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的历史背景(一座石碑引发的遐想)

王国维的历史背景(一座石碑引发的遐想)(1)

作者:老谈

清华大学第一教学楼北端后山之麓,矗立了一座石碑。石碑历经沧桑,虽经后人修葺翻新,却不减其古朴苍苍之气。

这座石碑的修建,集合了当时中国文化圈中,最顶尖的人才。他们呕心沥血,方才成就一座石碑。

我这里所说的“人才”,是三百年才能出现一位的那种大师。

“三百年来一人而已”的评价,也不是笔者的信口胡诌,是历史学家傅斯年说的。

石碑上的碑文作者叫陈寅恪,他是当时清华大学的国学讲师。成为讲师之前,陈寅恪一无著作,二无头衔,而普天下的文章与学问,皆在其胸腹之中。

在给生前好友所书的碑文中,陈寅恪写道:“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陈公落笔之文章,何止于惊风雨。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振聋发聩的语言,纪念的又何止是一个好友?激励的又岂止一代学生?

书写碑文的乃是林志钧。他人品极佳,梁启超的手稿,即是托付给此人发表;他的书法刚劲清丽,是当时北京大学中,书法家里的魁首。伴随书法一脉的式微,林志钧的状元称号,可以说是后无来者了吧。

王国维的历史背景(一座石碑引发的遐想)(2)

古代刻碑的通例,以碑额为标题,采用篆书书写的,则被称为“篆额”。

而此石碑的“篆额”,由马衡书写。马衡此人,幼年学习经史,精于汉魏石经,还是大名鼎鼎的西泠印社的社长。也许,这些头衔与成就,离你我有些遥远,大家不能感知此人有多牛。

马衡的另一个头衔,是新中国故宫博物院第一任馆长。

整个石碑的设计者,同样是如雷贯耳的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

这样一群人类群星中,最璀璨的明珠,所要纪念的人叫作:

王国维。

众星捧月一般的人物,却没有主角临凡,该有的光环。

首先,王国维的长相,远达不到英俊的程度,用胡适的话说:“他的人很丑,小辫子,样子真难看。”

王国维此人,也没有很阳光的性格。他身体不好,性格忧郁,从小就不断的思考人生问题。

鲁迅说他,“老实得像根火腿。”他的确是老实巴交,从不主动与人接触,是个能泯灭于人群中的个体。

王国维的历史背景(一座石碑引发的遐想)(3)

王国维出生在书香门第,他们的家族历史也很显赫,能追溯到宋朝。

靖康之难时,金兵围太原250余日,而驻守太原之人,乃是宣抚司兵王禀。

城内粮草所剩无几,终于被金人攻破。城虽破,王禀犹率残兵与金军巷战,之后身中数十枪,携长子投汾河而亡。

王禀的事迹,在《宋史》里被记录,在《水浒传》里也曾被大书特书。

王国维是王禀的后代。虽然是一介文士,对于先祖的英勇事迹,他也心向往之。

王国维曾经说过:“处无望之地,用必死之兵,当蚩尤之攻,为墨翟之守,粮尽援绝,父子殉之,公之忠,可谓盛矣。”

显赫的门第,也只是曾经,王国维出生时,他的家族早已没落。

上天从来不垂青于,这个可怜单纯的孩子。

王国维四岁丧母;他有妻子莫氏,所生大女儿两月即夭折;莫氏也在34岁时撒手人寰。

这些也只是命运给他开的小玩笑。

王国维的大儿子叫王潜明,他最器重喜欢的也是这个儿子,王潜明却在28岁时,逝于伤寒症。

生而为人一辈子,所能经历的苦痛,无外乎幼年丧母,中年丧妻,老年丧子。

王国维无一幸免,全都经历了。

他曾经写过一首词:

