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是因为什么而发起的(安史之乱是怎么爆发的)

诗曰:

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杜甫《忆昔日》

安史之乱

《忆昔》是杜甫在目睹了整个安史之乱后所作,当时国家满目疮痍,杜甫回忆起开元年间天下太平,百姓丰衣足食的太平景象不胜唏嘘,满怀憧憬的希望大唐可以再回到那个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盛世。然而直到杜甫770年饿死在逃亡路上的孤舟中时,天下依然还是藩镇林立,太平依然越来越远。

安史之乱不仅仅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分水岭,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分水岭。安史之乱前,中国的政治中心在长安,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文臣武将地位平等,整个华夏民族充满了进取,包容;安史之乱后,关中残破,唐亡之后,长安在以后的一千多年,再也没有成为中国的首都;北方的战乱使得大量人口南移,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了长江流域,南方人口历史上首次超过北方;“天子者,兵强马壮者为之”,安史之乱后,这句话成为了各个藩镇的心声,军阀混战百年,直到赵匡胤建立北宋,有感于唐末五代藩镇的可怕,采取“强干弱枝”之策,收令文人掌兵,打压军人。这个政策被以后历代王朝所沿袭,“好男不当兵”“竖起招兵旗,自有吃粮人”开始深入人心,军队的地位一落千丈直到现代。甚至世界的格局也一定程度上被改变。

安史之乱是因为什么而发起的(安史之乱是怎么爆发的)(1)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初九,安禄山以讨杨国忠之名率军15万,号称20万,从范阳出发向南推进。十九日,安禄山乘铁舆达博陵(今定州),何千年等20骑将博陵太守杨光翙斩于军中,河北州县望风瓦解。不足一个月,就控制了河北大部郡县,河南部分郡县也望风归降。安禄山长驱直入,至十二月十三日攻占东都洛阳。

天宝十五年(756年)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改元圣武。五月,唐将郭子仪、李光弼率军大败安禄山部史思明于嘉山(在今曲阳县境),斩首4万余,俘虏千余人。史思明奔博陵,李光弼围博陵,唐军声势大振,河北10余郡都杀叛军守将归唐。六月,潼关失守,唐玄宗西逃,李光弼围博陵未攻下,闻潼关失守,撤军南下,河北复为叛军所有。同年,太子李亨在灵州(今宁夏吴忠市区)自行登基,是为唐肃宗,改元至德。郭子仪被封为朔方节度使,李光弼担任河东节度使,郭、李奉诏讨伐,分兵进军河北。史思明率大军至保定南拒敌。双方经反复交战,史思明败,郭子仪收复河南河北,这就是杜甫所写著名诗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背景。

至德二年(757年)正月,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杀安禄山,自立为帝。命史思明回守范阳。同年,长安为唐军收复,安庆绪自洛阳败退河北,途中其部将李归仁率胡兵数万人投归史思明。安庆绪对史思明收其残部不满,欲伺机除掉史思明,遂封史思明为妫川王,兼范阳节度使。范阳本是安氏老窝,安禄山从东京和西京所掠珍宝,多半运往这里存放,已是堆积如山。史思明得到这些财富后,恃富而骄,欲将范阳占为己有,也不想再被安庆绪节制。

史思明向唐朝廷奉上归降书,愿以所领13郡及兵8万降唐。唐肃宗得报大喜,封他为归义王,兼范阳节度使。但史思明“外示顺命,内实通贼”,不断招兵买马,引起唐肃宗警觉。乾元元年(758年)安庆绪为郭子仪等统兵60余万所围困。但由于唐肃宗的孱弱和猜忌,对郭子仪支持不力,以致战事久拖不下。次年春,叛军大败唐军。不久史思明伺机杀掉了安庆绪,并接收了安庆绪的部队,兵返范阳,自称“大燕皇帝”。

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史思明军内讧,史思明被其子史朝义所杀。宝应元年(762年)十月,唐代宗继位,并借回纥兵收复洛阳,史朝义奔州(今河北任丘北)。广德元年(763年)春天,田承嗣献州投降,送史朝义母亲及妻子于唐军。史朝义率五千骑逃往范阳,史朝义部下李怀仙献范阳于唐军。史朝义无路可走,于林中自缢死,安史之乱宣告结束。

内容参考自网络,侵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