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建立大汉王朝的过程简述(刘邦建立汉朝仅用7年)

公元前202年,刘邦在汜水之南举行登基大典,定国号为汉。回到洛阳时,刘邦总结自己能取得天下的原因,他说道: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出自《史记·汉高祖本纪》)

在刘邦看来,他之所以得天下,因其善于用人,而功劳最大的三个人,则分别是张良、萧何韩信,因他说这三人“皆人杰也”,后世便将张良、萧何、韩信并称为“汉初三杰”。

刘邦建立大汉王朝的过程简述(刘邦建立汉朝仅用7年)(1)

刘邦或许没有想到,他口中的这三位“人杰”,在接下来的10年里,逐渐“失去”了光辉,他们要么主动避让刘邦的锋芒,要么死在刘邦的刀锋之下。今天,笔者和大家分享刘邦和汉初三杰的故事。

一、刺客、县吏和无名之辈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东巡,在路过阳武县的时候,遭遇了一场刺杀。刺杀的方式非常奇怪。当时,秦始皇的车队经过一片芦苇地,突然有个大力士从芦苇丛中扔出一个120斤的大铁锤,直接把车队中的一辆车砸塌。好在秦始皇当时并不在那辆车里,后来经过调查,这场刺杀的幕后主事,名叫张良

因为张良乃是韩国贵族,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是韩国的丞相,后来秦始皇灭韩,韩国贵族对他怀恨在心,而张良则打算以刺杀的方式来报仇。所以,在史书中,张良是以“刺客”的身份出场的。

刘邦建立大汉王朝的过程简述(刘邦建立汉朝仅用7年)(2)

张良刺杀失败后,逃到了下邳圯上头,在这里他遇到了一个穿粗布短袍的老翁。《史记·留侯列传》记载:

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

原来,张良好心帮老者捡了一次鞋子,老者觉得张良“孺子可教矣”,便给了张良一本《太公兵法》,告诉张良:“十年后天下大乱世时,你用这本书去辅佐明主,可以兴邦立国。”说罢,老者飘然而去。

张良习得这本书,十年后,果然天下大乱。

在张良读《太公兵法》的这段话时间,沛县还时很平静的,沛县县令换了几波,但沛县的主簿曹参和主吏掾萧何却是不倒翁。尤其是萧何,他虽然是一名县吏,但他博学多识,思维敏捷,上至县令,下至底层“公务员”,他都能打成一片。

刘邦建立大汉王朝的过程简述(刘邦建立汉朝仅用7年)(3)

当时,沛县泗水亭长刘邦是出了名的地痞,刘邦自幼好吃懒做,常常被父亲数落,但和萧何关系却极好。

后来,刘邦因押送犯人失职,逃之夭夭,萧何念及昔日和刘邦的友谊,出面保住了刘邦的妻子吕雉,让刘邦十分感激。

且说泗水亭长刘邦像个混混,但并不是所有的亭长都是如此。例如,在扬州,有一个南昌亭长可比刘邦要敬业得多,这个南昌亭长不仅敬业,还热心肠,有一次,他看到大街上有一位好汉没有饭吃,便让这位好汉到家中来,这位好汉,名叫韩信。遗憾的是,韩信在南昌亭长家住了几日,被亭长夫人嫌弃,一怒之下 ,不辞而别,离开亭长之家。

刘邦建立大汉王朝的过程简述(刘邦建立汉朝仅用7年)(4)

韩信当时是布衣出身,因为没有出路,一直艰难度日。有一次,韩信被屠夫所逼,甘愿忍受胯下之辱。

秦朝末年,张良是一位刺客,萧何是一位县吏,而韩信不过是无名之辈,谁都没想到,多年之后,这三人会共同辅佐刘邦,成为“汉初三杰”。

二、谋士、老铁和大将军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一句“天下苦秦久矣”掀起了反秦的浪潮。此时,沛县县令怕被暴民砍了脑袋,便找萧何等人商议起义,萧何认为,我们毕竟是官吏,若贸然起事,恐怕百姓难以信服,最好能找个绿林好汉入伙。

而当时刘邦逃亡在外,又和萧何关系不错,是个合适的人选。于是萧何便派人去联系刘邦,不料,等刘邦带着一帮山贼草寇来到沛县城门口时,县令突然反悔,刘邦大怒,干脆和萧何里应外合,夺取沛县,从此成为一帮豪强。

刘邦建立大汉王朝的过程简述(刘邦建立汉朝仅用7年)(5)

其实,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萧何都是刘邦的大哥,当时,有人推举萧何来做众人的首领,萧何害怕举事失败会被株连九族,因此举行仪式,推举刘邦为“沛公”。

