囧妈十大经典对话(有多少人以爱的名义)
文|爱拾光 砍柴书院专栏作者
编辑|坏猫
“谁都想生在好人家,可无法选择父母。发给你什么样的牌,你就只能尽量打好它。”
——东野圭吾
2020年的春节很特殊。
在这个特殊的假期里,作为唯一的一部能在家就能看的贺岁片,《囧妈》,我们对它可能给予了太多的期待。
很显然,山争哥这次的《囧妈》打破了之前“囧”系列的套路。观影后大家都说:“今年的徐峥不好笑了。”“我怎么看着看着就哭了?”
是的,今年唯一的一部贺岁档,并没有足够出彩的笑点,而是更多的是带给了我们一些思考。
电影讲述的是一段母子共伴的莫斯科之旅。徐峥扮演的儿子伊万,大学毕业后第一次和妈妈相处这么久。
但期间伊万有太多的不情愿,太多的想要逃离,太多的抗拒和无助,原因是,家有“囧妈”。
什么是“囧妈”?幻想操控别人的人生,其实是对自己人生的无望。
剧中主人公伊万的妈妈芦小花,就是其中的典型。
她们可能出生在一个不太幸福的家庭,有着不太幸福的婚姻,于是她们把自己所有的情感都倾注在孩子的身上。
整部影片,我们感受到的无形的焦虑,它来自被操控的伊万,也来自于操控者——妈妈。
剧中的妈妈戴着一顶假发,不知道带了多少行李,坐上了一列要行驶六天的列车。
从电饭煲到泡脚盆,从各种豆子到取之不尽喂之不完的番茄,再加上临出门时那把加上去的大锁,无不让我们感受到妈妈心中的不安。
这是一个极度缺乏安全感的女人。所以她会在指纹锁上再请电焊师傅再加一把大铜锁。
因为对外界太不放心,她几乎像搬家一般地对待一次旅行。
然而她身上更大的特点就是操控。
那一颗颗被喂进嘴里的小番茄,一杯又一杯五颜六色的汁水,那最后一块被盖上的红烧肉,都在诉说着一位母亲对儿子的操控。
正如伊万说的,妈妈在锲而不舍地改造他,把他改造成妈妈幻想中的那个儿子。
有时候自己更像是一只被妈妈养坏了的宠物狗,到处都是问题。
其实不仅仅是儿子,还有丈夫。
背井离乡离乡远嫁的她,也如此的操控着丈夫,她甚至会对着大喇叭对兵团的所有人说不要去他家,不要去找他的丈夫喝酒。
她不幸福。
是的,没有改造成功一个丈夫,也没有改造好孩子,她更经历过酗酒丈夫的家暴。
“他不幸福我就幸福了?”面对儿子的指责时,她很委屈。因为孩子很早以前就已经是自己生活的全部。
伊万对他稍有忤逆,她哭着喊出:“你怎么一点都不乖呀你!”
可是她却忘了,伊万已经不是那个孩子了,他已经长大,已经是一位成年人了。
对丈夫的失望,让她把所有的爱都转移到孩子的身上。
“妈妈都是为你而活。”
这句看上去深情的话,可是不知道妈妈有没有想过,这句话会给孩子带来多大的压力。
一个人的人生都已经如履薄冰,他又如何能够担负起妈妈的整个人生呢?
父母有多强势,孩子就会有多颓丧。
影片的一开始,我们就看到了一片颓废:乱七八糟的房间,到处是垃圾的客厅,等待签字的离婚协议,即将离开的妻子………
伊万的生活可以说是一片狼藉。
影片中还有一些细节。
妻子张璐要去美国出差,把猫送到他家寄养,却把猫粮按份全部分好,并叮嘱不要给它喂罐头。
罐头哪里来?一定不是专为猫而买。
可以想象伊万的生活有多么的糟糕,离开妻子的他活得有多丧。
但即便是这样,这样的伊万却还想着去操控别人。
有人说,为什么伊万身处于被操控的烦恼之中,却又要让自己去变成一个操控者呢?
