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老师标准定义(对老师的比喻可以有千万种)

什么叫老师标准定义(对老师的比喻可以有千万种)(1)

多年来,教师一直被尊为“春蚕、红烛、工程师、太阳”。然而这赞美的背后,教师的青灯黄卷,似乎离“蚕、烛、师、阳”很远。海涅在诗中说:“世界裂成两块,裂缝正好穿过我的心”,同样“教育要裂成两块,裂缝正好穿过教师的心”,现在教师的心也体验着素质与应试教育的分裂和阵痛。因为教师职业的特质,让社会给教师太多的责任寄托和希望,从此教师的华发早生、皱纹早深、脊背早驼。教师作为一种职业,远未达到“最光辉”的境界。教师首先是凡人,有普通人生存、归属、爱、尊重、自由、实现自身价值、追求自己及家人幸福的一切需求!也有普通人的烦恼,甚至也有自私自利意识。对于大多数中小学教师来说,实现自我价值的事业与养家糊口的手段两种乃至更多的价值追求兼而有之。

何谓教师?对老师的比喻可以有千万种,古今中外先哲名言:“传道、授业、解惑” ;“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 智如泉涌,行可为表仪者人师也。”犹在人们耳边萦绕。从社会学角度来看,教师不过是三百六十行中诸多职业分工的一行而已。与其他职业特质有着本质的区别,与大学教师的 “教学、研究与服务社会” 功能也有不同之处。当我们在经意不经意地运用“法古今之完人”与教师作类比时,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比喻之后被忽略的角色。

一、教师如助产婆

苏格拉底认为:“教师是‘助产婆’,不是‘产婆’”!他曾说:“自己虽然无知,但能帮助别人获得知识,正像他自己的母亲是一个产婆,从事助产士工作,虽年老不能生孩子了,但能接生。”因此,他得出结论:“教师的任务并不只是传播真理,而是将人内部已有的经验与知识引出来。”亚里士多德称其为“归纳的论证”。与我国《学记》中:“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则小鸣,叩之以大则大鸣”,以及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有着暗合相通、一脉相承之妙。

今天的教师也像为人接生“助产婆”一样,老师并不是“产婆”,她只是帮助接生的人,学习是彻头彻尾学生自己的事情。在教学方法上,就是启发式教学,让学生掌握主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途径。教师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获得继续不断的学习,终生生长的能力,除此之外别无目的。

二、教师如农民

农民根据节气,精心耕耘土地,播撒种子。种子发芽、雨水下降、间苗完毕、阳光照耀。这时,农夫对庄稼的料理主要体现在施肥、浇水、除虫、除草上。农民的目的,只是在他可预见的环境与自己的能力结合起来,用以指导自己的农事活动。记得教育家周弘说:“没有长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农民从来不会埋怨植物长得不好,如果存在,那也埋怨自己没有投入足够的时间精力料理植物,没有循序渐进,没有举一反三施肥、浇水、除虫、除草。他们深信,只要按照植物成长规律管理,收成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除非天灾人祸。同样,每一个学生在新学期开始的时候都心怀努力的学习目标,教师对学生是未知的,就好比农夫播的种子。教师对学生的管理主要体现在创造一个适合每个学生生长的尊重、平等、关爱、信任、鼓励、认可、高期望的环境,深入研究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循序渐进、举三反九,设法给学生创设能够满足其内在生长需求的学习条件,让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觉的行为。

农民如果不顾土壤、气候、水分以及植物生长等条件,不切实际的期望植物产量,肯定认为自己是荒唐的。一个教师,如果只把注意力放在考分上,而不顾学生学习特点、环境,把知识(考点)筛选再筛选直到少到不能再少,然后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让学生COPY到大脑里去。对于优生,加工加料;对于学困学生则 “冷处理”。我们不禁要问:教育的深厚土壤、富氧的空气在哪里?全国模范教师李吉林老师曾讲:“把金色的种子播在学生的新天上,那是一块奇异的土地,只要认真的耕耘,总会获得令人惊喜的收获”。