次年,楚将项燕之子项梁(项羽的叔叔)树起楚怀王为大旗,号召天下英雄会盟,并约定谁先攻入咸阳,便立谁为王。刘邦和萧何等人从沛县出发,沿颍川、南阳的路线进入关中,刘邦占领颍川后,韩国贵族也赶到了颍川,也就是在这,刘邦和张良相遇。

一个是沛县地痞,一个是韩国贵族,虽然都是反秦,但没人认为二人会走到一起。但张良慧眼识珠,他见刘邦气度不凡,于是主动随刘邦南下。接下来,张良为刘邦献计攻下夺取南阳重镇宛城,刘邦终于明白,眼前的这位韩国贵族,和他接触过的萧何、曹参都不一样。从此,刘邦视张良如上宾。

刘邦建立大汉王朝的过程简述(刘邦建立汉朝仅用7年)(6)

在张良的辅佐下,刘邦趁项羽和秦军鏖战之际,绕过峣关,以迅雷之势抵达霸上,兵临咸阳城下,秦子婴见大势已去,于是出城投降。

刘邦进入咸阳后,喜不自胜,他的部下拼命抢夺财宝,一片混乱,刘邦也抱着美姬进入了温柔乡。

其实,自古以来,农民起义都有其局限的一面,刘邦等人,也不例外。

这时,张良和樊哙劝刘邦:“你是想夺取天下,还是想当一个富家翁呢?”刘邦幡然醒悟,才有了接下来的“约法三章”,刘邦的事业起始于沛县,但他的伟业,其实是从这里才拉开帷幕的。

与此同时,在众位将领疯狂抢掠的时候,萧何也没闲着,和其他人不同的是,萧何没有抢珠宝,也没有抢美女,《史记》云:

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府图籍藏之……

萧何到丞相府,把秦朝的舆图、户籍、法令资料纷纷整理成册,装到箱子里带走,以方便以后查用。

那帮“泥腿子”都以为金银珠宝的价值无量,只有萧何明白,保住这些资料不被毁坏,才是对天下负责。

刘邦建立大汉王朝的过程简述(刘邦建立汉朝仅用7年)(7)

若干年后,当刘邦麾下众人面对土地、人口等毫无头绪时,萧何却对秦国的山川险要、户口人数、民风民俗了如指掌。众人终于明白,当年萧何箱子里的这些东西,才是真正的无价之宝。

鸿门宴上,项羽杀机暗藏,刘邦差点死于对方的剑下,但张良及时运筹,帮刘邦化解了危局。

接下来,项羽入咸阳,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不可一世的项羽,以为自己就是天下之主,他封刘邦为汉王,谪居巴蜀。就在刘邦入蜀后,有一位小人物离开了项羽的阵营,投奔刘邦,他就是韩信。

当年,项梁起兵,韩信饥困,于是投奔项梁,没想到不被重用,于是又投奔刘邦,只是,韩信仍然没有被刘邦重用,更悲催的是,韩信因军法连坐要被处死,临死前韩信说了一句:

“汉王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

夏侯婴觉得此人口气颇大,便饶他一命,后来萧何看出了韩信的才能,多次向刘邦推荐,但仍未引起刘邦的重视,韩信无奈,在南郑当了一次“逃兵”。萧何听闻韩信已走,顾不得和刘邦打招呼,连忙连夜追赶,刘邦还一度认为萧何逃跑了。

刘邦建立大汉王朝的过程简述(刘邦建立汉朝仅用7年)(8)

两天后,萧何回来,刘邦破口大骂。于是,产生了一场对话:

刘邦:“萧何,你为何逃跑?”

萧何:“我没跑!”

刘邦:“那你跑什么?”

萧何:“我是去追赶逃跑的人!”

刘邦:“谁逃跑?”

萧何:“韩信!”

刘邦:“你撒谎,跑了这么多人,别人你都不追,为何要追韩信?”

萧何回答道:

“诸将易得耳。至如(韩)信者,国士无双!”

好一个“国士无双”,刘邦这时才有所醒悟,然后对萧何说:“老铁,看在你的面子上,让韩信做个将领吧!”

萧何不满意:“这尊佛比较大,若只做个将领,恐怕他还会走!”

刘邦一听,倾着脖子问萧何:“要不,让他做个大将军?”

