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云大师对执着的看法(虚云大师发愿朝五台)

很多人听过这句话“能力比不过业力,业力大不过愿力。”何为愿力?为什么愿力有如此能量?

虚云大师43岁时为报父母深恩,发愿朝拜五台山,三步一拜,历时三年,百难不改。读完他的故事,相信你就会明白:虚空非大,心王为大,金刚非坚,愿力最坚

虚云大师对执着的看法(虚云大师发愿朝五台)(1)

虚云大师一生苦行百年,历坐十五个道场,重兴六大祖庭,身兼禅门五宗,有佛学泰斗之誉。120岁圆寂江西云居山真如禅寺,为近代中国第一高僧。坐阅五帝四朝,不觉沧桑几度;受尽九磨十难,了知世事无常。——虚云大师。

虚云大师对执着的看法(虚云大师发愿朝五台)(2)

一、出身名门,少结佛缘

虚云大师俗姓萧,兰陵梁武帝之后,世居湖南湘乡。道光初年,其父到福建任职,父母年逾四十无后,其母赴城外观音寺祈子,见寺宇残破及东关桥梁失修。发愿兴建。当晚父母同梦一长须着青袍者,顶观音跨虎而来,而后有孕。

1840年7月29日,虚云大师诞生。初堕地时,为一肉团,其母骇恸,以今后无复举子望,一时遂气壅死,第二天门外来了一个卖药翁,拿剪刀破之,见虚云。

此后虚云由庶母王氏抚育长大,十三岁祖母去世,虚云随父亲送祖母生母灵柩回乡安葬。家中作佛事,见三宝法物,生欢喜心。家中藏有佛经,虚云也熏染于心,后又在南岳遍游古剎,开启佛门夙缘。

他父亲看出他有出家志向,就请道士在家教修行法,看道书,练气功。虚云不喜,读道书三年,如坐针毡,还尝试逃出家门。而后他父亲为了安他心智,安排他成婚,娶田谭二氏,虚云与她们每日同居,却并无染,还为二人说佛法。

虚云大师对执着的看法(虚云大师发愿朝五台)(3)

二、偷逃出家,鼓山十年

十九岁,虚云决志离俗,他的从弟富国也有此志,两人暗中探路,逃到福州鼓山涌泉寺。圆受具戒。他父亲派人四处寻访他,虚云就藏在山后岩洞,不敢露面,在山洞里礼忏三年。

直到得知其父告老还乡,才出山,回山门。任职事。二十五岁时,虚云父亲在老家病故,虚云从此不问家事,断绝音书,其庶母王氏领田谭二媳出家为尼。

虚云在鼓山任职四年。决心效仿昔日玄奘法师为取经,前十年就习方言,日行百里,为日后取经苦行作准备,于是辞去寺中职事,尽散衣物,仅留一衲、一裤、一履、一蓑衣、一蒲团。

此后三年,居岩穴,食松毛,青草叶,渴饮涧水。日久之后,全身仅剩一衲蔽体,须发长盈尺,双目炯然,周围人见他以为是鬼魅,惊怖躲避。虚云也不与人言谈,一心观照及念佛。

处深山大泽,虎狼不侵,蛇虫不损。不受人怜,不食人间烟火,幕天席地,万物皆备于他。自以为四禅天人,无碍自在,心中欢悦。

直到1870年,虚云31岁。在山见遇到一修禅人访问,虚云自觉智识愚昧,少所参学,谦卑请问,对方并未作答,推荐他去天台山,那里有第一有道德者——融镜老法师。

虚云大师对执着的看法(虚云大师发愿朝五台)(4)

三、天台学法,开悟精进

虚云大师去天台山见到融镜老法师,对方问他是僧,是道,是俗,了解过虚云这几年经历后,融镜法师说:你知道古人持身,还知道古人持心否,观你作为,近于外道,皆非正路。枉费十年功夫,自度度人,出世间不离世间法。你不食米粒,连裤子都不穿。未免显奇立异。又何怪功夫不能成?

虚云受到点播,醍醐灌顶,而后留在天台山跟随融镜法师学习,天台教观,勤劳作务,也多参讲座,四处游历,遍参寺刹,听法师讲经,还到普陀山求法。

时间到了光绪八年,1882年,虚云大师已经四十三岁,他说余割爱辞亲,出家二十余年,道业未成,随风飘荡,心生惭愧,欲报劬劳,拟再东朝南海,北礼五台。在普陀山住数月,虚云静中稍见胜境,更发心朝五台。

虚云大师对执着的看法(虚云大师发愿朝五台)(5)

四、发愿朝台,百难不改

虚云法师发愿,由普陀山法华庵起香,三步一拜,以直拜至五台为止。

最初有四人同行,到苏州常州,四人都离去了,虚云仍向前拜。从苏北入河南省,晓行夜宿,风雨晦明。如是行,如是拜,一心念菩萨圣号,苦乐饥饱,不萦念矣。

直到腊月渡过黄河,大雪漫天,无路可行,过往无人,更不知前路,路旁只有一茅棚,虚云躲进茅棚,枯坐念佛。雪愈大,寒愈甚,腹愈饥,仅存一息,而正念不忘。

如是雪,如是寒,如是饥。三日之后虚云渐入昏迷。有一乞丐,见虚云卧在雪中,话都不能说,知道他是被冻伤了,赶快将雪拨开,用棚草烤火煮黄米粥喂虚云,吃过之后虚云才缓过来。

两人谈话,虚云说,自己自南海来,朝五台。 丐者说,自己姓文名吉,来自五台,回长安。

文吉问虚云:拜名山何求?