高城鼓动兰釭灺,睡也还醒,醉也还醒,忽听孤鸿三两声。

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

秋夜凄冷,夜鼓声声;残烛摇曳,时明时暗;人生幽幽,似睡非睡。词人的伤心事,倒映在景色里;寂寥的景色中,融合了词人的情愫。

不知王国维身后事,便不能体会他的痛苦,则不可以读此词;知道了,或是经历了,便明白了。

古人曾说,一字一血泪。

绝非虚妄之言。

王国维填词不在少数,结集出版时,先命名为《人间词》,而他那部广为流传的评论集,同样被命名为《人间词话》。

王国维的历史背景(一座石碑引发的遐想)(4)

诸位可知,为何以此命名?王国维的词中,多有“人生”、“人间”之语,故以其命名词集。

他经历过太多,有更多关于人生悲悯的想法,这是词人的不幸。

后来,《人间词》被改为《苕华词》。

“苕华”,这里应解释为“苕之华”。苕,古书中指凌霄花,也叫紫葳,附他物而生。

先秦的古民,曾有歌曰:

苕之华,芸其黄矣。心之忧矣,维其伤矣!

苕之华,其叶青青。知我如此,不如无生!

苕附物而生,花开繁荣,却不会长久。王国维所处的时代,内忧外患,民生疲敝,百姓流离。

如此时代下的读书人,哪怕著作等身,又会有怎么的明天?

因此,苕即王国维,王国维即苕也。

这里不得不提,王国维所依附的时代。

1924年9月份,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10月23日,直系讨逆军司令冯玉祥倒戈回京,包围总统府,监禁总统曹锟,并逼迫其下令停战。此事发生于北京,被称作“北京政变”。

冯玉祥回京之时,还做了一件惊世骇俗之事,就是废除帝号,驱逐溥仪出宫。

经此事变起,中华大地再无宁日。

可怜白昼啼新鬼,忍听悲笳断客肠。

鼓角万方声一概,人间何处不迷阳。

最迷离的群体,当属知识分子,而最迷离的知识分子,则非王国维莫属。

就像他的先祖一般,王国维的骨子里,将“忠心报国”视作人臣之本。

从某种意义上说,溥仪的确对他有知遇之恩。王国维的出身是前清的秀才,皇帝却召其为“南书房行走”。

这个职位,相当于皇帝的老师。按照惯例,此差使应由翰林院中的佼佼者担任。而最起码进士及第,才能有资格入翰林为官。

得到莫大的恩惠,却不能替皇帝分忧。忧郁的王国维曾作诗明志:

百年知遇君无负,惭愧同为侍从臣。 

守旧之人不可活,而为自由民主疾呼之人,又有何下场?

王国维的历史背景(一座石碑引发的遐想)(5)

1927年4月28日,进步人士李大钊,惨遭军阀杀害。

有句话叫杀鸡儆猴,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该说什么话,该做怎么的改变,圣贤书里不曾有,也无人能教得了他们。

当此乱世,迷离如王国维者,该作何等抉择?

离清华大学那方石碑,约8里地的路程,有个叫颐和园的花园。

颐和园内有湖曰昆明湖,湖泊东面有耶律楚材的墓地。

王国维专门作《耶律文正年谱》,就是为研究此人。耶律楚材本是辽人后代,却生于金国,最后成为大元的宰相。他以一己之力,保全了中华千年之文明。

颐和园内还有鱼藻轩,此轩之名来源于《诗经》:

鱼在在藻,有颁其首。

王在在镐,岂乐饮酒。

昆明湖至长廊这一段,水比较浅,唯独鱼藻轩旁之水,相对较深。

1927年6月2日,王国维从好友处,借得银饼五枚,雇车至颐和园,尔后步行到鱼藻轩。

鱼藻轩人流稀少,因为进去还要交门票。

先生留着长长的发辫,穿着长衫马褂,戴着宽边眼镜。这样的打扮,总会给人格格不入的感觉。

他吸完一支烟,随即向湖中跳去。

轩内游客寥寥无几,不曾有人看到王国维跳湖。但他的老祖宗王禀看到了,昆明湖东面的耶律楚材看到了,天下万千读书人也看到了。

-作者-

老谈,always talk,老是夸夸其谈之人,除此外,别无长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