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峥嵘岁月(走进70年前的峥嵘岁月)

80年峥嵘岁月(走进70年前的峥嵘岁月)(1)

80年峥嵘岁月(走进70年前的峥嵘岁月)(2)

英雄的礼赞

经过两个多月的闭馆整修,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展陈提升工程近日结束。全新推出的基本陈列《伟大的胜利》,分为《命运决战》《雄师过江》《南京解放》和《今日南京》四个部分,通过丰富翔实的文物史料与亲历者的口述史,带领观众重新走进70年前的峥嵘岁月。

80年峥嵘岁月(走进70年前的峥嵘岁月)(3)

渡江战役复原场景。

粟裕用《江苏分县图》指挥渡江作战

全新亮相的《伟大的胜利》基本陈列,新增了一批重要的文物史料。其中,粟裕大将子女捐赠的《江苏分县图》,以及粟裕当年用过的渡江战役各类总结尤为珍贵。这张比例尺为1比100万的《江苏分县图》,就是粟裕在渡江战役指挥作战时使用的地图。

80年峥嵘岁月(走进70年前的峥嵘岁月)(4)

这张《江苏分县图》比例尺为 1比 100 万,换做普通人来看,上面的地名密密麻麻,看着眼花缭乱。当年,粟裕就是在这张地图上运筹帷幄,从战略全局的角度思考渡江作战。

粟裕一直把熟悉地图和地形,视为军事指挥员的基本功底,他曾经有句名言:“不谙地图者,勿以为宿将”。

解放战争初期的苏中战役,粟裕指挥仅3万余人的华中野战军,与黄埔一期李默庵的五个整编师共计12万人马对阵,在方圆不过几百里的战场中,粟裕在地图上精确计算到“里”,指挥部队机动灵活作战,有时几乎是与敌人擦肩而过。短短一个月,粟裕指挥部队取得七战七捷,歼敌56000余人。

粟裕的作战参谋秦叔瑾曾回忆说,粟裕用图有一个特点,“不仅看1比5万的地图,还要看友邻部队地区的1比20万图,以及更大范围的1比50万图和全国1比100万图”。换言之,粟裕考虑的不只是局部的战斗、战役,还善于从战略全局考虑问题。

这张《江苏分县图》比例尺为1比100万,换做普通人来看,上面的地名密密麻麻,看着眼花缭乱。当年,粟裕就是在这张地图上运筹帷幄,从战略全局的角度思考渡江作战。

80年峥嵘岁月(走进70年前的峥嵘岁月)(5)

渡江战役总前委雕塑。

军旅作曲家《渡江日记》诉说思乡情

一本绿色封皮、封面印着“民主日记”四个字的笔记本,是著名作曲家、时任解放军第30军文工团团长胡士平当年写下的《渡江日记》,如今已成为珍藏于纪念馆的国家一级文物。渡江战役期间,胡士平写下了40页纸的日记,记载了1949年4月23日渡江战役打响后的所闻、所感,内容朴实,十分感人,对于研究渡江战役史具有重要价值。

80年峥嵘岁月(走进70年前的峥嵘岁月)(6)

渡江日记。

在写于4月23日上午的一则日记中,胡士平向家人道出了部队成功渡江的兴奋之情:“昨晚的信你一定没有收到,因为现在大军南下,国民党飞机天天来捣乱,人心不大安宁,不便外出,所以一定要到稍微安定一点才能送去。可是,我又要写这封信了,因为我们已渡过了长江。这样光辉的日子,应该永记它。马上写信(给)你也有这个意思,同时也使我的情形能详细报导给母亲。”

当时,胡士平所在部队的渡江路线离家很近,他却不能回家看一眼自己的母亲。

他在日记中写道:“昨晚我们渡江的路线,离家只五里路吧。当时我想,这个时候,我如果突然到了家里,家里一定不认识我了(你也不认识),会把我当做一个解放军同志招待。可是,一旦知道我回来了,家里一定欢喜死了,母亲也许会流泪。然而,我并没有‘突然回家’,妈妈要是知道我离家五里路不回家,一定会骂我“不孝之子”吧。不过,这是不可能的。现在我想问问你,昨天晚上你和妈妈都做些什么,门前的大路上是否也有解放军过,你们有没有想在那样长的行列里找出你的哥哥,妈妈的儿子呢?”

