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电影窃听风云3(窃听3有啥新招术)

如何评价电影窃听风云3(窃听3有啥新招术)(1)

《窃听3》用美剧的概念拍电影。

搜狐娱乐(背背山/策划 哈麦/文)

自昨日(5月29日)起,《窃听风云3》正式在全国上映。沿承“窃听”系列的传统,这一部的剧情再次独立成章,将视角转向了香港地产业。但不变的“麦庄组合”(麦兆辉、庄文强导演),不变的男主角阵容(依旧是古天乐、刘青云和吴彦祖的“三人转”)、连电影的核心要素(窃听技术 行业黑幕)也都是一样的,如何才能让观众感觉到新意呢?事实上,如何既保证“情怀”又与时俱进,一直是港产片共同需要面对的问题。而《窃听3》搞搞新意思的手段,就是向美剧学习,让电影越搞越刺激——

Part.1 把电影拍成“单元剧”——《窃听》系列再出“第三季

每集都有不同故事,故事与故事之间关联性较低,这种形式,在美剧圈显然能找到不少“先辈”。诸如《CSI犯罪现场调查》、《犯罪心理》、《海军罪案调查处》等罪案题材的经典剧集,都是采取了一集一个案子的“单元剧”模式。而在这方面玩到极致的则莫过于《24小时》,被中国观众戏称为“包小强”的美国特工杰克•鲍尔每一季都会遇到一个崭新的、需要在24小时之内解决的反恐事件。主人公永远在疲于奔命,而观众们对他将要处理什么新的新的案子充满了高度好奇,以至于一度落幕的剧集于今年再度启动,推出了第九季。从这个角度而言,每集都是新故事的《窃听风云》系列,在模式上就带着种“美剧范儿”,而新鲜出炉的《窃听3》,正是“第三季”——

作为《窃听》系列的首部曲,《窃听风云》在2009年上映后获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因此,在第二部即将启动的消息传来时,很多人都想当然的认为,它会延续第一部的剧情。但最大的问题是,第一部结尾处,主要人物都已经“死光光”了,那故事怎么接着往下编呢?!既想要深度挖掘“窃听风云”这四个字的商业价值,又必须要找到一个途径让新一部剧情能够自圆其说,主创团队选择了不走寻常路——演员阵容不变,但剧情与角色全部另起炉灶,独立成章,拍成一部崭新的电影。这显然是一种比较大胆的尝试,不过,《窃听2》仍然获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于是,《窃听3》仍然延续了这种模式,用原班人马“进军”地产行业,再度开启了一个新的故事。

这一次,电影将背景放在香港上世纪末,跟着政府对原居民房屋优待政策的变化,原来靠结帮拉派壮大起来的乡绅地产家族和外界利益集团之间展开明争暗斗,这中间有五个负责办事的人物,他们是从小一起玩大的好兄弟,但是利益主宰一切的时代,人心藏恶,友情割裂。到了第三集,窃听、房地产黑幕这条线实际上很弱,“麦庄“想给观众看的,是一个族群、一段历史,以及生于其中的人的变化,很有老港片的情怀和味道。《窃听风云》系列会像《无间道》系列一样止于第三部,还是会继续拍下去呢?虽然“麦庄”表示后续故事还没想好,但是,肯定会有第四部、第五部——也许就会像《24小时》一样,即便暂时落幕,但有朝一日还会重启新一季。

Part.2 讲行业说内幕——专业的,才是最吸引人的

很多中国观众喜欢看美剧,不仅仅是因为它们制作更精良,也是因为它们的题材更丰富、剧情涉及到的领域更广阔。许多人气超旺的美剧往往会拥有扎实的“职业背景”,例如治治病人谈谈情的《实习医生格蕾》(医疗业)、为别人办丧事送终顺便管点琐事的《六尺之下》(殡葬业)、堪称“美国法律百科全书”的《法律与秩序》(律政业)等等,总能满足普通人对特殊行业的好奇心与窥探欲。它们不仅展示了一群“专业人士”的生活,有时还会犀利的揭开这个行业的种种内幕。近年来在艾美奖上大出风头的《广告狂人》即使如此,剧集大胆描述了六十年代美国纽约广告业的竞争状态,既是一曲时代的挽歌,又赤裸裸的揭示了行业竞争的残酷,令观众们都大呼过瘾——对他们而言,往往专业的,才是最吸引人的。