于是,昔日那个忍受胯下之辱的韩信,就成了汉军中的大将军。

刘邦建立大汉王朝的过程简述(刘邦建立汉朝仅用7年)(9)

宋朝宰相吕蒙正曾评价韩信:

韩信未遇之时,无一日之餐,及至遇行,腰悬三齐玉印。

汉初三杰,萧何,成就了刘邦的事业;张良,拯救了刘邦的伟业;而韩信,则成就了刘邦的霸业!

三、“谋圣”、“首功”和“兵仙”

项羽把巴蜀给了刘邦,自己则分封18路之后,为了遏制刘邦,项羽还把章邯等三位秦朝降将分封到关中,以遏制刘邦向北发展。

刘邦有怨气,但张良和萧何劝住了刘邦。为了隐藏刘邦的东进的野心,张良则建议刘邦烧毁巴蜀交通要道——栈道。

看到刘邦一一系列的表现,项羽终于放心了,只是他没想到,在张良和韩信的合作下,刘邦已经开始布局扭转乾坤。

刘邦建立大汉王朝的过程简述(刘邦建立汉朝仅用7年)(10)

刘邦养精蓄锐之后,开始想办法冲出巴蜀。但是栈道已经被毁,只能重修,若想重修,没个十年八年恐怕完不成。于是,刘邦派人在艰难地重修栈道,项羽等人则更加轻视刘邦,殊不知,刘邦的这种做法,只是障眼法,他真正做的,是“暗度陈仓”。

果然,三个月后,韩信率军从陈仓道出其不意地杀入关中,章邯大败,不久后,项羽深陷齐国旧地,给刘邦提供了“平定三秦”的绝佳空间。

刘邦建立大汉王朝的过程简述(刘邦建立汉朝仅用7年)(11)

公元205年,刘邦接连招降五个诸侯,获得兵力五十余万,并且一举攻下彭城。只是,在彭城取胜之后,刘邦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不久,项羽率领3万骑兵突袭彭城。“多杀士卒,睢水为之不流”,刘邦的56万大军几乎损失殆尽,他仅带着数十人逃走。

刘邦兵败,但只要他还活着,就有翻盘的机会,因为他背后有一个足以令他翻盘的人,此人就是萧何

萧何当时被刘邦安排留守关中,他一方面安抚百姓,另一方面招募兵源和粮草,刘邦损兵折将,萧何可以给他补充兵勇,刘邦没有粮草,萧何可以源源不断地为刘邦输送。《史记》云:

关中事计户口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

刘邦建立大汉王朝的过程简述(刘邦建立汉朝仅用7年)(12)

当然,除了萧何,张良也给刘邦提供了翻盘的信心,当时刘邦被项羽打败,心灰意冷,张良趁机提出“下邑奇谋”,项羽麾下的英布、彭越等诸侯因而归顺刘邦,让刘邦信心大震,从而扭转了楚汉之争的局面。

如果说萧何给刘邦提供了翻盘的基础,张良给刘邦提供了翻盘的信心的话,那么,作为刘邦主要战力的韩信,则给刘邦翻盘的实力。

中国古代从来不缺乏优秀的军事家,但“兵仙”这个称呼,只属于韩信。韩信以神奇的兵法,先后平定魏、代、赵、燕,在攻打齐国时,韩信全歼二十万楚军,促使项羽与刘邦鸿沟划界。在楚汉之争的最后关头,张良建议刘邦答应韩信的封赏要求,韩信更加卖力。在垓下之围,韩信用“十面埋伏”和“四面楚歌”之计,彻底瓦解了楚军,项羽乌江自刎,宣告了一代枭雄的终结。

刘邦建立大汉王朝的过程简述(刘邦建立汉朝仅用7年)(13)

公元前202年,历经7年的拼杀,刘邦称帝。封赏诸臣时,刘邦封萧何为“功臣第一”。当时,很多武将不服,刘邦强力压制,刘邦说:

诸君知猎乎?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纵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纵指示,功人也。(出自《资治通鉴》)

刘邦的意思是说:打猎的时候,猎狗虽然功劳很大,但都是猎人指挥的结果。而萧何,是猎人。

换句话说:你们这些武夫,不过是猎狗而已。

在刘邦心中,若不是萧何多次坐镇关中,派人送粮送兵,我哪能夺得这天下?

