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真实的乡土人情(揭示农村基层社会风土人情和文化风貌的扛鼎之作)
《乡土中国》分析的主要是中国的基层社会,而且重在分析中国社会从封建时代走向近代以来基层社会的变迁和改革。费孝通重在理出一种体系,因为系统化手段对于分析一个问题是具有很强的正面作用的,正如费孝通本人所说的那句话:概念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工具。
社会学家费孝通
在此书中,费先生指出,中国是个五千年来一直都同泥土打交道的民族,因泥土而辉煌,亦因泥土而没落。对于中国这一拥有丰富农耕文化的民族来讲,泥土是乡人的生命,中国人在泥土中形成了许许多多的优秀品质。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这种泥土性逐渐消失,由泥土性衍生的乡土环境也被围上了钢筋混凝土的藩篱。从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特征中找出乡土社会正在丢失的温情脉脉的合理价值,以优化现代社会的道德的真诚的生存环境,这是我们未来所必要要面对的时代课题。
为何要起名为乡土中国?
《乡土中国》中描写中国基层社会的治理时,以“礼治秩序”来概括。细看是以文化传承、家族血缘传承为核心的“两条腿走路”的一种结构。人与人之间对外以文化传递为纽带,对内血缘传递为纽带。将人口和土地整合在一起。传统的中国农村不像现代社会的社区一样,是一种独立的笼统的表面的人口集合,传统的中国农村是一种有生命的运作体系,人与人之间向上是以国家以文化为主题的大格局,向下有以土地以血缘为主题的小格局,环环相扣,紧密连接,相辅相成。《乡土中国》中描绘的中国社会不是二维的素描而是三维的立体体系构建。费孝通并没有从上到下通过政治和经济的方面去分析中国社会,而是自下而上通过社会学和生产关系,以生产的发展为主线去描述中国,可以说是以人为本,以整体入手,国家的近代化和工业化并不是一群人和少数人的发展,而是整个国家整个民族所有人的共同进步。
费孝通把中国基层社会称为“乡土中国”的最主要原因:中国千百年来一直是以群组政治模式为主,以小农经济模式为主的一种人口土地管理制度,具有典型的浓厚的乡土气息,而基层社会又占据了社会整体很大的一部分,所以说,中国社会称之为“乡土中国”并不为过。
《乡土中国》目录
乡土本色
文字下乡
再论文字下乡
差序格局
维系着私人的道德
家族
男女有别
礼治秩序
无讼
无为政治
长老统治
血缘和地缘
名实的分离
从欲望到需要
后记
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农村正在一步步远离乡土性,人们对故土的感情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我们对乡土的感情正在被一股巨大的变革力量连根拔起,故乡这个词,已经失去了它往日的所有美好意义。
——卡夫卡
自工业革命以来,随着全球范围内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模式的变化和生产关系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乡土性在逐渐消散,尤其是中国,在经过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等一系列重大变革之后,发生了土地改革、社会主义改造等重大的制度变迁,乡土性特征已然退居其次,但是乡村社会的实际结构和部分、乡土文化依然存在,还有诸多残留,正如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今中国的发展和中国人的发展还具有深刻的影响,所以中国基层社会当下具有典型的“后乡土性”特征。
在费孝通撰写《乡土中国》的时代,全世界包括中国社会都在处于“黑云压城城欲摧”一般的激流之中,虽然诸多具体的变革并没有完全显现,但是一只扇动翅膀的蝴蝶正在轻轻飞扬,费孝通敏锐地嗅到了其中的变革气息,所以说《乡土中国》也不失为一本中国传统社会变革的预言书 。
费孝通眼中的“乡土社会”是从“乡土”一点点走向“现代”,而如今,现代社会覆盖到了中国大多数地方。传统的乡土社会虽然已经解体了,但这些让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魂并没有消散,它们仍在方方面面的影响着现代中国。
希望我们的乡土和乡亲能够继续保持他们的纯真和质朴,不被城市化进程和钢筋水泥所同化和扭曲。
《乡土中国》的新时代意义——
2014年第19个世界读书日,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教授在中国知名大学校长推荐书单上推荐了《乡土中国》一书。
陈教授推荐此书,希望大学生以“行为精英、心为平民”作为成长目标,也希望大学生既要奋发图强、争做社会精英,又要胸怀朴素之心、扎根基层去实现中国梦,更希望大学生带着自己阅读《乡土中国》的思考,理论联系实际,知行合一,在实践中去探索中国农村的改革与发展,在当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年代,寻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实现自身的价值。
《乡土中国》十大经典语录,给你感受不一样的赤子中国心。
1、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2、在熟人中,我们话也少了,我们“眉目传情”,我们“指石为证”,我们抛开了比较间接的象征原料,而求更直接的会意了。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3、都市生活中,一天到晚接触着陌生面孔的人才需要在袋里藏着本姓名录、通信薄。在乡土社会中粘着相片的身份证,是毫无意义的。在一个村子里可以有一打以上的“王大哥”,但却绝不会因之认错了人。
4、以“己”为中心,象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象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象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5、在变迁中,习惯是是适应的阻碍,经验等于顽固和落伍。顽固和落伍并非是口头上的讥笑,而是生存机会上的威胁。
6、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象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7、在乡土社会里不应文字决不能说是“愚”的表现了。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
8、“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这样说来,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是整个民族的‘过去’的投影。历史对于个人并不是点缀的饰物,而是实用的,不能或缺的生活基础。”
9、“农村的亲密社群的团结性就依赖于各分子间都相互的拖欠着未了的人情。在我们社会里看得最清楚,朋友之间抢着付账,意思是要对方欠自己一笔人情,像是投一笔资。欠了别人的人情就得找一个机会加重一些回个礼,加重一些就在使对方反欠了自己一笔人情。来来往往,维持着人和人之间的互助合作。亲密社群中既无法不互欠人情,也最怕‘算账’。一旦算账或清算等于是绝交,因为如果互相不欠人情,也就无法来往了。”
10、“用筷子夹豆腐,穿了高跟鞋跳舞不踩别人的脚,真是难为人的规律;不学,不习,固然不成,学习时还得不怕困,不惮烦,又非天性;于是不能不加以一些强制。强制发生了权力。”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