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河市实验小学老师排行榜,我的母校记忆庄河实验小学
母校 记忆
文/王全
1
▲1970年5月,全县中小学体育运动会比赛赛场
母校是指小学,即庄河实验小学。据记载是由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的“汉卿基金会”在1928年投资兴建的,内中细节或许大门旁的那棵大槐树清楚。那棵大槐树是什么时间栽种的呢?没人说得清了,也没有任何记载。它的躯干直径在60公分以上,高逾十几米,树冠铺开了半亩绿荫,像一个古稀老人,脊椎已经弯向一侧。在没人说得清许多往事的今天,只有这棵古槐还在默默地见证着历史。
记忆中的校园是开放性的,有门垛,没大门。前后两个操场,前大后小。有大型活动(如校运动会等)都在南操场举办,学校的一般性会议就在北操场举行。北操场相对封闭。
▲1970年5月,全县中小学体育运动会比赛赛场
走进大门,右手边是一排教室,门对操场,南窗外二米便被围墙挡住。向前走几步,东边的院墙内也是两趟教室,当然建得比较短,一趟房只有两个班级,因为必须留出足够大的操场。记忆里每个班级门前都有一个水泥乒乓球台,我在的班级的那个球台还是我的父亲(他是瓦工)从单位要了砖块水泥来给垒砌抹好的,却忘记了球台是什么时候没了踪影。
2
▲1979年,庄河县实验小学课间操
校园的精致之处在中间部分。
中间分左右两个门,正门偏西,进去是一穿廊,有屋顶的,在两旁的教室中间。穿廊的两侧墙面经常会办一些学生的图画展或毛笔字展览。我的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参展作品就是在这个展台上展出的。过了穿廊是一天井,东西各有一排厢房,都是教室。迎面的一排正向房子就是老师和校长的办公室了。这是一个典型的四合院,与南北操场边的教室内外的泥土地面相比,这里有砖铺的甬道,有的地方还有三角形的砖花,想来许久之前这里是相当考究的。
这里说的是正门。东侧还有一便门,走进去的东边有食堂和几个单身老师的宿舍,再向北就是后操场了。四合院里也留有一出口,就在老师办公室东与厢房北之间,可以直接进入北操场。操场里还有一排教室,坐西面东的厢房。在石砌的北墙中间有一扇小门,印象里是一刷着蓝油漆的斑驳的木门,却常年歪扭在一边,有附近的居民就从北门进来,穿过操场,从南门出去,当成了他们的就近过道,当然没有人干涉。
▲1975年,庄河县实验小学课堂教学
现在想一想,人总是在时光消逝之后才深深地缅怀,感觉只有一去不回的,才最能叫人心驰神往。其实逝去的不一定是最好的,但逝去的一定是记忆中最美妙的,尤其是对于怀旧情结浓烈的人来说,母校更有泥土气息,或是更有一种古典的浪漫与典雅。
特别是放学的时候,不是汹涌的河水在一条河道里喷涌而出,而是浪花朵朵,在一条条小溪里随意地跳跃。男老师会在打篮球,好动的学生就会拿出随身带着的乒乓球拍在台前打球。围观的人也有,或叫好,或指导,或嘘你几声。还有摔跤的,掰手腕的,随你的便。我也会看一会儿光景再慢慢地出了大门,沿着院墙外向东的小道弯回家,却往往又要在院墙外站立许久,因为田大革老师在那里写字——写标语。
▲1975年,庄河县实验小学学生在图书室学习
围墙当然先已粉刷了白底色,田老师是用的红油漆在写,一个字差不多有一米大了,忘记是用的宋体还是黑体,内容不外乎与当时社会时潮相对应的一些激进口号标语。我在意的是田老师在写字,在意那字的一撇一捺,我羡慕写字好的人。
田大革是一个年轻教师,长得白净帅气,衣服也是整整齐齐的。据说田老师相当有才气,会几国外语,画画得好,字写得好,诗也作得极棒。但他不喜欢教书,他的志向是当一名记者,因此整日里郁郁寡欢,很少说话。
以后若干时间,或几个月,或是几年,记不准了,反正田大革老师终于出了学校去念大学了——当然是工农兵大学。他要以此为跳板,进入一个他一直憧憬的理想天地。
3
▲80年代,庄河县高级中学
多年以后,我升入庄河高中读书。
高中也同样是一个古雅的校舍,内“工”字型结构,由工字的一竖末端处的北门进入,南门在工字的顶端,虽然走廊里的一侧也都有门可透亮,依然有些朦胧。但教室里却是明亮的,每个窗户都迎着阳光和蓝天。
走廊南门一侧的墙面设一板报,那天登载了一首词牌为“浪淘沙”的大气磅礴的词,几个老师(多为语文老师)围着在兴高采烈地评论着韵脚和平仄,一片赞赏之意。而其赞赏的主体指向是一旁站着的年轻的老师。我望过去,突然发现,竟是沧桑了许多的田大革!
▲1983年,庄河县实验小学学生表演速算
那天某一节课程结束的时候,我又进了走廊,想再去读一遍那首词,却看见田大革老师默默地将那诗词抹掉了,然后拎着黑板擦寂寞地向那“工”字一横的最里端的暗处走进去……
多年以后我才明白,一个人的命运是与整个时代的命运紧紧捆绑在一起的,你不可能超越了社会的束缚而天马行空。我们都是浩渺苍穹中的一滴水、一粒埃,宠辱不惹红尘,去留难觅踪影。很多时候,我们有着勃勃野心,有着无穷欲壑。可天空再美,鸟儿再痴情,等你飞过了,依旧长空无痕。我们实在不必追求太多,心简单了,人就快乐了;人简单了,这个世界也就透明了。
▲新天地商业城
我是1978年的夏天在庄河高中毕业的,忽然发现校园里许久都没有田老师的身影了。学校也早已搬迁到南城区,学生均已封闭住校,原址成了繁华的商业区,建起了诺大的“新天地商业广场”。而小学校舍更是早于高中,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翻建成如今气派的教学楼。那棵古槐树还在,只是更加苍老,树冠也稀疏了许多,但依然默默地见证着又一段历史的延伸和发展。
『 作者简介 』
王全:男,辽宁省庄河市人,有小说、散文等散见于各报、刊及公众平台。
原载:《庄河之窗》
本文来自“天南地北庄河人”(ID:TNDB-zhuangheren)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