掏耳朵经常不掏有什么伤害吗(掏耳朵暗藏隐患)

点击“右下角”关注我噢~

掏耳朵经常不掏有什么伤害吗(掏耳朵暗藏隐患)(1)

前两天闲聊时,有个同事讲起了过年期间去“蜀地”的high玩经历。

她说,四川那边特别流行“掏耳朵”,走在成都的大街上,没两步就有一个小摊位,专门提供挖耳屎的服务。

据说,很多人慕名而来,还有不少老外呢。

成都街头“掏耳朵”盛况

就连他们一家去看川剧,VIP包间提供的配套服务都是“掏耳朵”。

上网看了一下,发现很多朋友都对这项“特色传统服务”,赞不绝口!

掏耳朵经常不掏有什么伤害吗(掏耳朵暗藏隐患)(2)

不过,这么“掏耳朵”,真的没问题吗?

后来,几个同事一起聊了聊,发现大家对这事的态度居然天差地别,有的觉得很正常,有的则像我一样,对“安全性”表示担忧。

聊着聊着,话题就转到了“要不要给娃掏耳屎”上面。这次,大家又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很自然地分成了两派。

“掏耳派”以同事A为代表,她觉得:耳屎当然要掏了,她家儿子每次洗完澡之后,都必须喊她帮着掏耳朵,而且觉得很舒服。

掏耳朵经常不掏有什么伤害吗(掏耳朵暗藏隐患)(3)

“反对派”以同事B为主力,大致的观点是:耳屎可以自己出来,不用掏。要真有掏的必要,也要把孩子带到医院,让医生帮着清理。

听了这话,同事A觉得“精致育儿”到这份儿上,是不是太有点过了。掏耳朵这么点小事,还要往医院跑,这也太“小题大做”了!

同事B也不甘示弱,觉得育儿要“讲科学”,根本不是矫情……

结果,几个回合下来,俩人争执的还真有点面红耳赤的意思。

但我觉得挺好的,因为问题从来都是越辩越明的。既然有疑问,我们今天就来好好弄清楚“掏耳朵”这点事。

为什么有人那么爱掏耳朵?

看看成都宽窄巷里“舒耳郎”们生意火爆的程度,人们对采耳大师的追捧,就知道我们有多爱掏耳朵了。

有些人掏耳朵近乎疯狂,像上瘾一样,据说是迷恋掏耳朵带来的极大舒适感。

之前在知乎上,看到过一个词ASMR,英文全称是Autonomous Sensory Meridian Response,中文翻译的名称更长——“自发性知觉经络反应”。

掏耳朵经常不掏有什么伤害吗(掏耳朵暗藏隐患)(4)

它是一个用于描述感知现象的新词,即因为视觉、听觉、触觉、嗅觉或者感知上的刺激而使人在颅内、头皮、背部或身体其他范围内产生一种令人愉悦的刺激感。

而掏耳朵,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听觉ASMR。这种独特的听觉刺激,让人感觉舒适、愉快、很放松,无异于“头部按摩”。

掏耳朵经常不掏有什么伤害吗(掏耳朵暗藏隐患)(5)

掏耳朵产生的声音,对爱它的人来说,正代表着一种听觉刺激下的极度舒适感。为了迎合这部分人的特殊听觉需求,网上还有很多模拟掏耳朵声音的音视频。

掏耳朵经常不掏有什么伤害吗(掏耳朵暗藏隐患)(6)

虽然ASMR有庞大的追求者,但还是要认真地说,现在还没有准确的科学研究证明ASMR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网上流传的很多ASMR视频,有的甚至还有“黄暴”倾向。

不过,在了解了ASMR存在的可能性之后,我开始有些理解痴迷掏耳朵的人群。毕竟,世界是多元的,每个人都有权利追求自己的喜好。

但,从身体健康的角度看,强烈建议大家不要总是掏耳朵,特别不要轻易给孩子掏耳朵。

耳屎,比我们想的更有用

医学上对耳屎有一个专业名词,叫耵聍(dīng níng),是由外耳道软骨部上的耵聍腺分泌的淡黄色粘稠物。

耳屎中包含油脂和水分,可以滋润保湿耳道的皮肤,防止干燥诱发的耳痒;

由于分泌的耳屎是淡黄色的粘稠物,本身具有一定的黏性,可以吸附耳道中的灰尘;

作为耳朵中的一道屏障,耳屎还可以“抵御”外来物对耳朵内部的损伤,比如水、小虫子等。

另外,耳屎中的溶菌酶有杀菌、抑菌的作用。

是不是和我们想的不一样?耳屎,看上去有些恶心的小东西,竟然这么有用。极致追求耳朵里的一尘不染,真的没有必要。

掏耳朵,危害不止一点点

掏耳朵经常不掏有什么伤害吗(掏耳朵暗藏隐患)(7)

我们为啥要给自己、给孩子掏耳朵,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来为了干净,二来怕耳屎太多,堵了耳道,影响听力。

