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忌口吗(满族有哪些食物禁忌)
来源 | 参考网
作者 | 王兰 马静楠
从肃慎至女真,满族一直生活在白山黑水,随着满族入关,饮食文化不断丰富,饮食上的禁忌也越来越复杂。这些饮食上的禁忌不仅仅反映了满族的宗教信仰,更是满族与白山黑水的东北寒冷地理气候条件相适应的结果,这使得满族这个民族有着集体的向心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激励满族不断传承和向前发展。
满族食物禁忌的种类
1、日常食物的禁忌
满族最为广泛的饮食禁忌是不杀不食狗肉和乌鸦、喜鹊之肉。但需要注意的是满族先民在渔猎文化的饮食文化属于求生型文化,生产不稳定,尚不具备产生饮食禁忌的条件,狗肉也不在禁食中。如在《魏书·勿吉传》载勿吉男子衣“猪犬皮裘”;《三朝北盟会编》中也有男子、女真男子着犬皮的记载。女真人时期,还尤其喜好以“生狗血及葱、韭之属”与半生饭搅拌而食。[1]满族忌食狗肉大多数人认为这是因为狗救了努尔哈赤,这也是不准确的。“与满族忌食狗肉有直接关系的重大事件 ,当是皇太极天聪六年的禁狗令 。”[2]后来逐渐形成了满族的习惯法,并成为各地满族民族认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生产行为活动的禁忌
满族入关前的经济文化类型为狩猎和捕鱼。人们最为重视的便是食物,有了食物才可以生存,因此在食物的来源上必须把持一定的度,既可以滿足日常的生存又可以保证日后的可持续发展。在满族中有“春不打母,秋不打公”的说法。“夏天,满族猎人对‘荤菜不打,所谓‘荤菜就是指油腥较大的动物如熊、野猪等,到了冬天才打这些野兽;对‘素菜即野鸡、狍子等瘦肉多的动物,也要找好季节,只有当对味时,才下刀开枪;打小牲口(野鸡、兔子)时也不打大牲口。”[3]更为重要的禁忌就是不杀小崽,这点在捕猎和捕鱼上具有规定和要求。
3、祭祀中食物的禁忌
满族崇拜祖先,要在固定的日子举行祭祀,祭祀中的食物,如打糕、饽饽等,也同样有着禁忌。“这些祭祀供神的食物不能擅自食用……在祭天吃小肉饭时,只此一锅不许再做,以吃净或吃不够吃视为大喜,忌讳吃不完。”[4]在祭祀吃剩下的肉和骨头必须送到高岗上,或撒入江河之中。
4、特定人群的食物禁忌
在满族,怀孕的妇女是忌讳吃兔子肉和骡子肉的。在民间有传言说怀孕的妇女如果吃了兔子肉生下来的孩子会有兔唇三瓣嘴。同时,妇女也不能吃獐子肉,因为吃了这种肉可能会导致流产的发生。
满族食物禁忌原因
“人们之所以相信这些禁忌的正确,是因为认为共同的想要相信。”[5]满族人的食物禁忌是人们所公认的,想要共同维持和坚守的。
1、宗教信仰的要求
首先,满族对祖先有极高的信仰,在每年都会在特定的时间段对祖宗神和自家祖先进行祭祀。在民间流传的故事《罕王的传说》中黄狗救主,也使得满族人对狗有了更深的情感。这个故事不一定真实,但不吃狗肉、鸦肉的禁忌确实受到了满族宗教信仰的影响变得更加确定和神圣。有人甚至将狗作为自己的祖先加以崇拜,“犬则胡俗以为始祖,切不宰杀,我国人有挟狗皮者,大恶之云。”[6]
其次,满族人的自然崇拜也使其有诸多食物禁忌满族最早发源于山林之地,对各种飞禽猛兽有着特殊的依赖和畏惧,在此畏惧心理、崇拜心理之下,逐渐形成了对这些动植物的禁忌。所以在渔猎的时候会遵循特定的自然守则,不能过度破坏,唯恐这些森林中的神对他们进行惩罚,造成自家来年的食物不足。
最后,满族所信仰的萨满教也在饮食文化的禁忌上有体现。在满族的萨满祭祀中,食物的选择和摆放有着固定的规定,献祭给神灵的食物,人是不可以吃的。
2、生存策略的需要
我国北方地区是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表现出冷湿的特征,夏季短暂而冬季十分漫长寒冷,经常是大雪纷飞,出入十分不方便。渔猎成为满族先民的主要生产方式。狗不仅可以为猎人在森林中指引方向,而且是打猎的好帮手,在面对大型猛兽的时候,狗会在第一时间冲过去保护主人免受伤害。在大雪封山的冬季,人们的出行大多都是依靠狗,用狗拉车、拉雪橇又快又方便。“从根本上说,这是因为作为食肉动物的狗是一种无效的肉食资源。”[7]在满族人眼中,狗的现实经济价值大于它的食用价值,是一种重要的家产,是朋友,所以自古满族就很少随意的杀狗吃狗肉。至于“春不打母,秋不打公”等禁忌,虽说为了动物的繁衍,但也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延续,避免竭泽而渔。
3、现实生活经验的总结
在过去满族生活的地方条件恶劣,生产力水平不高,人们的认知程度往往是过去经验的总结。例如,满族的怀孕妇女在生产期间不能吃兔子肉和骡子肉,虽有吃兔子肉的孕妇生下来的孩子会有兔唇的说法,但是在医学方面来说兔子肉是一种凉性的食物,既能够活血,却又很容易损人阳气,吃多了兔肉很容易会造成流产。满族根据先人的经验而确定孕妇吃了它,可能会造成小孩的不健康畸形的生长,甚至会导致流产,所以才会产生这些禁忌。这些经验在日常的狩猎生活中也有着体现,满族人规定打猎的时候不可以打小崽子,这也是源于先人的经验,因为把小的动物食用完,来年的情景可能会更差。
