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来广西(杂交水稻发源地安江农校老师缅怀袁隆平)
5月22日13时07分,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下午的长沙,天灰灰、雨纷纷,接送袁隆平遗体去往明阳山的灵车缓缓从医院驶出,道路两旁围满了自发前来送别的市民,他们手捧鲜花,用一声声“袁老,一路走好”传递悲痛之情。灵车途径长沙市区时,路上车辆集体鸣笛,以示哀恸。
“杂交水稻之父”是袁隆平院士为人熟知的头衔,但可能少为人所知的是,第一粒提高粮食产量的种子,产出于湖南省怀化市安江农校的实验田里。
安江农校,是袁隆平院士研究出杂交水稻的地方,也是他工作和生活了37年的“第二故乡”。2008年3月,经袁隆平同意,安江农校正式定名“安江农校纪念园”,他为此处亲自题写园名。如今,以前的安江农校与其他几所学校合并为怀化职业技术学院,袁隆平院士任该校的名誉校长。
5月22日,安江市民们纷纷赶往袁隆平旧居前献花缅怀。有游客在游览纪念园时听闻袁老逝世的消息,悲痛万分。怀化职业技术学院的副教授粟艳玲一边抽泣一边告诉记者,之前就听朋友说袁隆平在三亚已经生病了,今天她正在用电脑完成工作时,袁老逝世的消息弹出来,顿时陷入悲痛之中。
对话粟教授
潇湘晨报:如何得知这个消息的?
粟教授:当时我正在电脑上完成工作,看到此事非常难过,感觉是巨星陨落,他让天下人有饱饭吃,是他的情怀,很伟大的情怀。
潇湘晨报:最后一次见到袁老是什么时候?
粟教授:大前年,我们带着一个创业项目找他签名,一个团队都是学校的人,他的后辈。感觉当时的他状态很好,身体也很不错。
潇湘晨报:袁老在校任教时,大家对他印象怎么样?
粟教授:他在安江农校工作生活37年,大家都知道对科研很专注,对各方面都十分认真,而且是有大情怀的一位老人。
我们的校训,都是从袁老师的团队精神、“隆平精神”里边挖掘出来的。他总是对后辈、对学生讲,科学研究不是一个人的成绩、是团队的力量,团队成员里有很多也是学校毕业的学生。1981年,他荣获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实现了“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梦想,袁老师的研究团队可以说是实实在在地为全球人民作出了贡献。
潇湘晨报:安江农校对于袁老来说有什么样的意义?
粟教授:他在学校的实验田里发明出杂交水稻,安江农校这个地方见证记录了他和他的团队针对于杂交水稻研究过程中的奋斗足迹。这个工作、研究的过程,也是袁老师的科研思想和精神集中体现。
他最好的青春年华放在了这里,他本人对这块土地感情是最深的,想起就会回来的,这里是他的家、他的“第二故乡”。 安江人民对他也是最有感情的,会有人常去纪念园看看、大家心里都有他。
潇湘晨报:那时的研究条件如何?
粟教授:老校区的研究条件很一般,现在是纪念园,他的旧居、实验田都保留在那里,可以看到是很简陋的条件。那个年代,有人是吃不饱饭的,就不谈什么好不好的研究条件了。后来去了省里的研究所继续从事科研工作,社会经济也发展起来了,条件肯定是有所改善。
潇湘晨报:他后来回来过学校吗?
粟教授:肯定的,袁老师在长沙了也会经常回安江、回学校看看,一年都会回来一两次,和学生合影。见过他的学生们都说“袁爷爷是最和蔼的人”。
潇湘晨报:对学校现在办学有哪样的影响?
粟教授:他的科研思想、科研精神,体现在“隆平文化”上,也成为了学校的精神支柱,对学生教育的影响十分深远。因为有袁老师,安江农校很出名,早在七、八十年代,全国就有一句俗语“南有安农、北有烟台”,南方和安江农校和北方的烟台农校在农业研究上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近些年,几个专科学校合并,安江农校升格为“怀化职业技术学院”,我们带来了农学方面的专业,今年还增加了一个现代农业机械装备的专业。湖南省的“芙蓉人才培养计划”里也有我们院校,现在我们在同行业教育中的引领作用,表现得也越来越明显,农学研究专业的品牌特色办学,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这也是我们学校对袁老师农学研究的一种继承。
潇湘晨报:您如何评价袁老?
粟教授:袁老师的自学风格、研究精神,会一直激励着我们努力工作、教书育人。我们作为他的同校后辈,会按照他说的“办一流的职院、育一流的人才”的目标、秉承“勤奋务实、文明进取”的校训不断向前。愿袁老师一路走好,家人节哀、多保重身体。
潇湘晨报记者欧俏妤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