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个经典单字书法详解(书法知识你知多少)
什么是隶书?
秦灭六国一统天下后,把篆作为标准字体颁行全国,这对于汉字的规范无疑起了重要作用。虽然小篆比大篆简易的多。但要快捷的书写规范的小篆也不是很容易的。因此秦代通常书写的并不是很标准的小篆,而是一种体方笔直的草篆。对这种草篆加以改造,便创造了另一种字体——隶书。创立隶书的是程邈。
程邈,秦下杜人,年轻时做过县衙里的小吏,后因罪被关在云阳狱中。他在狱中苦想深思十年。下决心简化不易快写的小篆书。他把民间流行的草率方直的篆书进一步简化,把圆转改为方折,以便于书写。把写好改体后的字3000个,奏上朝廷,秦始皇认为很好,就放陈邈出狱,封他为御史,因为程邈原是书写公文的“徒隶”一类小吏,这种新字体便被称为隶书,秦带的隶书属于小篆简化的过渡书体,这在1975年出土的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中得到了证实。为了和以后的隶书相区别,人们把它叫做秦隶。
隶书打破人们书写的传统方法,奠定了向楷书发展的基础,是汉字进化的一个转折点,其意义十分重大。隶书到了汉代大为流行,人们在使用中改结体为扁平,又增加了笔画的波捺,使字体更加工整,笔势更加美观, 形成了汉代隶书的独特风格。后人称之为汉隶,汉隶在书法艺术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上承秦篆的规则,下启魏晋隋唐楷书的风范。汉隶风格多样,笔势生动,隶书发展到唐代,又呈现出刻板的风格,后人称之为“唐隶”。由于隶书工整精巧,风格俊美,历代都有专攻隶书的书法家。作为书法艺术的一种书体,隶书将长存不衰。
什么是楷书?
楷书也叫正书,正楷,真书。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主要字体,其形体方正。端庄工整,笔画平直,可作楷模,由此而得名。楷书产生于汉末,形成于北魏,流行于东晋、南北朝繁荣于唐代,以后各代久盛不衰,直到现在仍为最主要的书体形式,楷书是从隶书慢慢发展演化而来,由于楷书形态丰富,用笔变化更多,不同的书法家具有不同的风格,又比隶书书写便捷,所以发展很快,成为书法艺术中最丰富的字体。
魏晋是楷书形成过程中最重要的时期,曹魏时的钟繇和东晋时的王羲之、王献之对楷书的形成最有影响,他们继承隶书方正劲美的特点,利用章草快捷的风格,开创了秀美端庄、工整方正的楷书字体,是楷书艺术发展的里程碑。
唐代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鼎盛时期。唐太宗李世民非常重视书法艺术。在唐朝,书法家辈出,楷书也达到鼎盛阶段。这一阶段的楷书,集魏晋南北朝各家楷法为一体,开拓出结构严谨、法度森严的新风貌。楷书大家又各领风骚:初期有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四家,后期有颜真卿、柳公权两位大家,他们的楷书既有继承,又有创新,而且自成一家,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书法爱好者学习楷书的典范。宋以后,楷书任有很大的发展,各代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什么是行书?
行书是书法艺术中最具有实用性的字体。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书体,它介于草书、正楷之间,比草书端正、比楷书活泼。相传行书始创于汉末,为汉末书法家刘德升所创,但它兴盛于晋代,以后各代久盛不衰。由于行书生动活泼、自由快捷,可以灵活多变,所以历代书法家都十分重视行书的创新与发展。由此,行书又形成了很多类型,行书中楷法多于草法的称为行楷,而草法多于楷法的称为行草。历代行书大家层出不穷。东晋王羲之是行书大家第一人。它的《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名垂书史。晋代以后,凡善书者无不工行书,因此行书大家呈现迭出,如颜真卿、苏轼、黄庭坚、米芾、赵孟等,都为行书艺术作出了杰出贡献。
什么是草书?
草书是书法艺术中变化最多的字体,最初人们为书写便捷而写出草字,后来随着艺术鉴赏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发展成草书艺术,“草”字含有草率的意思。
期末汉初的草隶,便是草书体的开端。在以后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分出章草、今草、和狂草等类型。
章草的出现几乎与汉代隶书定型同时,是在草隶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章草的特点是保留隶书形迹,每个字独立存在,不相连属。在历来出土的汉代竹木简牍、帛书中,可以明显地看出这一点,章草名称,有说是因史游写《急就章》而得名;也有说东汉章帝时允许大臣用草体上奏章而得名。
今草则由章草演变而来,比章草更为灵活多变,字体可以大小不同,粗细杂糅,正斜相倚。汉末时,张芝把章草发展成上下字笔势牵连想通,偏旁相互假借的新草体,称为“今草”。王羲之、智永、孙过庭等都是各有千秋的今草大家。
狂草比今草更奔放,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但它也有规律和标准,绝不是胡涂乱抹。唐朝时张旭和怀素开创狂草新体,用笔狂放,似龙腾虎跃,如风卷残云,纵横开阖,变幻无穷,具有极高的艺术魅力和价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