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完成水土流失治理任务(一个村庄的水土流失治理之路)

我市完成水土流失治理任务(一个村庄的水土流失治理之路)(1)

(黔北四季花香景点。)

明方军生活的改变发生在2015年。

他所在赤水市天台镇凤凰村,经过两年的改造,如今已经变成一个名副其实的花海公园,此外,这里有湖泊可以泛舟,有自行车道可以锻炼,还有儿童娱乐设施。

而这个花海公园,也被叫做黔北四季花香,顾名思义,每个季节都可以在这里看到鲜花盛开,这里种植了包括樱花、桃花、桂花、玉兰和三角梅等几十种各个季节的花草。

目前,这个公园已经开园,平均每天的游客人数在1000人以上。

但谁也不会想到,就在两年前,这里还是无人光顾的烂土沟,村民们的田土每年都遭遇着水土流失带来的麻烦。

那个时候,凤凰村甚至还有个不太好听的绰号,叫“凤凰沟”。

谁也不会想到,花海公园成为治理水土流失的一种模式。

(凤凰村内的黔北四季花香景点。)

25度以上坡耕地一律造竹

2000年,凤凰村开始退耕种竹。

对于这个村庄来说,这是治理水土流失的好办法。

明方军记得,这项工作最初开展是先把不好耕种的不容易出粮食的坡地都退掉种竹子。此外,还有一些被林地包围的田土都要退耕种竹。

“刚开始,许多村民特别是上了年纪的人,并不理解这样是对治理水土流失有利。”明方军说,政府就开始加大宣传,比如宣传部长上讲台、村里带头人宣讲等,而明方军则三番五次朝村民家里跑,直到说服为止。

今年70岁的周光德就是被明方军说服的,一口气退了20亩土地用于种竹,不仅如此,他作为“带头人”也开始游说其他村民加入到退耕还竹中去。

这些年,赤水市抓住国家出台退耕还林政策机遇,实施退耕造竹67万亩,不但建成了竹产业原料基地,而且极大的改善了生态环境。

除此之外,赤水市还将国土面积66%的森林划为国家公益林,并且规定25度以上坡耕地一律退耕造竹,确保森林覆盖率只增不减。

赤水现在有森林面积220余万亩,其中竹林面积131万亩,森林覆盖率高达80.55%。目前,赤水竹林面积居中国竹乡第一,农民人均竹林面积6亩多,居全国第一。

我市完成水土流失治理任务(一个村庄的水土流失治理之路)(2)

(凤凰村的一户村民楼房,四周被一片绿色的植被围绕着。)

曾经的烂土沟变成花海

虽然进行了退耕还竹,但凤凰村在短期内仍旧无法摆脱水土流失的困扰。

于是,这个村庄成为赤水市治理水土流失的试点之一。

在此之前,凤凰村尝试过很多种办法,比如在田里容易被冲垮的地方打桩,又比如进行沟渠治理,把原来的河床加宽加深,河沟两岸用混凝土加固。这些举措虽然让情况有所好转,但仍旧未能从根本防治水土流失。

结合此前的经验,再加上国内先进水土保持生态治理模式,赤水开辟了独有的水土保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的“WEH”模式。

这个模式一些具体的措施是,实施种植经果林、保土耕种,林地则进行封禁治理;建设生态旅游景观,禁止新开垦荒山建设梯田和人居改善,村庄房前屋后、庭院栽树种花种草,道路主干道两旁建绿化带,公共休闲场地建花池,种花草树木等。

这个试点从2013年开始。

明方军清楚的记得一个细节是,以前的田里种水稻,田一直被水浸泡,一下暴雨,水会涨得很快,冲毁田坎。

再加上水稻的根很浅,对水土保持几乎没有作用。

现在大部分村民改种红叶石楠,这是一种观赏性植物,夏天,叶子是绿色,而到了春秋冬,叶子又会变成红色。

和水稻相比,这种植物在水土保持方面,更有优越性。

两年之后,原来被称为“凤凰沟”的村庄,已然变成有湖有花海的公园,值得一说的是,明方军再没听到哪个村民说自家田土被雨水冲塌方的现象了。

我市完成水土流失治理任务(一个村庄的水土流失治理之路)(3)

(以前也是光秃秃的,水土流失严重,如今四季花香。)

水土流失治理度达83%

这一年,明方军花18万元对自己原先的土墙房进行改造,添加了一些空调、消毒柜等设施之后,他的“凤凰人家”农家乐在国庆节这一天,开业了。

最多的一天,他的农家乐接待了30多桌的客人,挣得最多的一个月有近4万元。在这之后,村里的农家乐相继开了起来,一年时间不到,凤凰村已经有10多家农家乐。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很多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也开始返乡创业。就在花海景区内,利用自家的房子改造成农家乐。

这种把生态治理和提高农民收入结合的方式,受到认可。目前,黔北四季花海每天平均接待游客达到1000人以上,农户自建乡村旅社5家,农家乐30余家,成立了旅游服务行业协会。村集体组建成立旅发公司,通过劳务输出的模式,组织周边群众在凤凰湿地公园就地就近务工,带动失地农民以及贫困人口转移就业200余人,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就业脱贫、增收致富。凤凰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的7240元到2015的10120元,2016年预计达到15000元以上,实现“两年番翻”目标。

“对于这种公园式的打造,目前选取了葫市镇的天堂村和天台镇的凤凰村。”赤水市水务局水土保持工作站站长付铭浩说。

近年来,赤水多举措治理水土流失800多平方公里,治理度达83%,通过“以竹伐木”每年替代木材60万立方米以上,相当于减少森林采伐6万亩。

(文/本报首席记者 刘佑清 图/本报记者 杨兴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