虚云说:“生不见母,以报亲恩。”

文吉说:“你背负行李,路远天寒,何时能达,劝你不必拜香了。”

虚云曰:“誓愿早定,不问年月远近也。”

文吉见此不再劝,说你愿难得,现今天气好转,雪尚未化,无路可寻,你向我的足迹行去,此去二十里有小金山,再二十里是孟县,那里有寺可住。两人揖别,这是虚云第一次遭遇危险,巧遇文吉解救。

而后虚云继续前行,晚上无处住宿,只能睡路边,半夜腹痛难忍,虚云坚持拜行,再晚发冷病,而后起痢疾,开始每日虚云仍勉强拜,等到几日后抵达黄沙岭山顶破庙,虚云已不能行,不进饮食,起动无力。

这是虚云第二次遭遇生死危难,只能瞑目待毙,但心无悔念。半夜有人燃火。原来又是文吉,在文吉细心照料下,虚云病愈。

虚云说:“自己两次危险,都是蒙文吉救济,感恩不尽。”

文吉说:“这是小事,自己此行也要回五台山。”

文吉说:看你从去年腊月到今,拜路不多,哪年能到,你身体又不好,决难进行下去了,不必定拜,朝礼亦是一样。

虚云曰:感谢先生美意,但我出世不见母亲,母为生我而死,父仅得我一子,我竟背父而逃。父因我辞官而促寿,昊天罔极,耿耿数十年矣。特此发愿朝山,求菩萨加被。愿我父母脱苦,早生净土,任他百难当前,非到圣境,死亦不敢退愿。

文吉说:你孝心坚固,也算难得,我今回山,也无急事,愿代你负行李,伴送行程,你但前拜,轻累许多,心不二念。

虚云说:若能如此,先生功德无量。待我拜到五台,愿以此功德,一半回向父母,早证菩提;一半奉送先生,以酬救助之德。

文吉不受,说你是孝思,我是顺便。

后面的路程,虚云有了文吉照应,外无物累,内无妄念,病亦日愈,体亦日强,每日可拜行四十五里。

二月底,两人到了太谷县离相寺,可是寺内不让俗人挂单,虚云又被嘲讽,朝什么山,甚么大老官,要人服侍,欲想享福,何必出门。

文吉见状,不想虚云为难,说此去五台不远,我先回去,你慢慢来,你的行李,不久有人代你送上山,虚云苦留不得,取银酬谢,文吉不受,而后辞去。

虚云不舍文吉,半夜离寺,可惜在街上、旅店遍寻不见文吉,便星夜向太原府拜香前进。心急起火,次日脑热,鼻子流血不止,期间至一寺,对方见虚云口流鲜血,不准挂单,而后进一寺,又饱受责难,不准挂单。

又在虚云艰难之际,遇一年轻僧人,名文贤。招呼虚云,爱敬如亲,并说他住峨口白云寺,虚云朝台必经之地,虚云的行李,他代先送到。

虚云每日拜香,别无延误,五月中到白云寺,五月底到了五台山。虚云到显通寺附近各剎进香,又遍问文吉其人,而无人知道。想到文吉两次救渡自己,却无再见,心中难过,又遇一老僧,说及情由。老僧合掌曰:“文殊菩萨化身也。”

虚云大师对执着的看法(虚云大师发愿朝五台)(6)

写在最后:

《虚云老和尚自述年谱》记录虚云大师一生经历,由其门下弟子整理编辑,我在无意中读到,开始只是感动,至朝五台那段,深受震撼。虚云欲报父母恩,发愿朝五台,三步一拜,百难不改。

正如他说:此三年中。除为疾病所困。风雪所阻。不能拜香外。一心正念。礼拜途中。历尽艰难。心生欢喜。每每藉境验心。愈辛苦处。愈觉心安。因此纔悟古人所谓消得一分习气。便得一分光明。忍得十分烦恼。便证少分菩提。

愿者,原心也,原心者,初心也。愿力自清净心生起,与天地产生和谐共鸣,进而拥有无尽能量。勿言一念轻微,勿谓虚愿无益, 虚空非大,心王为大,金刚非坚,愿力最坚。

如果你总懊恼自己所求无成,不妨读一遍虚云大师朝拜五台山这段故事。

虚云大师对执着的看法(虚云大师发愿朝五台)(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