而《窃听》系列虽然每部的关注点都不同,但都有“窃听”这条线索,而且是逐步升级,让人看到了其中的“专业性”:从第一部中警方刑事情报科的截听小组对电话系统、手机通话的监听与监视,到第二部里防不胜防的军用窃听器的使用,再到第三部中可通过电脑网络与智能手机而采取的全方位监控。那么,电影里展现的这些窃听手段是编剧乱写的吗?当然不是,现实里用到窃听的地方多了去了。比如,2011年曾经曝光的默多克新闻集团窃听丑闻——通过窃听名人手机通话拿独家新闻猛料。再比如,斯诺登曝光的美国政府“棱镜计划”,从互联网公司进行音频、视频、图片、邮件、文档的监听和挖掘。

除了这些高端需求,私下生活中遭遇窃听的事情也经常发生。2012年底的时候有媒体刊出一条真实新闻,《窃听门:男子为上百名官员拆窃听器》,这位负责查找窃听器的男子曝光了官场窃听成风潮的现象,这其中有官员之前相互刺探情报、拿对方把柄,有利益方利用窃听相互要挟,有妻子或情妇因感情受困使出“窃听”杀手锏。总之,窃听可能无处不在。只是,电影为了剧情需要,可能把一些窃听手段表现地更夸张一些罢了,《窃听2》上映时,主创们就笑称,在身体里植入窃听器的桥段只是一种想象,不过这已经足够让普通人被电影的专业度震撼了。

Part.3 更复杂的人物设定——对脸谱化的主角say no

为了更好的制造矛盾冲突,美剧中的主角往往不是完全“高大全”的人物,甚至有很多反英雄。《豪斯医生》中的“怪蜀黍”豪斯,医术高明但是脾气超臭;《基本演绎法》中的“美国福尔摩斯”头脑灵光,却是个瘾君子;《纸牌屋》里凯文史派西扮演的男主角干脆就是个无耻的政客。而去年完结的《绝命毒师》的男主角“老白”,原本是个“好好先生”,但在得悉自己身患绝症后,走上了制毒贩毒的道路,从始至终都在人性善恶间游走。而这样复杂的人物设定,不仅没有让观众产生厌恶,反而会给予理解乃至同情,为角色增加了更多的魅力与张力。

而《窃听》系列中古天乐、刘青云、吴彦祖这三位御用主角每集身份都不相同,但角色担负的压力和阴暗面却一部比一部多。第一集中,刘青云、古天乐、吴彦祖三人的角色是刑事情报科窃听小组的成员,本该是维护正义的警务人员,却因为各自的生活困境起了贪念,利用工作时听到的“股市内幕消息”来赚黑钱;而第二集里,古天乐饰演的保安科总督察一心为公,曾亲手把自己的妻子送进监狱。刘青云的证券商角色黑白难辨,他主要负责为神秘组织“地主会”操纵股市洗黑钱。吴彦祖则是一个孝顺、复仇心切的玩命年轻人,他为达目的,使用多种窃听手段,甚至操纵警察——他们要么由善转恶,要么由黑变白(我们这里并不是在指古天乐的肤色),正邪对立并不再是泾渭分明。

而第三部中,更是几乎所有的主要角色都亦正亦邪,甚至连惯常会在电影里出来“主持正义”的警方都没有了。他们各自代表着不同的利益集团,在“往日情”与“当下利”之间进行拉锯战,最后“发小”成了要争个你死我活的敌人。而这俨然也成了如今港片最流行的人物设定方式,《风暴》中的刘德华会为了坚持自己的“正义”而不惜制造伪证,《扫毒》中所有人以为张家辉变成坏人了而片尾却有了反转,当观众第一眼无法准确判断人物究竟是好是坏的时候,戏剧张力自然就喷薄而出了。

