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员工反对加班的人越来越少 18万互联网从业者集体吐槽

互联网员工反对加班的人越来越少 18万互联网从业者集体吐槽(1)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互联网员工反对加班的人越来越少 18万互联网从业者集体吐槽(2)

996.ICU是什么?

互联网员工反对加班的人越来越少 18万互联网从业者集体吐槽(3)

截止到4月8日10时26分,已经有186035位GitHub用户用Star(相当于“点赞”)完成了某种身份确认,表达了对996.ICU项目的声援。大量用户的涌入和互动使得该项目的issues区域(相当于“评论区”)完全失控,最终项目创建者不得不主动将其关闭。

互联网员工反对加班的人越来越少 18万互联网从业者集体吐槽(4)

三月底,一位中国程序员注册了一个以“996.ICU”为域名的网站,并在全球最大的开源软件开发与管理社区GitHub上创建了该项目,意在号召同行共同抵制国内互联网行业日渐盛行的996工作制。形象地说,GitHub是一个用开源代码将全球3100万程序开发者连接起来的“大本营”。根据GitHub发布的2018年度报告Octoverse显示,中国已经成为贡献者(contributor)总量与新增用户数量均仅次于美国的国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没有哪个平台比GitHub更容易触及整个中国庞大的互联网从业者群体。“工作996,生病ICU:上午九点上班,晚上九点下班,一周工作六天;生病直接进入ICU(重症监护病房)”——996.ICU这串字符,宛如一条接头暗号,迅速在社群内集结起大量对此“行业潜规则”感同身受的程序员。

互联网员工反对加班的人越来越少 18万互联网从业者集体吐槽(5)

“加班”已成互联网行业特色

2016年三节课基于3780位互联网从业者的问卷调查,发布了《中国互联网从业者生存现状白皮书》:

互联网员工反对加班的人越来越少 18万互联网从业者集体吐槽(6)

高德地图发布了《2016年度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

互联网员工反对加班的人越来越少 18万互联网从业者集体吐槽(7)

可以说“朝九晚九”的工作模式早在三年前就已经成为相当一部分互联网企业的真实写照。

而早在“996.ICU”诞生之前,有关这种“行业潜规则”式的工作模式就已经以舆论事件的形式进入了公众的视野。

2019年1月17日,一家为商家提供微商城等新零售解决方案的互联网公司“有赞”在年会上正式推行996工作作息:正常工作时间为早上9:30到晚上21:00,除周三家庭日外,晚上9点前需按照年假流程申请,否则视为旷工。遇到紧急项目则需要一周工作6天。

互联网员工反对加班的人越来越少 18万互联网从业者集体吐槽(8)

有赞公然将违反劳动法多项规定的996作息制度化,引发内部员工强烈不满,部分员工直接通过市长热线进行了举报。

然而,绝大多数互联网从业者面临的现状是:996工作制更多时候以一种企业-员工心照不宣的行业惯例存在,不少企业将加班视为互联网公司特有的文化基因。今年3月初,有自称京东员工的用户在社交平台陌陌上表示,未来京东将实行“995”工作制。随后,经过实名认证的京东大快消事业群公关总监在留言下方打出“感情牌”进行回应:拼搏和激情是写在京东血液里的DNA,京东第一阶段的成功就是靠做最苦最累的事情拼出来的,未来也会如此。“我们不会强制要求员工加班,但鼓励大家全情投入,高效产出……”

互联网员工反对加班的人越来越少 18万互联网从业者集体吐槽(9)

互联网行业必须加班?

创业公司:

时间拼来的是公司的生死存亡

网易云联合IT桔子发布的《2017互联网创业群体调查报告》数据显示:2012到2017年五年之间平均每年有10379家初创互联网公司诞生。然而,由于缺乏创造底层技术革新的能力,大部分的互联网创业者聚集在几条赛道上进行惨烈的同质化竞争,争夺市场。拿到投资,成功上市是多数创业者的共同目标,然而这份报告中的数据显示投资越发呈现两级分化趋势:10%的项目拿走90%的投资金额,而最终能够走向上市的创业公司只有1%。

互联网员工反对加班的人越来越少 18万互联网从业者集体吐槽(10)

最终脱颖而出者往往都是在商业模式创新上有所突破,而这通常意味着付出巨大的时间和精力成本,也就是“加班”。但商业模式的创新无法建立起竞争壁垒,公司的生死存亡,依然要维系在员工加倍付出的工作时间中。

头部公司:

增量存量 两手都要抓 两手都要硬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8.29亿。阿里巴巴,百度,腾讯,京东,新浪,搜狐,网易等头部互联网公司已经完成了互联网服务存量市场的瓜分。

互联网员工反对加班的人越来越少 18万互联网从业者集体吐槽(11)

曾经在有过全栈开发工程师工作经历的Frank表示:

“互联网是面向大众的,我国有14亿人,每日上网人数上亿,业务需求量巨大。”

也就是说,面对如此巨大的用户体量,维系好存量市场并不断优化服务,这本身就是庞大的工作量。落实到互联网从业者身上,往往就是严格的KPI和“超长待机”的工作时间。

另一方面,头部的互联网公司也在增量市场开展激烈厮杀。在线上流量红利耗尽的大背景下,阿里巴巴,腾讯,京东,苏宁等巨头纷纷入局“新零售”争夺市场份额。每一项在增量市场商业模式创新的落地,必然离不开团队加班加点的时间付出。

从业者:

无意义加班完全没有必要

曾经在阿里巴巴实习过的Paul表示确实经历过类似996的加班传统,他认为:

“加班是没有必要的,白天和各种team扯皮,晚上写code,公司内部流程完善对接的好完全不必要加班。”

即将入职国内某知名游戏公司算法工程师的小Z认为:

加班的必要性视工作性质而定,对于游戏开发部门而言,如果有项目要赶的话,临时加班,睡在公司甚至通宵都是有可能的。而对于算法等岗位来说,在完成代码编写和调试工作之后,强制加班是没有意义的。

同时,几位从业者均表示加班已经成为互联网企业的常态文化,原因则不一而足,包括行业过快的发展节奏,早期制度不完善遗留下的“历史问题”,公司内部管理流程的缺陷带来的效率低下等等。尤其是近期许多互联网公司出于“结构优化”纷纷进行一定规模的裁员,在内部竞争压力增大的情况下,当部门内有人主动加班,剩下的人可能就被迫加班。而受访者也明确表示互联网行业的薪资比绝大多数行业有竞争力,而从业者必须在个人成长,工作业绩和高强度工作量之间做出权衡和牺牲。

互联网员工反对加班的人越来越少 18万互联网从业者集体吐槽(12)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受访者的回答中,“意义感”是一个被反复提及的关键词,很多互联网从业者愿意为那些能够改变用户生活和体验,给自身带来成就感的项目主动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无意义和强制性的无偿加班难免会消磨掉工作本身带给工作者的乐趣和动力。长期加班也会剥脱从业者个人生活和自我提升的时间。以透支员工,饮鸩止渴式的工作模式能够给互联网行业带来更为可持续的良性发展吗?

996.ICU的发起者表示:

这个项目的初衷在于呼吁雇主更加尊重雇员的合法权益。所有拥有复杂动因的问题的解决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揭露问题本身,往往就是改变的开始。

新民眼工作室 谢越

编辑 | 顾莹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