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天不给你机会你又如何看待人性(善良的你时运不济怎么办)
做好人一定幸福吗?好的品德与幸福之间是什么关系?当善良的你时运不济,甚至遭遇命运的不公,如何正确面对?这些问题,可能需借智慧来解答。
恰逢书香河南首届全民阅读大会之际,“9·28”孔子诞辰日即将到来,一场主题为《孔子的美德、幸福和时运观》的讲座9月24日下午在郑州举行。在这里,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华孔子学会会长王中江为现场读者解答了上面的问题。
公元前489年,孔子在拜见楚昭王的路上,经过陈蔡,和弟子一起被两国发兵困于荒野上,绝粮七日。
面对可能被饿死的困境,孔子仍向他的弟子们讲诵《诗》《书》,他还演奏音乐、唱歌。但孔子的这种精神并不能完全安慰和平抚他的弟子们身心两方面的焦虑和痛苦。孔子的弟子特别是子贡、子路对“德命一致论”提出了质疑。他们觉得,追随孔子,追随美德,不应该受到这种不公正的待遇。
王中江引用了先秦文献《郭店楚墓竹简》之一《穷达以时》,分析后认为,美德同幸福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它具有复杂性,它涉及人的境遇、时运和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等问题。
王中江谈到,孔子是直面生活的、在亲身感受和体验中思考人和社会问题的典范性人物。他曾期望“德与福一致”,《荀子》《孔子家语》《韩诗外传》和《说苑》这四个文献都有一个说法:“为善者,天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祸。”这可能是先秦儒家传给后世中国人“德福一致”或更通俗的“好人好报”的理念的记录原型。
然而,这种期望,遭到了现实的背离。孔门弟子绝粮七天的遭遇是一个事实,后世的司马迁在《史记》列传第一篇《伯夷列传》中也用事实对比做了补注:颜回常常为贫穷所困扰,连酒糟谷糠一类的食物都吃不饱,终于过早地去世;盗跖天天屠杀无辜的人,凶暴残忍,胡作非为,竟然能够长寿而终。
基于文献的记录和思考,王中江教授提出了“德福不对称与命运的力量”的问题。他认为,按照《穷达以时》等文献的立场,美德与幸福之间并没有“内在一致性”或确定性的对称关系。“美德”是一个人“想做的”,“幸福”是一个人“想要的”,但是,“人虽然能够做他所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所想要的”(叔本华语)。
“为什么我们不能要我们想要的,按照《穷达以时》解释,那是因为幸福受着‘时运’和‘天命’的制约:‘有天有人,天人有分。察天人之分,而知所行矣。有其人,无其世,虽贤弗行矣。’”王中江说,这种“天人有分”的认识,与后世国人理解的“天人合一”大不相同。
面对德福不对称的不幸事实,爱思考的先贤给出了什么答案?王中江总结了三人的逆境认识。孟子的回答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司马迁则奋笔回答:“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的看法更超脱一些:“但对于好人的不幸这个特殊的问题,它将被确认为这些不幸会给那些遭受不幸的人带来更大的好处,这不仅在神学上是真实的,而且在自然界也是如此。正像一颗谷粒被撒进泥土,在它结谷之前要经爱折磨一样。总之,可以断言不幸的是暂时的恶,但实际是善,因为它们是通向更大的完满性的捷径⋯⋯我们可以称之为:为了更有力地向前跳跃你必须先向后退。”
那么,孔子是怎么回答德福不一致的问题呢?面对弟子们的怨言,孔子回答:“君子达于道之谓达,穷于道之谓穷。今丘也拘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所也,何穷之谓?故内省而不疚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
“在孔子看来,不管你是穷、是达,你都应该前后一贯地追求和保持自己的‘德行’。”王中江说,人追求美德本身就是目的,它原本不是为了其他的东西。《穷达以时》说的“动非为达也”,同孔子说的“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喻于义”等一样,都是强调政治地位和待遇的获得对儒家来说不是目的。先秦儒家不强调做官,只是因为做事,必须通过做官的途径实现,所以才做官,达与穷,先秦儒家并不看重。孔子将德福的不对称转变成了“不怨天,不尤人”的乐观主义。
主题讲座结束后,现场读者积极提问。王中江就“孔子如何抉择效力的国家”“儒家如何看待隐士”“道家如何理解幸福”等问题给予生动解答。
活动主持人、中州古籍出版社总编辑郑雄表示,通过本次讲座,希望更多读者在提倡全民阅读的今天,能关注更多代表智慧结晶的传统经典,来获得人生智慧,以更好面对人生的幸福、时运等重大问题。
公开资料显示,王中江是河南汝州人,主要致力于先秦哲学、儒家和道家哲学、出土文献等领域的研究,近年来出版有《根源、制度和秩序 : 从老子到黄老出土》《简帛文明与古代思想世界》《出土文献与早期儒家美德伦理和政治》等著作。
据悉,本次讲座活动由河南省政府国资委、中原出版传媒集团主办,河南省新华书店发行集团、中州古籍出版社、天一文化讲坛承办,百姓文化云当天全程直播。河南省政府国资委、中原出版传媒集团等单位领导参加了活动。
来源 河南青年时报·东风新闻
记者 田震/文 中州古籍出版社供图
编辑 杨阳
校对 黎川红
审核 田震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