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像摄影里最喜欢的镜子(黎雪颖用第三眼)
那些分割的笔触在作品中构建出一道“随意门”。此门一开,时空之间所有事物任意转移。后巷里某户人的家门变成了马戏团的入口;巴士被鸟儿占领了;大象想跟你玩……动物成为主角,在设定的空间上演一幕幕自编自导的戏目。黎雪颖的画面似乎植入了“第三只眼”,映射出自己对世界、自然、社会、现实的感知。又用感性的画面拼凑出主角与人之间的关系真相。
黎雪颖
澳门出生,获澳门理工学院艺术高等院校学士学位,现为广州美术学院在读研究生,其间参与不同类型的艺术活动、展览及比赛,当中包括参加“澳门视觉艺术年展”和“全澳书画联展”联展;2014年获得第三届“东方基金会艺术大奖”,作品并由东方基金会收藏,并于翌年前往葡萄牙里斯本举行首次个人作品展。
个人展览
2018年“林囿以外”——独角兽艺博会个展单元,阿那亚海滩,秦皇岛
2016年“异想空间”,TOM N TOMS COFFEE,澳门
2016年“植入”黎雪颖个人作品展,全艺社,澳门
2015年“时代”,Arte Periféricagallery,里斯本,葡萄牙
黎雪颖画室角落
《出逃》 布面油画 63.5cm×44.5cm 2018 年
笔触是情绪的代言
在黎雪颖强烈的画面意识里,她摒弃了传统的桎梏,以细致的笔调,在非理性的时空中追求探索,在潜意识的层面挖掘创造,由此创造出一种画面的精神指向和深邃感。动物、自然空间、时间等元素在画面中反复出现……“人活在这个社会上,有时就会有一种伪装,人会变得很麻木。但是内心其实是有话要说的。这些内心的个人想法,我会通过画面当中处于主要位置的动物来体现,可能这个动物恰恰才是我精神的投放之所。”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澳门青年艺术家(现为广州美术学院在读研究生),黎雪颖真正找到创作的驱使动力是在2014 年。作品《澳门大三巴》获得第三届“东方基金会艺术大奖”,同时获得在葡萄牙举办个展的机会。她笔下的澳门并不是一种具象的表达。“我在澳门长大,我的思想是由澳门这个地方组成,是澳门赋予我的。”她要利用自身条件、喜好偏向,结合自身与当地赋予的感受,再重组画面出来。“就像别人看到澳门的一大片铁皮屋时,注意的只是屋顶,而在我看来屋顶其实并非最重要,‘零碎’这个形容词才是核心,我就将这些元素放在自己的创作中。”黎雪颖的画作是感性的付出,而非理性控制。
“方块元素”重组城市影像
“方块”或叫“方格”,不完整的结构诱人深省。以“方块”作为澳门铁皮屋的表征,用笔触去重塑城市的影子。若隐若现的影像结构是影射人们对自身文化的忽视,从整体影像到方块式的消散,是探讨空间的真实存在。在时代的变化中,城市景观不停地被变换,犹如自身文化意识形成的不确定性,表达对社会变迁的触觉,提醒了文化的瓦解,以及文化保育的关切,从而体现个人对城市的归属感。
澳门大三巴_70x100_布面油画_2014
“东方基金会艺术奖”获奖作品 东方基金会收藏
黎雪颖忆述当年的获奖时说,固然很开心,但同时也产生了顾虑:“可能是自己看自己的作品太久,已经习惯了。我每次作品差不多完成时候,总觉得差一点东西,但是差点什么,我又说不出来。”
2016 年开始的“植入”是一种创作手段,是她创作路上的一次蜕变。由一种个人风格的描绘,到有所创造、有话要说的转变。
“植入”情景引发视觉思考
“方格状的笔触创作,慢慢转变成一种对画面分解、切割的手段。这种切割是非理性的,直觉地打散、重组了画面,形成了一种她特有的作品面貌。”这是策展人黎小杰对“黎雪颖‘植入’个人作品展”的解读。以澳门的街道元素作为背景,植入城市游乐场、马戏团、咖啡杯、大象等可爱活泼的情景。“植入”是作者作品蜕变期的一种创作手段,把更多不同的新元素加入作品中,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
《现实中渡过》 布面油画 混合媒材 100cm×120cm 2016 年
隐藏性的视觉空间
她试图以她那些分割画面的笔触在作品中构建一道“随意门”。我们周遭所见,小城的风景,生活中的人与事,都会让艺术家充满幻想。黎雪颖喜欢用动物去表现人物应该有的状态和感觉。作品就是一出戏,动物都是演员,自己就是导演。而画面似乎总是有话要说。