刘邦建立大汉王朝的过程简述(刘邦建立汉朝仅用7年)(14)

而对于韩信,刘邦则信守承诺,封他为楚王。

对于张良,刘邦则认为他功勋卓著,把齐国三万户封给张良。但张良却没有接受,张良认为,他和刘邦在留地相遇,因此请求封留地给他,因而,张良又被称为“留侯”。不仅如此,张良还提出自己无心官禄,他要隐退。

四、隐士、自污和身首异处

刘邦从沛县起兵,到君临天下,一共经用了7年时间。刘邦善于用人,他麾下卢绾、陈平、樊哙、周勃都是功臣,然而,功勋最为卓著的人,还是汉初三杰。但随着刘邦称帝,他的心态发生变化,许多功臣的命运随之发生改变,颇具代表性的就是汉初三杰。

刘邦称帝后,对于百官的治理,还是比较松弛的。

大部分创业团队,因为创始人之间感情深厚,所以“人情”都比“法理”更重要。

所以,每次刘邦举行宴会,这帮“泥腿子”总是大呼小叫,发酒疯,毫无“人臣之礼”。刘邦也非常郁闷,因为他想得到皇帝般的尊重,而不是山大王。

刘邦建立大汉王朝的过程简述(刘邦建立汉朝仅用7年)(15)

于是,他找来了一位“牛人”,这个人叫叔孙通,他是一位儒生。

叔孙通告诉刘邦,若想压住那帮“泥腿子”,你需要一套完整的儒家礼仪。刘邦听完大喜,立即按照叔孙通所说,制定了一套制度。如此以来,不仅刘邦感觉到有仪式感,群臣也觉得刘邦有威仪。史载:

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无敢欢哗失礼者。

刘邦虽然觉得叔孙通有能耐,但本质上,刘邦还是瞧不起儒生的。叔孙通让刘邦多读一读儒家的典籍,刘邦嘲笑叔孙通:“我等是在马上得天下,读《诗》《书》有何用呢?”

对此,有一位叫陆贾的儒生感觉受到了侮辱,他对刘邦说:

“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乎?”

刘邦心里慢慢琢磨,觉得陆贾的话有道理。于是,他开始思考,到底这天下,如何才能“江山永固”。

刘邦建立大汉王朝的过程简述(刘邦建立汉朝仅用7年)(16)

在刘邦的时代,他名义上是天下之主,其实和战国的局面差不多,天下大部分都在异姓诸侯王手里。刘邦要想坐稳天下,就必须要清除异己。

刘邦决定,先诛杀试图谋反的燕王臧荼。

然后,刘邦再拿下赵国,把自己的女婿赵王张敖降为侯。

公元前196年,刘邦逼反韩王信,韩王信被杀。这时,“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大惊不已。

韩信最初并无反意,刘邦以“有人告你谋反”为由,将韩信绑到洛阳,随后,贬韩信为淮阴侯。在百般受辱之后,韩信决定和陈豨一起谋反,结果,因家臣告发,吕雉提前得到了这个消息。吕雉决定派萧何把韩信召到长安。萧何虽然欣赏韩信,但毕竟还是站在刘邦夫妇这边,于是,萧何亲自到韩信府上,以好友的身份邀请韩信入宫,韩信推脱不来,只得入宫。当他踏入宫门后,埋伏在幕后的刀斧手发挥了自己的作用,韩信身首异处,一代“兵仙”,陨落长乐殿。

刘邦建立大汉王朝的过程简述(刘邦建立汉朝仅用7年)(17)

有人说,韩信本来没有谋反之心,后人说他和陈豨密谋造反,是对他的诬陷。有人说,杀韩信之人,是吕雉,刘邦当时并不知情。

笔者认为,这些猜测,其实没有意义。因为不管韩信是否有谋逆之心,他都必须死,不管刘邦知不知情,韩信躲得了初一,也躲不过十五。因为刘邦已经决定铲除异姓王,而韩信已经无路可逃,除非他发动叛变,并且推翻刘邦。

韩信死后仅仅一个多月,梁王彭越被擒,并且被刘邦剁成了肉泥。

刘邦把彭越的肉泥分给了淮南王英布,英布被逼造反,随后被杀。

公元前196年,刘邦的儿时玩伴、铁哥们、燕王卢绾看到刘邦正在疯狂地屠杀异姓王,他自知时日无多,便勾结匈奴造反,虽然他没有被刘邦抓住,但人逃国灭,和被刘邦杀掉也无区别。

在屠戮异姓王之后,刘邦在白马之盟中说道:

“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这句话,才是他杀韩信的主要原因,因为韩信能力太强,但他不姓刘。

虽然在诛杀韩信的过程中,萧何是出过力的,但萧何也未能让刘邦放心,因为萧何也不姓刘。

刘邦建立大汉王朝的过程简述(刘邦建立汉朝仅用7年)(18)

当初,刘邦兵败,萧何在关中苦心经营,为刘邦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但刘邦听闻“关中只知有萧何,不知有刘邦”后,十分不悦,萧何听完后,连忙派人把自己的家人都送往前线,名义上是参战,实际上是让刘邦放心自己。

杀掉韩信后,萧何还以为自己立了大功,沾沾自己。可刘邦出兵在外,每一次朝廷传来消息,刘邦都会问:“萧相国最近在干什么?”