渡江烈士家书讲述共产党人初心

在纪念馆的一个展柜中,陈列着一封满满7页纸、共3000余字的长信,信纸旁边摆放着一张烈士的照片,这是1949年4月19日新华社战地记者陶迅在渡江战役发起前写给父亲的一封家书。

80年峥嵘岁月(走进70年前的峥嵘岁月)(7)

陶迅烈士照片家书及照片。

1949年4月22日,24岁的陶迅在渡江战役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封战地记者的绝笔家书,用朴实无华的文字述说了共产党人的初心,读来令人潸然泪下。

1949年4月21日深夜,陶迅所在新华社第24支社和火线报社的同志们,随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24军第二梯队从北岸渡江。当船抵达安徽铜陵附近渡口靠岸时,第一个跳上岸的通讯员踏响了敌人埋下的地雷,陶迅及许多同志被弹片炸伤,伤势最重的陶迅腹内大出血。22日拂晓,陶迅入党介绍人李干赶到看望时,陶迅强忍着疼痛,始终没有哼过一声,还断断续续地问李干:“我能不能算完成任务?”他还嘱咐李干:“把我的一切交给党。”“口袋里的钱,作为最后一次党费。”

当天11时45分,陶迅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付出了年仅24岁的生命。

陶迅牺牲前5天,他接到家中来信,花了2天时间写下了这封3000多字给父亲的长信。陶迅在家书中述说了共产党人的初心:“我党是有史以来的真正为人民服务的一个政党,是最公正无私的。他的革命目的是为了世界上人人有饭吃,人人有事做。参加共产党都是最优秀的人,至少他要打算不顾私人利益为大众服务。”

渡江突击连战士绑上洋油桶勇渡天堑

展厅里,一组珍贵的战地照片,记录了70年前百万雄师勇渡长江前的历史时刻。新华社战地摄影记者邹健东拍摄的一张“誓师照”,定格下渡江先锋连战士在登船冲锋前的英雄形象。

80年峥嵘岁月(走进70年前的峥嵘岁月)(8)

渡江先锋连战士。邹健东摄

照片中的战士们,来自解放军20军59师2营的渡江突击连,他们手举“先锋旗”,为即将打响的渡江冲锋做最后的战前准备。

邹健东生前回忆说,他抵达现场时,突击连的战士们正在江堤下紧张认真地做着渡江前的准备工作。大家系好鞋带,检查枪支弹药,把冲锋枪和刺刀再次用油布擦拭一遍。最后的准备工作,就是把洋油桶在身上捆绑结实,再互相检查一遍合不合要求。

照片中,战士们身上挂着的方形铁皮油桶,是从敌军手中缴获的洋油桶,也是战士们渡江时的“救生衣”。面对敌人炮火的封锁,战士们乘坐的木船很可能会翻沉。一旦落水,这些空油桶有一定的浮力,可以避免不会游泳的战士溺水。

当时,解放军战士大部分是北方人,很多人不会游泳。为了帮助渡江部队制作救生器材,船工们争先恐后地把自家的门板、木盆、做家具用的木料贡献出来当漂浮物,供战士们练习水上技能。渡江作战使用的救生器材大都就地取材,有葫芦、竹筒,还有缴获的铁皮油桶。这些简易实用的浮水器,帮助解放军战士克服了对长江的恐惧。

人民的胜利

渡江战役期间,各地党政机关广泛发动群众,筹集粮秣、船只等军需物资,日夜抢修道路、桥梁,按作战需要疏河开坝,编组车船运输队和担架队、挑运队随军服务,做到要人有人,要船有船,要粮有粮,有力保障了百万大军渡江作战的需要。

陈毅曾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老百姓用手推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的胜利,同样离不开人民群众鼎力支持。据统计,参加渡江战役的人民解放军有100多万人,而支前民工达近300万人——渡江战役的胜利,也是人民的胜利。

在渡江胜利纪念馆的《伟大的胜利》展览中,一件件珍贵的文物史料,静静讲述着一段段全民动员支持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的感人故事。

《民工生活》小报强调行军纪律

在渡江战役期间荣获“支前三等功”的唐洪建,当年是渡江部队支前运输团中的一员,他捐赠的一批《民工生活》小报,让人们了解到那个战争年代支前民工的艰辛和任劳任怨的精神。

80年峥嵘岁月(走进70年前的峥嵘岁月)(9)

《民工生活》小报。

这些油印小报共有20多张,有16K纸张大小,出版单位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兵团第27军后勤担运团政治处,记录了1949年3月至10月期间的“民工生活”。

细看报纸内容,有战斗注意事项、表扬好人好事、批评工作不足,也有伤病防治等知识。1949年3月5日出版的第69期小报,刊载了“三快四不走”的行军纪律。所谓“三快”,就是集合行军快、宿营休息快、做饭吃饭快;“四不走”则是:借物不还不走、门板铺单不还不走、水不满不走、地不扫不走。

除了27军颁发的“支前三等功”功劳证和第九兵团首长签发的“渡江支前光荣证”,唐洪建还向纪念馆捐赠了一份“民工誓词”。誓词内容共有8条,最后一条很有意思:“注意卫生,爱护身体,保证没有非战斗减员。”落款为“廿七军后勤担运团全体干部民工谨誓”。

