文同样不一定好。那影响学生作文写得好不好的重要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作文是学生一种重要的语文学习活动,学生在作文中,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养成一些不同的习惯。良好的作文习惯,能使他们作文水平得到快速提高;不好的作文习惯必将给作文带来消极的影响。
所谓习惯,就是人们经过长期的重复而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种不会轻易改变的行为。从生理机制方面说,它是一种后天获得的趋于稳定的条件反射。人们常说:“久练成习惯,习惯成自然”,就是说,人的某些动作经过反复练习能成为自然的需要。习惯属于非智力因素,在智力水平相当的情况下,非智力因素往往能决定学习的好坏。因此,形成良好的作文习惯,对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在《人是教育的对象》一书中所说的:“良好的习惯,是人在他的神经系统中所储存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在增殖,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所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作文习惯,是每位语文教师的重要职责,是作文教学有待于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
3.培养编拟提纲的习惯。
如果说整个作文过程存在着一道道“工序”的话,那么编拟写作提纲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然而,现在多数学生对这一作文“工序”却掉以轻心,认为编写作文提纲是费二遍事,不如直接写爽快,这种想法和做法都是不正确的。
写作提纲就是作文的蓝图或骨架。在审题、构思之后,把流动的思路用文字记载为提纲,它能帮助我们明确:文章表达一个什么中心,选用哪些材料,采用何种结构,详略如何安排。有了结构提纲,就能成竹在胸,意在笔先;反之,随想随写,随写随想,容易条理不清,或遗漏重要内容,或出现游离部分。
教师要恰当指导学生编拟写作提纲,使学生逐渐养成这种习惯。一般可以这样训练:审题以后,让学生思考一定时间(确定中心,选择材料),然后提问:你打算在文章中表达怎样的主题?用哪些材料来表达它?你打算怎样开头,怎样结尾?主体部分的重点材料怎么安排?哪些详写?哪些略写?怎样过渡?等等。学生回答后,就共同列出提纲,并进行讨论修改。编拟写作提纲,实际上是把头脑中的构思程序化,书面化,也是一种思维训练。
4.培养讲究文面的习惯。
文面是文章的外表,是文章给人的第一个印象。文章的外表是否整洁美观,字写得是否正确好看,标点是否准确无误,行款是否合乎格式要求,这些都直接影响文章内容的表达,影响读者对文章的看法。因此,养成文面整洁的习惯,对学生来说是非常是重要的。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对学生进行指导。
(1)文必加点。
郭沫若指出:“标点之于言文有同等的重要,甚至有时还在其上。言文而无标点,在现今是等于人而无眉目。”在作文训练中,教师要给学生讲清每种常用的标点符号的使用方法,教育学生养成文必加点的习惯。如标点符号在文本和稿纸上要占格:句号、逗号、顿号、冒号、问号、分号、叹号占一格,引号、书名号和括号前后分两部分,各占一格,破折号、省略号占两格。要根据句意、感情、语气能正确地使用标点。
(2)行款正确。
一个字占一个格。文章的标题要上下各空一行居中写,标题中间的标点照用,整个标题不要打书名号。文章每段都要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文章如要署名,应写在标题下面的正中。在每行开头第一个字的位置上,不要出现七种点号和三种标号(引号、括号和书名号)的后一半;在每行末的一个字的位置上,不要出现三种标号(引号、括号和书名号)的前一半。
(3)书写工整。
字要写得笔画分明,横平竖直,大小匀称,距离和谐。在书写时,遇到记不清的字形,或者订正错别字,一定要借助于字典。
以上三条,教者都要以身作则,信守不渝,给学生做出榜样。
5.培养修改文章的习惯。
古人说:“文章不厌百回改”,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改”。这些话说明一个道理:好文章是改出来的。然而,长期以来传统的做法是,教师命题学生做,学生作文教师改。这样做的结果,不仅教师在改文中疲于奔命,束缚身心,而且把学生屏弃在改文实践的大门之外,使学生成为被动的客体。
对修改文章,叶圣陶先生有过精辟的论述,他说:“修改文章不是什么雕虫小技,其实就是修改思想,要它想得更正确、更完美。”并进而指出:“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考虑去决定……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在这里叶老不仅指明了修改文章的重要意义,而且还指出了改什么,怎么改的问题。在强调了教师发挥改文的指导作用之外、特别强调了要让学生参加改文的实践,在改文的实践中去锤炼自己的思想,提高认识能力,使之形成一个良好的作文习惯。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改文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1)耳治。
即将写好的文章念两遍,通过读,用心搜索,听听其中有什么毛病,将“自己觉得拗口的,就增删几个字,一定要它读得顺口。”(鲁迅语)
(2)重抄。
“读一遍,不如抄一遍。”在抄写过程中,要做到“八看八查”。即①看题目,查中心;②看选材,查内容;③看剪裁,查详略;④看组织,查结构;⑤看表达,查语言;⑥看衔接,查过渡;⑦看句意,查标点;⑧看卷面,查书写。
(3)搁置。
将草稿写好后放一段时间再来重新修改。经过一段时间的“冷处理”,可以冷静地思考一些问题,可以将文章改得更好些。
(4)咨询。
请别人看草稿,或念给别人听,请他们提意见,根据意见,对文稿进行换、增、删、调。
6.培养作文后记的习惯。
现在,有不少学生拿到作文本后,往往先看分数,分数看到了,就把作文本塞到书包里去了;有的学生至多再浏览一下总批,也就完事大吉了。这样做是不对的。其实,一次完整的作文过程应当包括“作文后记”这一环节。所谓“作文后记”就是看了老师的批语或听了老师的讲评后,在作文后面写上一些话,这些话或是感想,或是心得,或是体会,或是认识,这就是“作文后记”。写“作文后记”实际上是对批语或讲评的消化,对自己作文优缺点的再认识。写“作文后记”有助于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作文后记”的内容大体有以下几种:
(1)对基础知识的订正。学生在行文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错字、别字、病句等,可以把它们订正过来,写成“作文后记”。
(2)对作文成败的认识。学生每次作文都有一些优点或不足,通过老师批改与讲评,有了新的认识,可以把这种认识写成“作文后记”。
(3)对写作本文的体会。学生在构思、写作每一篇作文时,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感触,可以将体会最深的地方写成“作文后记”。
(4)对批语讲评的看法。学生对老师的批语或讲评如果有什么意见和要求,需要沟通思想,也可以把自己的一些看法写成“作文后记”。
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习惯,既是一项细致而艰巨的任务,又是长期的复杂的练习过程。它要求教者持之以恒,努力不懈,既要做到“严”,又要注意“韧”,既不能撒手不管,也不能急于求成。关键在于善于诱导,及时指点,教师要下一番功夫才能凑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