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喝的自来水是从哪里来(厦门淡水资源紧缺)
海西晨报 记者 彭怡郡 通讯员 张琪
西水东调原水管道工程二期项目。(资料图) 记者 唐光峰 摄
"厦门真‘水’!"这是不少厦门人的口头禅。"水"和闽南话"美"同音,这句话也道出了厦门因水而美的"高颜值"密码。
但你知道吗?拥湖环海、山环水抱的厦门,其实是一座极其"缺水"的城市,淡水资源紧缺,供水更多依靠"外援"。
今天,晨报为您解读厦门"水密码",了解自来水诞生背后的故事。
内供不足
城市用水更多依靠"外援"
记者从厦门市政水务集团了解到,2021 年厦门原水年总供应量约 5.2 亿吨,日平均 141.7 万吨;自来水年供水量达 4.9 亿吨,日平均 135.39 万吨。原水量供水量基本满足城市用水需求。
厦门本地原水供应一部分由石兜 - 坂头水库、汀溪水库、莲花水库 3 个水库构成,更多的还要靠"外援"——九龙江北溪引水和长泰枋洋水利枢纽工程,这两个客水水源承担了全市大部分的供水量。据统计,2020 年,九龙江北溪引水工程共向厦门供水 4.26 亿立方米,相当于 20 万个标准游泳池的水量。而长泰枋洋水利枢纽工程的强势加入,更是让厦门实现了"第二水源梦",有效缓解厦门中远期水资源供需矛盾,增强城市供水安全保障能力。
记者了解到,厦门水源供应存在东西部不均衡的问题。尤其是旱情严重的时段,东部同安、翔安原水保障不足。为保障东部供水安全,近年来,我市重点建设并完成了汀溪水库群至翔安输水工程、水源连通工程(莲花泵站至汀溪四林泵站段、莲花水库至西山水厂段)、西水东调原水管道工程,初步实现跨区域调水工程联合调度,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水源连通(石兜水库至西山水厂段)工程也将于今年具备通水条件。
缓解压力
岛内外新建扩建多座水厂
随着人口不断增加,厦门供水压力不断增大。目前,厦门市政水务集团共有 12 座自来水厂,其中高殿水厂是岛内供水主力。该水厂始建于 20 世纪 80 年代,是厦门改革开放后兴建的第一个大型水厂。经过几次扩建,其日供水能力已达 90 万吨,服务面积几乎覆盖整个厦门岛。岛内还有一部分供水任务由位于水务大厦后的莲坂水厂承担——它的历史虽悠久,但供水能力每日只有 5 万吨,服务对象是思明区的 10 万人口。
岛外水厂也不断新建扩建,目前共有 10 座水厂,包括集美水厂、杏林水厂、翔安水厂、海沧水厂等。
近年来,厦门还重点解决部分区域的用水问题。通过加快推动骨干水厂建设,厦门完成杏林水厂扩建工程、西山水厂一期工程、翔安水厂二期工程等,"十三五"期间厦门新增水厂制水能力 49 万吨 / 日。同时,厦门重点解决历史遗留的供水薄弱片区的供水问题,完成集美北站泵站、大嶝配水站、竹坝片区供水工程等,累计新建改造管道 576 公里,年均减少漏失水量约 2100 万吨,有效提高供水安全性及供水水质。
以同安区竹坝片区为例,该区域地势较高,原本供水厂供水工艺较老旧,且配套的管网年限较长,供水能力小,水质、水压、水量均受到一定影响。随着大大小小企业陆续入驻竹坝片区,旧水厂已无法满足片区发展需求。去年,厦门市政水务集团通过新建管网和泵站,将同安梅山水厂的自来水加压输送到竹坝片区,保证高地势居民用水需求。
延伸阅读
厦门供水标准高于国家标准
自来水是如何诞生的呢?让我们从一滴水说起。
一滴九龙江溪水通过九龙江北溪引水工程,奔赴千里、穿山越岭,进入厦门地界,汇入自来水厂。在自来水厂中,原水经过混凝、沉淀、过滤等"深层 SPA "环节,去除黄泥、悬浮物、有机物、微生物,再经过深层排毒"面膜"消毒环节,杀死病毒、细菌,成为合格的自来水,以洁净的姿态来到居民家中。
为了让厦门的自来水都能成为"水质担当",今年 1 月 1 日起,厦门市政水务集团正式执行新的企业控制标准——《厦门水务集团有限公司优质供水水质标准》。这一标准远高于现行国家标准,确保供水水质稳居国内先进水平。
此外,考虑到厦门人爱饮茶,新标准对氯化物等影响供水口感的多项指标做出了限制,同时增加了 5 项藻源性的嗅味物质指标。氯化物少了,人们就感觉不到自来水的"咸味",泡茶口感更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