三、教师如木工

在木工眼里,每块木头都是有价值的,平整的木头可以做面,较长、细的木头可以做腿,短的木头可以做横档,再小的木头,可以做木钉。只要你把木头资源恰当利用,都能物尽其用,木头不成材,那只是木工没有独到眼光与技艺。生命个体是千差万别的。引导、激励、帮助每一个学生走上成功的人生之路,就需要教师因材施教,就需要重视个体发展的多样性。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柳斌认为:“学校并不直接产生杰出人才,杰出人才是从非杰出人才和普通人当中转化而来的。”鲁迅先生说:“如果你想要得到花朵的话,你就要重视那些能够培育出花朵的泥土。”

现实之中,确实存在着部分不会用“木头”的教师。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要成为“识木”的木匠,努力做一个“木匠式的老师”,使每一块平凡的”木头“绽放光彩。以平等、尊重、对话、学伴、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培养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有用的人才。

四、教师如厨师

不管各种学派根据知识本身的形式和复杂程度把知识划分为:陈述性与程序性知识;感性与理性知识;有用与科学的知识还是显性与隐性知识。教师所用教材所展现的只是静态、科学知识的小部分,需要每位教师激活知识是不争的事实。中小学教师的教学价值在于知识的加工与再现,把学生难读懂、读不懂的静态的教材活化为育人目标,让学生好学、乐学。如一个好的厨师一样,必须时刻揣摸如何满足顾客的色、香、味需要,提供给顾客最适合的食品加工,并根据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用同样的材料通过不同的方法,针对不同客源需求合理搭配饮食口味,必须懂得油、盐、酱、醋的调配技巧,从中感悟——我就是顾客,顾客就是我。教师也必须用同样的原材料通过不同方法适应众多求知学生的“口味”,用加工方法引起学生的胃口,把教学设计当成菜单,教学方法成为色香味俱全的烹饪艺术,“因材施教”,适时地变换自己的角色。从中感悟—我就是学生,学生就是我。

五、教师如雕塑家

在雕塑家的眼里,自然界万物都是宝。别人遗忘、看不上眼、边缘化的物品,经过雕塑家的手,就有了价值,有了生命,甚至成为珍宝。雕塑家能变废为宝,是根据不同的材料、形状顺势创意、设计与雕刻而为的。我们教师所教的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每个学生都有他自己的长处。学生间没有差生、只有差异!教师如雕塑家应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激发、唤醒每个学生的潜能,帮助每个学生获得学业、人生、事业成功。教师必须要具有雕塑家的慧眼去发现他们的独特之处,去精心雕塑。才能把学生培养成社会的建设者和有用之才。

六、教师如打火机

“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教师是“普罗米修斯”,如打火机,是火种,不是“流泪的蜡烛”!我们要培养孩子们对光明的追求,让他们也做火种!教师只有用自己生命之火焰,才能点燃学生那旺盛的生命之火;教师只有以自己充沛的生命激情,才能唤醒学生那充沛的生命激情:教师只有以自己远大的生命理想,才能培植出学生那远大而辉煌的生命理想!教师只有用高雅的人格才能熏陶、浸润学生高尚的人格,教师只有拥有了激情,才能更好地把学习的快乐传播给学生,才能让课堂充满活力,才会让教育教学演奏出一首首流畅、和谐、动人的乐章。

七、教师如介绍人

介绍人是把金童与玉女撮合成相依相恋的人;是起桥梁和纽带的“月下老人”;是男女之间的关系不顺等棘手问题的有理、有据、有节的“说媒人”。教师如介绍人,是把学生与人文、科学知识联系起来的“月下老人”。牵线、搭桥让学生和自己的人生、事业“喜结良缘”!教师要做好“介绍人”,首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动机;二是介绍学生主动与书本知识相识相知;三是介绍学生与创造人类精神文化的思想家、科学家相识相知;四是介绍学生与自然生活、社会生活相识相知,让学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八、教师如导演

自从夸美纽斯创立班级授课制以来,课堂教学仍是教育的一种主要组织形式,是素质教育实施的主渠道。作为面对面的教与学,如何正确师生之间的角色关系,既包含达成教育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教与学的关系,又是学科教育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我们把教学比喻为电影,那么,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教学就是要发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导作用,激发兴趣,引发思维。教师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在“导”,而不是“演”, 电影要拍好,需要给演员“松绑”充分发挥演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课堂要高效,学生在教师的合作、引导、参与、帮助下,大胆演绎,使他们感受课堂学习的主人地位。作为导演的教师起到了创设学习环境,提高参与度,激发自主创造性,落实三位目标的作用。当然没有教师的“导”,学生有时是难以深刻理解教学内容的内涵。