Part.4 纠结到死的感情线——男女关系不混乱,怎么能越拍越好看

美剧里男女关系往往是开放的,即便是正面角色,也经常会搞搞外遇,《绯闻女孩》这样的人物情感线索乱成一锅粥的更是家常便饭,而长寿剧集如《老友记》,一直“悍然无耻”的把罗斯和瑞秋到底有没有在一起作为最大的悬念,《老爸老妈浪漫史》更是把主人公的各种陈年情史抖搂个没完没了。若是男女关系不混乱,怎么能进一步触发新的剧情呢?人家还专门有部剧集叫《情妇》(翻拍自英国同名剧集)呢!

在这一点上,《窃听3》也是心领神会,感情线愈发“三俗”,几乎每个女人都和两个男人纠缠不清——“陆氏集团掌门人千金”叶璇周旋在黄磊与古天乐之间,利用两个男人的感情推进自家公司的上市。周迅的角色因为老公被兄弟撞死而成为寡妇,拉扯着一个孩子自力更生,但是另一个从小玩大的大哥刘青云却对她穷追不舍。但是,寡妇真正感兴趣的,是为他修过车的吴彦祖。另外,电影里还有一个“风骚人妻”黄奕,她背着老公和“小弟”林家栋有一腿,被发现后林家栋被“大哥”方中信用砖块活活砸死。前两部中,几个女性角色主要是以老婆、同事的身份出现,戏份也比较少,跟“重口味”的第三部比起来,那实在是太纯洁了!但至少不再让戏中的男角们乏味的工作,真是善莫大焉!

Part.5 女性地位大大加强——女角翻身成了反派大BOSS

美剧中总有很多独立干练且个性鲜明的职业女性形象,典型如《傲骨贤妻》,就是典型的“老公不争气,老婆复出律政界为自己代言”。而《识骨寻踪》中的“贝伦博士”常年奋战在连男法医都会禁不住作呕的领域,成天摆弄腐尸烂骨,其乐无穷。就连《破产姐妹》中的两位女主角,也都怀揣着“创业致富”的梦想,吐槽打工两不误。这固然和美国影视圈讲究“政治正确”,时刻注意在角色设计上注意“男女平衡”有关。但这些极富个性的女角色往往能够吸引更多的女性观众,而她们对待工作及感情的态度,更是能让人大呼痛快。

相比之下,近年来港片往往只靠男明星来撑场,女性角色大多是花瓶。《窃听》系列第一部正是以三个男人的故事为主轴,女性角色都是陪衬,也只有和刘青云搞“婚外恋”的人妻张静初戏份略多。到了第二部,女人们就更弱气了,不管是黄奕还是叶璇,都是男主角的“老婆”,除了给点不靠谱建议和被掠去当人质之外,没有任何其他“功能性”。不过,第三部的女性角色重要程度却大大提升,作为女主角的周迅,不光贡献了一场层次感恰到好处的哭戏,还成为最终的“救赎女神”,用自强不息的精神感化了走在灰色地带的吴彦祖;而另一个惊喜则来自于叶璇,她在片中成了深藏不露的“蛇蝎美人”,周旋于两个男人之间,利用美色及情感让他们为自己卖命,更强悍向香港新界地区传统的“传男不传女”的老观念挑战,为了成为继承家业不惜暗算自己的老爸,俨然成了幕后的大BOSS!

虽说公映后,《窃听3》收获的口碑有呈两极化发展的趋势,但瑕不掩瑜,首日2800万左右的票房成绩也充分显示出了这一系列的“品牌效应”。虽然仍保留着部分港片的传统要素(如“兄弟情怀”、“本土历史风俗展示”),但风格和模式已经开始向美剧靠拢。事实上,近些年来如《寒战》、《风暴》等佳作均已经有此倾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许将是被人唱衰了好多年的香港电影新的“自救之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