但,这些都是我们的主观臆断,事实并非如此。

  • 事实上,反复掏耳朵,会导致耳屎越来越多

长期掏耳朵,很容易因为过多刺激耵聍腺,导致耳屎分泌异常,越来越多。

  • 用挖耳勺等硬物掏耳朵,容易诱发外耳道炎

特别是,孩子的耳道要比我们成年人窄小很多,加上皮肤稚嫩,我们稍一用劲儿,就可会伤到外耳道的肌肤,甚至是耳膜。

细菌在伤口处聚集,就成了外耳道炎。

再加上,我们家里一般都是用“指甲套装”的。挖耳勺和指甲刀放在一起,难免沾染脚上的脏东西,细菌、真菌那更是多到不行。

这样的挖耳勺,进到孩子的耳朵里,后果真的不堪设想……

  • 棉签和婴儿挖耳勺更危险

可能有姐妹会说,大人的金属挖耳勺不行,我用棉签或者婴儿挖耳勺,总可以了吧。

我郑重地跟大家说一句,并不是所有贴着“婴儿”标签的东西,就一定适合婴儿用。

不信,咱们一起来看几组大数据。

在美国,每年有12000多名儿童,因为用棉签掏耳朵导致受伤;在我国,遗传是造成听力障碍的第一大原因,但药物中毒、噪音、外伤等后天因素也是造成婴孩听力障碍的重要原因。

在众多耳朵外伤中,掏耳朵不当占了很大的比例。

掏耳朵经常不掏有什么伤害吗(掏耳朵暗藏隐患)(8)

用棉签/婴儿挖耳勺给娃掏耳朵,主要有两种风险:

一是棉签头不慎掉落,进入耳道,造成危险;

这真不是危言耸听,我同事的公公,有一次就用棉签掏耳朵,结果棉花头断在了耳朵里,怎么也取不出来。加上他洗澡时,耳朵又进了水,棉花头在耳朵里不断膨胀,撑得生疼,最后还是去医院把棉花头取出来的。大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孩子!

二是,我们给孩子掏耳朵,基本上是凭经验,不容易控制手上的力度。稍有不慎,就可能捅破耳朵里的鼓膜(只有0.1毫米的薄膜),造成听力受损,甚至是永久的伤害。

掏耳朵经常不掏有什么伤害吗(掏耳朵暗藏隐患)(9)

鼓膜连着外耳道,棉签进入耳道后,稍有不慎,就会捅到鼓膜

划重点正常情况下,我们的耳屎可以通过下巴运动(比如口腔的开合、咀嚼、说话等),走路、跑跳等身体运动带来的震动,排出体外。

换句话说,即便你不掏耳朵,耳屎也可以自己跑出来。日常反复掏耳朵这种行为,完全就是“多此一举”。

耳屎过多,也要引起重视

虽然耳屎有诸多好处,但什么事都是过犹不及。耳屎过多,也有一定危害性。

很多时候,我们的耳道会因为一些原因,无法正常排出耳屎,这时,很可能会形成“耳屎栓塞”。

耳屎栓塞,就是耳屎完全堵塞了外耳道。这种情况,会导致听力下降,如果再遇水,则会导致听力大幅降低。

如果耳屎压迫到了鼓膜,可能还会诱发耳鸣、眩晕、听力下降;

如果耳屎压迫了外耳道的后壁皮肤,还可能会引发反射性咳嗽。

掏耳朵经常不掏有什么伤害吗(掏耳朵暗藏隐患)(10)

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症状来判断耳屎是不是过多了:

  • 一般来说,耳屎过多时,孩子会有不适感,出现总抓耳朵,甚至是掏耳朵的行为;
  • 孩子有一阵出现听力下降的情况,也可能是耳屎过多的表现;
  • 有的孩子还会用语言表达“耳朵疼、耳朵痒”,这也可能是耳屎多造成的不适。

掏耳朵经常不掏有什么伤害吗(掏耳朵暗藏隐患)(11)

如果怀疑孩子耳屎栓塞,那么,一定要带娃去看耳鼻喉科专业医生,千万别觉得这是“小事”,更别觉得自己“小题大做”。

因为,当孩子耳屎过多时,我们能做的清理方式只有两种:

一、让医生用专业的仪器和设备,进行清理;二、在医嘱允许的情况下,使用滴耳液软化耳屎,然后等待耳屎自动排出。

孩子的听力,真的无比重要;孩子的耳朵,真的无比娇嫩。

所以,为了孩子的听力,即便看着再难受,千万也要忍住,控制好自己的双手,放耳屎自由!

如果非要“动手”,那也一定要把这个机会留给更专业的医生。

参考资料:

1.《中国出生缺陷防治报告(2012)》

2.https://www.baikemy.com/disease/detail/12882565740801/1

3.明知不好,却依然戒不掉——说说掏耳朵那些事 《发明与创新》2017.11

4.掏耳屎没那么简单 顾泽皓 《江苏卫生保健》2017.02

5.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948335/answer/55586192

川妈说说

养育孩子的过程,大家都曾遭遇类似掏耳朵这般,看起来很理所当然,其实不正确、存在很大安全隐患的做法,比如穿开裆裤、把屎把尿、用学步车等等。

我自己的经验是,但凡有一丝存疑的地方,都不要轻易放过,深入研究彻底把问题弄清楚。不矫情,更不要盲目,科学育儿才是正道

肯定有姐妹感叹:我们也想这样啊,可是有强大的阻碍啊。确实,老人带娃有他们那个年代的一套,有些很有道理,有些则不然。所以,难免会和我们的观念发生冲突。

以前有姐妹问,怎么处理矛盾?在一次次摸索和反省中,终于发现了一个终极法门:千万不要以自己的身份指责他们的错误,千万不要说“我都跟你说了很多次了,这样做是错的”类似的话。一定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告诉他们,这样做可能给孩子带来的不良影响。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摆新闻的事实,煽故事的情

只要坚信一点:从根本上,他们是和我们一样爱孩子的。

我是川妈,曾经的女博士,现在的大学老师,飘过美国 、澳洲,目前坐标北京,知名母婴自媒体“mom看世界”的创始人。践行自然教育,追求自然养育,崇尚自然生活,期待更多的姐妹与我携手同行。来源:mom看世界(ID:xyzmom)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