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作文训练课课堂实录(哈佛的虚构写作课)

想象作文训练课课堂实录(哈佛的虚构写作课)(1)

博雅小学堂

给孩子受益终生的人文底色

邓瑾

博雅小学堂联合创始人

哈佛尼曼学人 资深媒体人

好的写作课

创造的是一种赤裸相见的信任感

在这里

你不惮袒露自己最深的伤口

在这里

你用故事交换人生

用故事收获懂得

Anne是哈佛尼曼虚构写作课(fiction)的老师,满头银色卷发,我想她该有70多了吧。

想象作文训练课课堂实录(哈佛的虚构写作课)(2)

Anne是位作家,在哈佛教了几十年的虚构写作

教我们的那个学期,正好赶上她的新小说《住在第三层的男人》出版,讲的是两个男同的故事。我们特意举办了庆祝会。

她说,好小说的主题永远是性、背叛与谎言。我暗自想,能一直写到70岁,而且在70岁的时候还能写性与纠缠,那得要有多大的生命能量啊。

说实话,如果不是尼曼要求,我是不会去上虚构写作课的。我这么没想象力连一段对话都编不好的人,去学怎么写小说不是浪费时间吗?

中文都做不好的事,现在还要用英语来完成,而且同学们大都是母语为英语的文字高手,真是亚历山大。

我在的这个虚构写作班总共有11个同学,其中7人来自《纽约时报》、《新闻周刊》、《波士顿环球报》、美联社、美国国家公共电台这样的英文大媒体。剩下的4人除了我,分别来自韩国、智利和越南。其中韩国同学虽然工作语言不是英语,但她妈妈是美国人。

所以,在这个小班里,想混都没有可能。

01

忐忑的第一次:

每个人都比自己想象的要好

第一堂课就在忐忑中开始。

自我介绍环节,我忙着给自己找台阶:英语不好,没有想象力,女儿常常让我现编故事,我都不会等等。几个外国人也表达了类似的意思。Anne斩钉截铁地说:“每个人都比自己想象的要好。”

然后就要开写了!

Anne说,每次课堂上都有10分钟即兴写作练习,每次的关键词我随便说。今天的词就是“often”,只要你的文章里有often就行。每次练习我也参加,跟你们一起写。现在开始!

我几乎都要晕倒,但,没时间。脑子于是开始飞速旋转,写什么写什么写什么?!我想到了中学时的一幕,于是赶紧落笔,根本不能细想。我担心,如果磨蹭的话,十分钟后如果就写了个一两句的话,那真的很难堪。所以不管好坏,先凑字数再说。

十分钟一到,Anne叫停。然后让我们每个人当众读自己的作品。后来才知道,这是Anne上课的惯例,也是尼曼写作课的惯例。所有自己写的文章,都要求当众朗读,大家听完之后才接着讨论。

有一次,一位美国同学提出要求,说课后的家庭作业可不可以事先打印出来,人手一份,这样每个人在课堂上读自己文章的时候,其他人还可以看,因为有时候有些地方还听不明白。

但Anne断然拒绝了。她说,“听”很重要,纯粹地听。即使像我们这些外国同学,也不能例外。

我觉得Anne的这种教法很中国,中国就有诵读的传统。

想象作文训练课课堂实录(哈佛的虚构写作课)(3)

这里是哈佛尼曼新闻基金会,尼曼学人们的家。我们的写作课就在白楼的地下图书馆里上

回到“Often”。当Anne说时间到的时候,我看好多同学笔都没有停下来。Anne强调了好几次,他们才搁笔。

后来我发现,这种场合,不仅是像我这样的外国学生紧张,那些美国同学也一样紧张。第一,他们没理由说自己语言不好;第二,用英语写作的同学几乎都来自大媒体,彼此之间或多或少都有些竞争。

