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都城汴京(都城在汴京与临安的宋人)

在开元盛世下的唐朝,展现了中华民族“协和万邦"的宽广胸怀,自信地与来自西域各民族展开文化、经济上的交流,成为唐朝最鲜活的特色。翻开宋词,也能看到跃于纸上的长安情节,究竟长安有什么不同之处,能让后世的人们如此念念不忘?

宋代都城汴京(都城在汴京与临安的宋人)(1)

长安成为都城的缘起

从周朝在渭水畔边建丰京、镐京(皆位于今陕西西安市长安区)起,到唐灭亡为止,中国历史上迄今共有13个王朝将长安设为王朝都城,有着“十三朝古都”的美誉。长安受到这么多朝代青睐,实际上是有着气候与地理环境的优势。长安位处关中平原,气候温暖湿润、河流众多,秦末汉初,汉高祖刘邦正为定都洛阳或长安而烦恼时,谋士张良称:“夫关中左殽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

除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外,关中平原周遭的地形条件有利于军事防御,也是择都的重点之一。除了西汉初年大臣娄敬与张良陈述在关中建都的好处,东汉班固(32─92年)的《西都赋》也盛赞关中平原:“左据函谷、二崤之阻,表以太华、终南之山。右界褒斜、陇首之险,带以洪河、泾、渭之川。众流之隈,汧涌其西。华实之毛,则九州岛之上腴焉。防御之阻,则天地之隩区焉"。由于此地东有函谷关(今河南三门峡市灵宝市函谷关镇)、西有散关(位于陕西宝鸡市南郊秦岭北麓)、南有武关(位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东武关河北岸)、北有萧关(今宁夏固原市东南方),处于四方关隘之中、故称“关中”,加上北方陕北高原与南方秦岭两道天然屏障,长安因此雀屏中选成为都城。

宋代都城汴京(都城在汴京与临安的宋人)(2)

两宋对于长安的悼念

但是从唐代安史之乱(755年至763年)以后,长安曾多次卷入战事并数次被攻陷,最严重的一次是天佑元年(904年)宣武军节度使朱温放的那把火,不仅让唐朝灭亡,唐以后也再无朝代选择长安为都。五代十国的战乱不断,让关中地区满目疮痍,因此北宋定都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长安从此成为地方城镇。从唐末到北宋,不过百年光景,昔日繁荣的长安城变得如此衰败,让人感叹时过境迁、沧海桑田,这也是宋人为何频频在宋词中书写长安的原因。南宋时,长安已落入金国统治范围,成为异邦。宋金作战时,长安更是双方的前延阵地之一,受到严重的战争破坏。

长安做为汉唐重要都城,在历史上有重要意义,对于在外交军事上受挫的宋人来说,象征汉唐盛世的长安,成为重要的精神寄托。《全宋词》中以长安为题的宋词就有319首,相比之下,出现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的词句只有15首,汴京更是只有2首,远远低于长安的书写。宋人之所以会忽略汴京与临安,这背后还有更深一层的原因。

两宋时期,有许多诗词透过描写汉唐时期的代表性事物的前后变化,来表达出对于长安的悼念,这类诗词多以抒情为主,感叹人世间的变化,不过仔细比对可以发现,北宋的长安主题诗词中,以写景居多。南宋则多藉由长安景色如今已今非昔比的情况,来描述对于南宋时局的担忧。

宋代都城汴京(都城在汴京与临安的宋人)(3)

北宋时期宋词的长安书写

如北宋知名词人周邦彦(1056-1121年)曾做词《西河》:“长安道,潇洒西风时起。尘埃车马晚游行,霸陵烟水。乱鸦栖鸟夕阳中,参差霜树相倚。到此际。愁如苇。冷落关河千里。追思唐汉昔繁华,断碑残记。未央宫阙已成灰,终南依旧浓翠。对此景、无限愁思。绕天涯、秋蟾如水。转使客情如醉。想当时、万古雄名,尽作往来人、凄凉事。"

还有知名女词人李清照(1084-1155年)的外祖父王珪(1019-1085年),于嘉佑八年(1063年)宋仁宗驾崩葬于永昭陵时,有感而发作了两阙词《平调发引》缅怀,以下是其中一首:“上林春晚,曾是奉宸游。水殿戏龙舟。玉箫吹断催仙驭,一去隔千秋。游人重到曲江头。事往涕难收。空余御幄传觞处,依旧水东流",感叹长安的过去与现在。

从上述词句中可以看到,宋人对于长安的怀古描写,主要是通过代表汉唐盛世繁华的景点,或是代表性的宫殿建筑来体现。未央宫是西汉最主要的皇宫,也是汉帝国的政治中心。在西汉之后,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都曾将未央宫作为皇宫。直到唐武宗时期(840-846年)还曾将未央宫进行修葺,但最后还是因为战乱而逐渐废弃,到了北宋时未央宫已经彻底变成废墟,周邦彦的《西河》,就是藉由未央宫来表达对长安的惆怅。

《平调发引》中提到的曲江池,为位在唐长安城东南方的公共园林,皇室贵族与平民僧侣,都能到此游原享乐。唐代新科进士及第,也会在曲江设宴庆祝,传为美谈,而长安也成为成功的代名词,更是无数文人心中向往的地方,如用“长安道"代表仕途,用“日近长安远"代表仕途不得志等。因此曲江也成为唐朝繁荣的象征标志。可惜到了宋朝,曲江盛景不再,池水干枯被开辟为农田,再也不是园林了。

宋代都城汴京(都城在汴京与临安的宋人)(4)

南宋时期宋词的长安书写

由于南宋武功不盛,版图大幅缩小,富平之战(1130年)后包括长安在内的关中地区已沦为金国的统治范围。以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自古以来即象征正统,对于长安落入女真族统治,南宋官民上下痛心疾首,也有着北伐收复故土的意识,这些浪潮都成为南宋诗词的主旋律。

如在靖康之难(1125年至1127年)时出生的南宋诗人陆游(1125-1210年),自小长于贫居苦学而仕进的家庭,因此陆游有很强烈的爱国思想,也很早励志要抗击金兵救国。为收复关中失地,陆游也多次与金军交战,诗词中也透露出陆游对长安的正统地位的认同、失陷后的悲痛与收复的渴望,如这阙《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词末那期待宋军收复失地、凯旋归来的期盼可以说代表许多南宋人的心声。

从上述陆游作品可以看到,长安成为汴京的代名词。而在整个南宋时期,用长安代指汴京的宋词比例也相当高,这些词句里头的收复长安,并不是单指收复汴京,同时还包含希望国家如同汉唐般富强的愿望。

宋代都城汴京(都城在汴京与临安的宋人)(5)

因为长安见证了汉唐盛世,成为国力强盛与文化繁荣的象征与符号。因此将长安写入诗词,正好可以唤醒宋人的民族自尊心并以此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更让长安成为京师重地的代名词,而非汴京或临安,显然隐含着希望宋朝强盛的家国情感。综观两宋时期,由于在外交、战争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因此让两宋的都城汴京与临安在宋人心中的地位远远不及长安,这也就是宋人钟情于长安的根源所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