“泰州造”木帆船参与渡江作战

渡江战役前夕,国民党为了巩固长江防线,将北岸的船只全部拖到江南,还强令老百姓将自家的船沉到湖里、江里。留给解放军的,是空荡荡的江面和无船可用的困局。要在短时间内筹集让百万人过江的船只,任务之艰巨可想而知。

80年峥嵘岁月(走进70年前的峥嵘岁月)(10)

渡江用的船只。

备战期间,解放军到江北各地征集船只,每到一处,老百姓都积极响应。他们出人出船,把自家维持生计的船只贡献出来,还踊跃报名做船工。解放军还来到泰州准备赶制一批战船,用来运载坦克和榴弹炮。听说是帮解放军造船,当地百姓热情高涨、日夜赶工,只用了一个月时间,就造好了部队所需的船只。

纪念馆展厅中,陈列着一艘从泰州渔民手里征集来的木壳帆船,它是当年解放军渡江时9000余艘木帆船中的一员。这艘木船在当时算得上中等规模的船只,一次可以运送30多人。

由于老百姓的支持,解放军在渡江前共动员船只5万余条,参战船工83510人。当年,船工们给解放军造船时,为了迷惑敌机侦察,特意将木船拖上岸,用锅底灰涂在船身伪装。大伙还在树上挂了一口钟,发现敌机来了,就敲钟示警躲避轰炸。

80年峥嵘岁月(走进70年前的峥嵘岁月)(11)

《欢迎解放军进城——中国民主同盟告南京市同胞书》。

“渡江功臣”胸章讲述船工参战记

江北的支前民兵和船工们吃苦耐劳、不怕牺牲,实现了“要人有人、要船有船、要粮有粮”,为百万大军渡江作战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一件“渡江功臣”胸章,见证了70年前江苏东台渔民仲续华驾船载着解放军渡江的难忘岁月。

1949年4月21日,仲续华所在的东台民工团驾着十几条渔船来到江阴张黄湾至青龙湾间待命,他们的任务,是运送29军253团指战员渡江。22日凌晨,253团部分官兵登上了仲续华那艘叫做“两打伙”的渔船,隐蔽在江边芦苇丛中待命。

凌晨1点左右,船只起航往江南出发,这时敌军飞机出现在长江上空,开始低空扫射。仲续华的船被炸出个洞开始漏水,大家用棉被和棉袄将洞堵住。但就在快靠近岸边时,渔船还是被敌机射沉了,仲续华跟战士们弃船下水,一路游到了岸边。这块用红绿两色布条制作的“渡江功臣”胸章,成为老人一生的珍藏。

率领全家一起驾船帮解放军渡江的渔民段祥富,在横渡长江时遇到了和仲续华一样的险情。当时,段祥富的船被炮弹炸出一个大洞,他临危不乱,迅速把船修好,又投入到渡江作战中,成为支前民工的模范。1999年,段祥富老人把自己的修船工具捐赠给渡江胜利纪念馆,这组工具共9件,有刨子、斧头、榔头、锤子、锯子、凿子、三角锉等,俗称“修船九件套”。

80年峥嵘岁月(走进70年前的峥嵘岁月)(12)

船工段祥富的修船工具。

缝在上衣口袋里的狱中家书

纪念馆的展柜中,一个上衣的内口袋、一个牛皮纸信封相邻而列——这封缝在衣服口袋里的狱中家书,是民主党派人士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紧密合作的珍贵见证。

80年峥嵘岁月(走进70年前的峥嵘岁月)(13)

王鼎臣在上海狱中写有联系方式的上衣内口袋。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出“五一口号”:“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这个号召得到各民主党派和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局面日益形成。

1949年初,南京地下民革组织成员王鼎臣在准备举行反蒋“京沪暴动”时,被捕入狱。当时,他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在狱中写了几封家书,为了能留给家人,偷偷地把信缝在衣服左胸口里面的口袋里。

装着家书的牛皮纸信封上写着:“敬请刘巡官便交 大胶巷27号 王鼎臣家中收”。王鼎臣还在自己的衣服口袋写上了“南京中华路190号 或南京柳叶街大胶巷27号 上海恒丰路祥丰米店对门”。

王鼎臣在狱中坚贞不屈,直至上海解放后才重获自由。后来,王鼎臣的女儿王捷将这封狱中家书捐赠给了渡江胜利纪念馆,成为南京解放前那段地下斗争史的历史见证。

内容来源:南京日报全媒体记者 朱凯

图片来源:除署名外均由南京日报全媒体记者 冯芃 摄

内容编辑:南京日报新媒体编辑 高正阳

推荐阅读

江苏省政府公布一批人事任免

南京在全省2018年度综合考核中名列第一等次

穿越百年的夙愿,从白马庙驶向深蓝!

80年峥嵘岁月(走进70年前的峥嵘岁月)(1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