就像有一期的《圆桌派》中,周轶君回忆起自己的母亲,会发现,成为母亲后的自己越来越像母亲,母亲的所有模样都会在自己的身上重现。
因为孩子的许多行为和信念是通过对父母的模仿和认同形成的。
每个人都有重复熟悉的情感模式的需求,不论这些情感是多么痛苦又或者对自己有多么大的伤害。
这种熟悉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舒适感和整体的架构。
伊万没有属于自己的生活。
从出生到长大,他都一直生活在妈妈的掌控中。
他处理不好工作,不知道如何去爱自己的妻子,他好像总能把事情搞砸。
他让我想起了我的一个朋友,有一次她曾经向我说起她的经历:
“我从来没有感受过你们说的母爱,从小我就要学会看妈妈的脸色做事,我没有选择自己喜欢的衣服的权利,我只能尽我的所能去表现得更好一些。
所以长大后,我有钱了,最大的愿望就是买各种各样好看的衣服。我找到的是一个能被我操控的丈夫,在家里我说什么就是什么。
可是,我不幸福。”
正如德国心理治疗师海灵格曾说:“幸福的家庭,都有一个共同点:家里没有控制欲很强的人。”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着许许多多这样被管束着的孩子。
他们只能按照父母希望的样子去生活。在他们的人生辞典里,有的只是如果我做好了,妈妈会开心。
而从来没有过:我想这么去做。这是我要的生活。
他们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他们缺乏担当,没有责任感,不能直面自己的情感,总是在自我否定,甚至自我惩罚。
然而,一切真的是他们的错吗?该道歉的真的是伊万吗?
没有勇气直面父母的错误,也就拒绝了自我救赎。
在中国,孝道是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优良传统。
所以在很多人的心中,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所以即使明知道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是不对的,孩子也只能选择接受。
剧中俄罗斯小姑娘娜塔莎对伊万进行了灵魂三拷问:
“你为什么要和妈妈一起坐火车?”
“难道就是为了你要孝顺吗?”
“你为什么不能选择逃离呢?”
伊万竟无言以对。
虽然面对妈妈的操控,伊万说:
“我讨厌死了,我烦死了。”
而当娜塔莎问伊万,敢不敢把他心里话告诉妈妈时,伊万冷笑了几声,快把头摇破了,连声说:
“不敢,不敢,绝对不敢。”
生活在战斗民族的娜塔莎一定很难理解。
面对这样一份让自己不喜欢,讨厌的情感,为什么不能说不呢?是的,这也是父母与孩子情感之间的特殊性所在。
就像我们明明知道手心里扎上了一根刺,却不能拔掉。等到过了很多年,表皮看上去完好,但刺一直都在,痛也一直都在。
我们好像可以忍受一直和父母之间的这种争吵亦或是疏远,却很难去正视一段不正常的关系中有过错的一方究竟是谁?
坐在莫斯科郊外的母子俩,难得的心平气和地交谈。
但结果却是,伊万在道歉。因为他害怕失去妈妈。
他第一次知道了,爸爸曾经那么地爱喝酒,甚至打过妈妈,他好像理解了妈妈所有的行为,都有着自己不得已的苦衷,所以最后的结果,是自己错了。
伊万真的错了吗?妈妈的不幸福是伊万的错吗?在妈妈的操控下,伊万从来没有自己的生活,也都是伊万的错吗?
这也是这部电影特设的温情其实并没有多么打动人的原因,因为它太过于牵强。
我们甚至在伊万道歉之后,看到了妈妈嘴角的上扬。
是的,她又赢了。在这一场母子的博弈中,其实弱者一直是孩子。
是父母在他们面对所有未知的时候,给了他们对整个世界的认知。
好的父母给予孩子的是爱、尊重和独立,而在另一些家庭里,则是恐惧、责任或负罪感。
在伊万和妈妈的关系中,其实需要的并不是一句对不起,也不需要原谅。
我们需要的是直面父母,去告诉自己,错的不是自己。
先明白了这一点,伊万才能停止自我否定和自我惩罚,才有可能去解开妈妈的枷锁,开始一段新的人生,一段属于自己的人生。
当我们拔出手心的那根刺时,并不意味着要和父母绝裂,而是等伤口好了之后,也能勇敢地告诉父母:我的人生可以用我的双手来创造。
影片最后的片段,让我们有一些欣慰。
妈妈终于开始了自己的人生,她的生活中,不再只有伊万,还有她的梦想,属于她自己的快乐。
在伊万关上房门后,她喃喃着:“影片中的伊万是个小男孩,我的伊万现在是个大人了。”
有一种情感,叫做放手。
需要放手不仅仅是不爱了的情侣,还有父母。
因为你的放手,才能让孩子拥有属于他的人生。做为父母,也一定要相信,你的孩子,能过好属于他的人生。
因为他的人生,他说了算。
【排版 | 沐漪】
【每日话题】关于《囧妈》你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柴叔爱听~
(欢迎关注,文章版权归砍柴书院平台账号所有,任何媒体平台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