听说萧何每天都在为国事操劳,礼贤下士,刘邦脸上的肌肉总有些僵硬。萧何以为,自己这么做都是为了刘邦,然而,萧何的一位门客却对他说:“相国,你将有灭门之灾啊!

萧何大惊,门客费了很大劲和萧何解释一通,萧何顿时如醍醐灌顶,原来,刘邦并不放心自己。于是,萧何突然改变风格,他开始贪污受贿,强行兼并土地,在大街上看到漂亮的大姑娘,他还忍不住伸手去占个便宜。

这些消息传到刘邦的耳朵后,刘邦没有生气,反而非常开心。

刘邦建立大汉王朝的过程简述(刘邦建立汉朝仅用7年)(19)

自古以来,君王从来不担心“小人得志”,而是怕有能力的人“胸怀大志”。

后来,萧何在朝堂上提了一个建议,建议开放上林苑,让百姓开垦种植。毕竟,留这么多皇家园林,无人耕种,不如让百姓来创造价值。刘邦一听,非常不高兴,下令将萧何逮捕起来。萧何十分不解,刘邦却告诉萧何:

“有功归主上,有恶归自身。如今相国为百姓谋福,功劳都是你自己的,和我争功,就是陷我于不义!”

看来,朝堂之上,萧何想为百姓做点事,还要考虑到背后两个字:人心!

萧何明白了,刘邦还是在防着自己。《国语》曰: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刘邦貌似在说:防萧何之心,甚于防海啸!

刘邦建立大汉王朝的过程简述(刘邦建立汉朝仅用7年)(20)

后来,刘邦释放了萧何,一擒一纵,刘邦达到了威慑的作用。萧何已经明白刘邦的用意,他赤足上殿,给刘邦磕头谢恩,态度卑微到了极点。刘邦看到萧何如此,内心不知有多得意。

如果用一个词来分别形容韩信和萧何的话,前者是“身败名裂”,后者是“战战兢兢”。而作为“汉初三杰”中的另一位,属于张良的词语,则是“急流勇退”。

当年,项羽自刎,张良便立即嗅出了风险,张良以身体不好为由,申请退隐。刘邦虽然不舍,但还是应张良的请求,把留地封给张良,然后让张良挂印归隐。

刘邦建立大汉王朝的过程简述(刘邦建立汉朝仅用7年)(21)

张良虽然是贵族出身,但却耐得住清苦。他从此云游四海,甚至销声匿迹,再不过问朝堂之事。接下来,刘邦诛杀异姓王,张良也没有任何参与。直到刘邦要废太子刘盈,吕雉没有办法,请张良出马,张良仍然拒绝。吕雉逼急了,派自己的哥哥吕泽把张良劫来,张良考虑到帮助太子,也算大义,于是给吕雉出主意,让太子去请“商山四皓”,这一招,保住了太子之位。

张良的出手,曾让刘邦有少许警惕,但随后张良又赶紧收手,继续销声匿迹,大隐于江湖,刘邦读懂了张良之心,也只能坦然一笑。

笔者认为:刘邦诛杀韩信,本质是灭异姓王,加强中央集权。从个人角度来说,韩信之死,多有冤枉。但从历史角度来说,刘邦加强集权之后,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还是有正面影响的。

笔者认为:刘邦敲打萧何,是王权和相权之争,刘邦是聪明人,萧何也是聪明人,自古以来,只有王权和相权达到平衡,封建社会才能朝着积极的一面发展。待刘邦去世的那一刻,他仍然让萧何继续担任相国,这是萧何之幸,更是时代之幸。

笔者认为:以张良之谋,若他不选择隐退,或许他也有保全之道。张良之所以选择归隐,一方面是因为他实现了人生价值,另一方面也是他淡泊名利,早读懂了人心。

刘邦建立大汉王朝的过程简述(刘邦建立汉朝仅用7年)(22)

汉初三杰,一个身败名裂,一个战战兢兢,一个急流勇退。只是,大家不要忘了,先有“汉王”,才有“三杰”。秦朝末年的那个泗水亭长,用了7年的时间来统一天下,但他用了8年的时间,才“收拾”完汉初三杰的事情,他收拾的不知是三个人,而且是人心。

然而,中国历史五千年,真正的“汉初三杰”,又岂只那三个人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