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为何失败(行刺之人为何选择荆轲)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战国荆轲的《易水歌》

这首诗短短两句,却永垂千古,全诗透露出一股悲壮苍凉的气氛,表现出义无反顾,慷慨赴义的献身精神。

荆轲刺杀秦王虽然失败了,但是英雄的悲歌却永垂不朽,背后的小故事也成为世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关于荆轲刺杀秦王失败的原因,众说纷纭,有被影视剧美化的成分,也有被后世传言越说越离谱的部分。

荆轲刺秦王为何失败(行刺之人为何选择荆轲)(1)

荆轲刺秦王

荆轲刺秦王发生在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的6年前。在公元前230年秦国已经灭掉了韩国,又于公元前228年攻破赵都并俘虏了赵王。

荆轲刺秦王为何失败(行刺之人为何选择荆轲)(2)

公元前230年形势图

从地图上看,在公元前228年前,燕国原本有赵国作为缓冲,但如今赵都已城破,解决赵国只是时间上的问题;秦燕之间已无屏障,秦将王翦已奉命准备进攻燕国,燕国已处于危如累卵的困境,燕国太子丹不得不采取行刺的手段试图解除困境。

荆轲刺秦王为何失败(行刺之人为何选择荆轲)(3)

公元前227年形势图


准备阶段

觐见之礼的选择

其实,太子丹为这次刺杀,准备的已经相当充分了,这次入宫献给秦王的觐见之礼有两样东西,一样是秦王朝思暮想的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另一样是伐赵失败,畏罪逃往燕国的樊於期的人头。

荆轲刺秦王为何失败(行刺之人为何选择荆轲)(4)

地图和人头

行刺武器的选择

出自《战国策·燕策三》:“...........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图穷而匕首见。”

刺杀准备的武器徐夫人剑,是太子单一百金从铸剑大师徐夫人处买来的,之后日夜浸泡在毒液中,见血封喉。体积小到可以卷藏于图中,可见非常适合刺杀。裴駰《史记集解》解释道:“言以匕首试人,人血出,足以沾濡丝缕,便立死也。”就是说,这把剑只要刺伤秦王,哪怕只是划出血,秦王也会马上死,无丝毫救治的希望。

荆轲刺秦王为何失败(行刺之人为何选择荆轲)(5)

可以卷藏于图中的匕首

行刺人物的选择

首先刺杀秦王不能找成名的剑客,否则大殿之上难免被群臣认出来,其次需要口才好,心理素质高,并抱有必胜和必死的决心。为满足这些要求,燕国田光先生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


实施阶段

既然准备如此充分,又付出了很大的代价,那么真实的荆轲刺杀秦王失败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第一个原因:太子丹过于心急,荆轲还没有准备启程,太子丹却督促荆轲仓促动身,生怕荆轲反悔,导致荆轲准备与他同去刺杀秦王的友人未能按时在易水相见。荆轲有智有勇,自知剑术并不高明;所以我们可以猜测,在荆轲的计划中,其实这个未能如期相见朋友才是真正执行刺杀计划人!

荆轲刺秦王为何失败(行刺之人为何选择荆轲)(6)

太子丹

第二个原因:太子丹百密一疏,给荆轲所配搭档秦舞阳只是徒有虚名的市井之徒。荆、秦二人面见了秦王时,秦舞阳原本是作为执行“图穷匕见”的人物;然而在动手之际,他确吓的面色大变、满头大汗。

荆轲刺秦王为何失败(行刺之人为何选择荆轲)(7)

汗流浃背的秦舞阳

在荆轲刺杀秦王的过程中,秦舞阳在做什么我们不得而知,总之是一丁点忙也没帮到。也许在汉代画像石上,那个趴在地上索索发抖的形象就是秦舞阳当时做的唯一一件事。

荆轲刺秦王为何失败(行刺之人为何选择荆轲)(8)

石刻秦舞阳趴在地上

第三个原因:荆轲本身剑术问题,《史记.刺客列传》上提到的荆轲的用剑与他的剑术。“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从《易水歌》可以看出荆轲是好读书之人,深谋远虑,机智之人;但荆轲虽好读书击剑,却不是刺客出身,没有领略到隐藏杀机,一击必杀的刺客的精髓,也就是说他不专业。

荆轲刺秦王为何失败(行刺之人为何选择荆轲)(9)

荆轲

最说明荆轲剑术问题的是,在这刺杀过程中,荆轲始终未能伤及秦王;这儿说明了两点,一是秦王高超的武艺和卓越的应变能力,剑术武功还在荆轲之上,荆轲的剑术还不是一流水平;二是选择的擒杀方式也有问题,在荆轲与秦王处在如此之近的情况下,他应选择擒住秦王的身体,而不是衣服。如果这样做,即使秦王剑术比荆轲高超,但他的性命依然难保!

荆轲刺秦王为何失败(行刺之人为何选择荆轲)(10)

第四个原因:秦王扯断衣袖后拔剑击荆轲,可是剑插在柱子上无法拔出,然后绕柱而走,绕着柱子可以尽量缩小受击面积。这时一个机智的御医用随身佩戴的药袋扔了荆轲一下,就是扔这一下药袋打乱了荆轲的节奏,使得秦王拔出佩剑反杀荆轲。惊魂始定之后,赏赐夏无且黄金二百,说道:“只有夏无且爱我,用药袋扔了荆轲一下”。

荆轲刺秦王为何失败(行刺之人为何选择荆轲)(11)

秦王绕柱

第五个原因:还是太子丹的计策出了问题,在太子丹的计划中,生擒秦王以要挟秦国退兵及归还土地是第一选择;在生擒不成的情况下,击杀秦王是第二选择。而荆轲也正是没有根据当时的形势判断,仍然按照太子丹的计划执行;在与秦王一拉一刺这样的简单动作,因为犹豫是否生擒,而导致出招迟缓,被秦王挣脱,失去了最好的刺杀机会。

历史不能改写,秦王终究没有如太子丹计划中的那样被生擒或刺死。而荆轲刺杀的举动,更加速了燕国的覆灭。秦王终是统一了天下,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千古一帝。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