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明和谐共存(面向未来的亚洲文明)

光明日报见习记者 王妤心泓 光明日报记者 王晓樱 陈 怡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亚洲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47个国家、1000多个民族繁花似锦。各种文明在这片土地上交相辉映,谱写了亚洲文明发展史诗。

4月20日,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分论坛“亚洲文明:多元共生,面向未来”举行,来自东亚、西亚、中亚等区域的学者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就亚洲文明的多元共通和未来发展提出自己的观点。

世界文明和谐共存(面向未来的亚洲文明)(1)

4月19日拍摄的博鳌亚洲论坛国际会议中心。新华社发

不同自然挑战孕育多元共通的亚洲文明

亚洲虽是一个多文明、多文化的地区,却有着相通的理念和价值基础。对于亚洲文明和价值之间的关系,韩国西江大学宗教学院院长郑素伊认为,文明根源于人类在地域中面对的自然挑战。亚洲地域占世界陆地面积的近30%……不同的自然挑战让人们形成多样的生活方式,从而发展出不同的文化概念和文明价值取向。她认为,亚洲文明的价值取向具有多样性,但无论如何多样,任何文明都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就此而言,文明是具有共通性的。

共通性使得亚洲文明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发展出了许多共识。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基地主任贾庆国用五个概念对这种亚洲共识作出阐释:第一是安全,即尊重生命,希望和平,反对战争和被侵略;第二是好的秩序,如家庭秩序、世界秩序等基于正式和非正式规则的秩序;第三是好的治理,即重视人的福利和生活,有高效、廉政的治理模式;第四是包容,即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别人身上。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要坚持相互尊重;第五是耐心,当出现冲突时,需要相互之间的善意交流,让大家互相欣赏、学习,以此实现世界的和平和繁荣。

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深化人文交流才能消除隔阂和误解,打破价值观壁垒,促进民心相通。德黑兰大学中文系主任哈麦德·瓦法依认为亚洲应该进行更多的文明对话,他表示,要想实现东西对话,首先要实现“东东对话”。“作为伊朗人,我想要了解中国。”同样,中国想要了解印度、印度想要了解新加坡……只有东方国家间先互相了解、互通有无,才能实现世界范围的东西对话。

在交流互鉴、相互依存中实现进步

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国际形势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更加突出,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的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的力量。如何促进亚洲各国的拓展合作与和谐发展?国际儒学联合会特邀学者郑筱筠巧妙地用“文明交流互鉴的数字故事”表达文明传承和发展的理解。她说,在过去,古代中国诗词“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中的数字表达朗朗上口;起源于印度的“阿拉伯数字”传入阿拉伯地区,而后遍及世界各国。在当下,以1和0为基础数字的计算机将人类连接在了一起,一部手机可走天下,互联网让地球变成了一个村,文明因此跨越了地域限制。在未来,大数据的持续发展使得数字成为新的联结点,各国互学互鉴、互通共赢,让人类实现共同进步。在此意义上,数字似乎可以成为贯穿亚洲文明发展的一个文化符号。

事实上,文化符号不止于数字,还有丝绸、瓷器、茶叶……历史中的亚洲文明赋予了我们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人文智慧,我们唯有秉持开放包容的心态,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才能促进亚洲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

中华文化是亚洲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安乐哲认为,中国传统观念中的“家庭”概念是对亚洲价值观的重要贡献。家庭是一个基础、一个细胞,是贯穿文化始终的秩序。相对于西方的个人主义来说,家庭传递的是相互依赖和合作观念。

当前,疫情冲击着各国社会和人民生活,日本汉字学会副会长大形徹认为:“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抗疫经验和防控政策,一种模式无法适应各国国情。不同的抗疫模式也是文化多样性的呈现。”我们既要尊重各个国家的政策选择,也要树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只有树立大家庭和合作共赢理念,亚洲各国才能在抗击疫情中获得最优解。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亚洲各国需要通过对话,不断凝聚共识、加强团结,推动亚洲的和谐发展,让多元共通成为亚洲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亚洲文明多姿多彩的天然形态。

《光明日报》( 2022年04月21日12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