所谓狮子带着一群绵羊,可以打败绵羊带着一头狮子。优秀的导演可以带出电影表演艺术家。所谓的名师出高徒,优秀的教师可以带出一支优秀的学习团队。恰如格鲁吉亚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所言:“一般教师带着一门学科走向学生;优秀教师带着学生走向一门科学,并努力使学生和科学融为一体”。

九、教师如镜子

陕西永吉要求老师具有五镜意识:“望远镜意识、放大镜意识、显微镜、三菱镜意识、平面镜意识。望远镜,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未来,规划他们的前景;放大镜意识,善于发现学生的变化、进步、优点、长处;显微镜意识,要仔细地工作,精雕细刻,点点滴滴,防患于未然,把工作做在前面;三棱镜意识,要善于分析,认真的研究,做好工作;平面镜意识,要客观公正,求真务实。”

哈佛的校训是:“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唐太宗箴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教师如“以教为镜”可以知困;“以学为镜”可以“知不足”!

十、教师如长流水

基础教育面临从普及到提高,从数量向质量转变,从“一个不能少”到“每个都重要”,从“有书读”到“读好书。”要让孩子“读好书”教师就必须“多读书、善学习”。然而“教书的不读书”却成了社会热议的话题。不读书背后作祟的是功利、浮躁之心。在高考指挥棒依然作用的今天,说教师不忙,是不公平的。但并非忙到一点时间没有。“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当今知识快速更新,教师若不读书就意味着落后于时代,甚至被边缘化。况且,教师要给学生喝“新鲜水”,自己就得“长流水”。“源头活水”,就是要求教师必须“清如许”、“长流水”。

苏格拉底说:“知识关乎自然,智慧关乎人生。”无论“教育智慧”抑或“困惑”,与教师平日忽视读书学习有关。学科与学科之间具有关联性,所包含的方法与思想层面是交融相通的。文学、科学、哲学、艺术都揭示了自然界及人类社会文化的精髓与事物发展的本质。教材从来都只不过是沧海一粟,教师若能多读书,对相关知识、相关问题做到知类通达、举三反九,试想,从九万里高空看课堂教学,课后辅导,岂不事半功倍?凤凰资讯报道,美国芝加哥大学有道入学试题:“请为一个电视节目撰写企划书,内容必须提及一出德国歌剧、费米 (一位物理学家)的私人教授、梵高断了的耳朵。”我们能动笔做好这道题吗?

十一、教师如黄昏鹰

从苏格拉底的“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度过 ”, 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的教学思想;到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再到黑格尔“密涅瓦的鹰要到黄昏才起飞”,他们都把哲学看成一种反思的活动。教育教学也是一种反思的活动,一种理性的思想。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坚持写三年教育随笔,则有可能成为名师。” 美国学者波斯纳也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成长=经验 反思”。

对中小学教师说,问题不是一日三省吾身、四省吾身,而是应该时时刻刻对自己的发展进程保持清醒的认识,而这种认识又反过来有效地刺激教师在更高平台上的再发展。如果每天忙忙碌碌的教学工作让我们只顾低头赶路,既不抬头看前面——规划将来,也不回头看后面——反思过去,这样年复一日,教师就会变成拉磨的驴。教师应做一只眼界高远的黄昏鹰,不断反思不断进步,过有意义的人生。如果学而不“研”,不“思”,只“答”,等于是活在别人思考的结果里。再好也只是“青出于蓝而止于蓝”。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凡是感到自己是一个研究者的教师,则最有可能变成教育工作的能手。”如果教师用心地研究、思考,教育的道路会轻松许多。于漪老师“一堂课一辈子,一辈子一堂课。”格言与她成功人生就是有力佐证。

结语:陶行知先生在四十年代曾告诫学子《学做一个人》。要做一个正确的人, 别做一个不完全、命分式的人。教育需要范式,但更需要理念。虽然我们不想用其他职业来比喻教师,也不想给教师太多的耀眼光环!毋庸置疑,当桃李满天下之时,是教师最快乐最幸福的事,是精神世界最富有的人。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道路上,给我们以深远而重大影响的,除父母外,就是我们敬爱的老师!

作者:于维涛,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培训部主任

来源:本文为作者十年前所著,原创分享,版权归作者。

编辑:名校君

声明: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