满族食物禁忌的功能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人们的饮食习惯源于一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反映出一个历史时期的生活特点。这种习惯也孕育了一个地区群体的性格。这种性格又反映在人们日常生活行为之中,影响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8]食物禁忌“对外它是一面旗帜,一种号召,一种宣誓;对内它是一条纽带,一个标志,一个传统。”[9]
1、教化功能
满族在饮食上的禁忌是从生存所需最基本的食物入手,从而对本民族的社会起到一种教化和整合的作用。狗在满族社会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它能更好地协助满族人的生产生活,因此忌杀狗吃狗肉是约束满族人的一种手段,使得满族人受到一种社会集体性质上的管制,因此人们遵循这种规范,以使得自己能够融入社会之中。这种集体意义上的观念促使满族有了本民族社会规范的条例,满族通过集体教化会更加过好生活,使自己能够生存和延续下去,这是有利于社会的延续和稳定的。
2、增强民族凝聚力
长期以来,满族保留着独特的属于自己的饮食禁忌,这些饮食禁忌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失而淡化或者同化,而是一直保留下来,至今仍然保留和遵守。例如,满族不吃狗肉是非常独特的,这与“邻居”朝鲜族不同,一个爱吃一个忌食,彰显了两个民族不同的饮食文化。这也使满族在遵守这种食物禁忌时有一种集体的向心力,有民族归属,有共同的心理素质,从而产生了一种民族凝聚力。
3、传承满族独特民族文化
满族饮食文化禁忌是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形成的,蕴含着这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特点,同时不断地向满族人传达着生活上的经验。满族人在遵守著食物禁忌的同时,不仅是对饮食文化的传承,更是对整个民族独特的祭祀文化的传承,也是对民族整体文化的大传承。
4、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满族人的饮食文化中的禁忌,实际上是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与自然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满族先民早就意识到若强行破坏和掠取大自然,自身就不会发展下来,于是满族根据经验制定出很多关于捕猎的规定和禁忌,构建出了一套人与自然的和谐准则,促使着满族这个民族能在恶劣的环境下不断地生存和发展。例如,在狩猎中说“春不打母,秋不打公”这是符合自然界发展的规律,这样做可以保证森林中的动物不会过度的减少或者灭绝,既让本民族年年有丰富的、充足的食物来源,又保证了大森林的生态发展。
结语
总之,满族饮食文化的禁忌,并不是阻碍饮食文化的发展,而是在多方面保护和促进民族的发展。这些禁忌是满族先民的生存策略,充满着智慧和经验,体现了满族爱护自然、崇敬祖先的美好品德。这些饮食文化禁忌有助于我们思考今天人与社会的发展、人与自然的相处方式。告诉人们面对自然绝不是一味地索取和无度的开发,而是保护性的合作,这才能使我们延续和发展下去。对满族食物禁忌的研究不仅保护和继承民族文化,同时也有利于加强各民族的认识与联系最终达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境界。
【参考文献】
[1] 李自然.生态文化与人——满族传统饮食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49-50.
[2] 李自然.满族忌食狗肉原因考[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3)81.
[3] 杨晗.浅论满族传统禁忌习俗及其现代社会功能[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2(3)147.
[4] 黄岚.清代东北地区满族饮食习俗考略[C].耕耘录:吉林省博物院学术文集(2010-2011),2012.219.
[5] 玛丽.道格拉斯.洁净与危险[M].(黄建波,卢忱,柳博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4.
[6] 辽宁大学历史系.栅中日录校释建州闻见录校释[M].沈阳:辽宁大学历史系,1978.43.
[7] (美)哈里斯.好吃:食物与文化之谜[M].(叶舒宪,户晓辉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199.
[8] 杨晓敏.中国人饮食行为的人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5.9.
[9] 赵慧萍.忌讳[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21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