90 后都是在和平年代下成长的一代,从创作主题来看不外乎亲情、友情、肢体与社会中的普遍现象等。许多90 后的表现是反叛的、激烈的,有种年轻人是特立独行的姿态。黎雪颖则是属于后者,是乖巧的、扎实的,接受体制与现实的同时却又想冲破它。就像山本耀司所说:青春应该是痛苦的,是充满质疑的。90 后的我们不就应该有这样的朝气吗?从黎雪颖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她的那份努力。以黎雪颖的角度阐释就是:凭借以动物视角看复杂的、矛盾的、破坏性的人类世界。黎雪颖选择大象或者熊应该是源于她自身缺乏安全感的性格,这是她的内心小世界,也是一代人的象征——试着走出矛盾空间的年轻人。
蒙太奇的“虚实置换”
站在观察者的维度,将人眼所看到的物象抽离,渲染出一番虚幻的心理空间,色块与线条看似不经意的编制与交织,形成强烈对比有别于真实世界的平行维度,这无疑是画家头脑中想象的产物,又似乎曾经存在现实的某个瞬间。画家利用蒙太奇的创作手法,将“虚实”两者关系置换,通过虚拟的空间来暗示和探讨物种之间的联系与矛盾。
《囚笼- 2》 布面油画 70cm×100cm 2018 年
黎雪颖的作品是“镜”,是反射小世界的心镜,也是反射现实社会的一面镜子。她以所谓“超现实”“超理智”的梦境、潜意识等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认为只有这种超越现实的“无意识”世界才能摆脱一切束缚,最真实地显示客观事实的真面目。站立在她的作品前,你会看到她创造出的小空间,宁静、安逸的画面氛围中却散发着危机、不安的矛盾感。它们有时看似合理,有时却是非合理的。它们的合理性表现在它们绘画中所遵循的空间表现方法的现实合理性,比如表现空间的色彩、明暗、局部透视的自然规律。它们的非合理性表现在画面整体空间的场景荒诞性和非现实主义特征。
“动物剧场”,谁才是主角?
生物体的异化过程使画面具有虚构性,动物作为画面的主角,具有人性的特质;在设定的空间上演一幕幕自编自导的戏目,假装成为了世界的优胜者。作品运用感性、浓重斑斓的色彩,线条与大色块的组织,探讨自然界与人类的矛盾,从不同角度表达人类对大自然的依赖和反叛;人类的存在占领了空间,人类的活动场所随着我们的发现不停扩张,从定点到圆的扩散证明了我们都是自我中心的主角,偶尔眺望圈外的风景,默许以自家花园的方式来规划,这种依赖心理却连带着占有的侵略性。作品利用隐喻的手法提示空间的虚幻以示不真实的情景。
《阴谋 I》 布面油画 70cm×100cm 2019 年
拒绝被“标签化”
创作的过程可能就是在慢慢取舍。前两三年,黎雪颖主要以方格状的笔触创作,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她自言自己仍然在探索的过程,未能把自己归类,担心风格定型,限制未来创作。“艺术是好难定义风格的,我们是否真的有需要去定义风格。‘风格’其实可以代表一个人的创作习惯,同时‘风格’会限制一个人的思考。”她认为在刚起步的阶段就被风格固定,反而不利她的创作发展。为了不被贴上标签,这位年轻的艺术家不断自我探寻。“我会慢慢自我调剂,我觉得什么都需要尝试,我不怕失败,但我怕停滞不前。”
《彩虹的由来》 布面油画 70cm×70cm 2019 年
黎雪颖自言对自我的要求很高,“其实我觉得任何事要有成果一定要努力,我的理念就是不停画,然后用作品说话。”她接着解释:“因为不停作画,量变就会变成质变。我会觉得起码要达到一定数量,先可以从质量上达到改变,我的方法就是这样,这幅画不满意,就下一幅继续画,日复一日,这样就过了七年。”
黎雪颖就是这样的一个青年艺术家,或许她还在摇摆不定,或许她还在稚嫩追求,或许她还在自我挣扎,但是这就是年轻人,拥有无限的青春活力去追求、去挣扎、去反抗……拥有无限的螺旋上升空间。
黎雪颖画室一角
本文选自:
收藏拍卖杂志7月刊《用“第三眼”打造现实中的魔幻》
-END-
文/余彩霞
图/黎雪颖
今日编辑/ 里木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收藏/拍卖》杂志现进驻媒体平台有:微信公众平台、今日头条、网易艺术、新浪微博、搜狐新闻、腾讯天天快报、大粤艺术、一点资讯、雅昌艺术网、时代财经APP等主流媒体平台,部分文章
同步更新,形成新一媒体传播矩阵。
欢迎邀请加入更多媒体平台!如想商务合作,请联系邮箱:scpmmag@163.com 或微信scpm2004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