当每个同学都读完自己写的东西后,Anne也要读自己现场写的。那天我记得她说:我今天写的不怎么好。然后就读了起来。

老师当众承认自己不知道答案,当众说自己这个没做好,这在哈佛很普遍。我上过的课中,好多老师都说过类似的话:这是你们这代人要面临的难题,我并不知道答案,答案得你们这代人自己去寻找。

我已经完全不记得当天其他同学们都了写什么,但我自己的笔记还在。

想象作文训练课课堂实录(哈佛的虚构写作课)(4)

想象作文训练课课堂实录(哈佛的虚构写作课)(5)

OFTEN

09/14/2012

The road to the hospital seems endless. Xiao just keeps running, along the railway from her high school up on a hill to the hospital right in downtown. The rice field sprawls faraway, with a few voices in the village vaguely popping up in the distance.

Several times, Xiao thinks she heard the sounds of crying. she stops, breathless, scared. But it’s quiet, only a few barks far away. She continues to run, run along the endless railway.

This is the day she will remember OFTEN later in her life.

(常常

通往医院的路好像没有尽头。霄只是不停地跑,沿着一条从山顶上她所在的高中一直通往市区医院的铁轨跑。稻田伸向远方,远处隐隐约约传来村子里的狗叫声。

有好几次,霄觉得她听到了哭声。她停住,屏住呼吸,害怕得要命。但,四周很安静,只有远处几声狗吠。她又接着跑,沿着那似乎没有尽头的铁轨一直跑。

这一天,她后来将常常想起。)

很意外地,第一次的课堂作业就得到了Anne的表扬。我人生的第一堂虚构写作课就这样开始了。

02

写作里的文化差异

我的英语写作训练主要来自于在中国新闻学院读国际新闻的时候。国际新闻上新闻采访与写作课是小班制,我们班只有8个人,而且采访与写作老师都是美国新闻学教授或媒体编辑,他们是以Fulbright学者的身份来中国的。

那是1995-97年,我在北京接受了两年扎实的美式新闻教育,美国的老师,美国的教材,美国的教学方式。

我们有大量的采访与写作练习。美国教授经常在教室里开新闻发布会,进行多种角色扮演,一会儿是想逃避责任的官员,一会儿是警察,一会儿是目击者,有时甚至还扮演试图对女记者进行骚扰的信息提供者,不一而足。老师也拉我们外出采访,比如参加外交部的新闻发布会。

采访结束后,紧接着就是写作环节。那时候我们人手一台打字机。我到现在都记得,在墙上时钟的步步紧逼中,在8台打字机的哒哒声中,我们写每一篇新闻稿时的紧张。

毕业后,由于没有从事英语新闻报道,我就再也没有用英语写过稿了。这次在尼曼的虚构写作课上,特别是课堂上的10分钟即兴写作,让我再次体会到了那种久违的紧张。

但上着上着,大家松弛了下来,后来上课大家刷刷写的时候,有的人甚至还忍不住笑出声来。

因为Anne出的题总是天马行空。

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罗姆尼落选后,Anne给我们设定的场景是,大选日第二日清晨,罗姆尼夫妇在家中。还有一次,美国中情局局长因婚外恋曝光而辞职,Anne的题目是曝光第二日早晨,中情局局长家中,他与妻子的对话。

想象作文训练课课堂实录(哈佛的虚构写作课)(6)

想象作文训练课课堂实录(哈佛的虚构写作课)(7)

竞选中的罗姆尼夫妇

写这种题目很好玩,讨论的时候更是热火朝天,不仅展现了每个同学的个性和内心世界,还体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思维差异。

比如中情局局长一题。韩国同学写的场景是,局长第二天一大早起来,发现妻子没给做早餐,没好意思向妻子开口,只好自己在厨房里做。但是平时几乎不下厨的他,却啥啥都找不到,非常受挫:我能监视整个世界,却连自己家的厨房都搞不定。

念的人笑,听的人也笑。在整个写作课乃至其他的交流讨论中,这位韩国女同学的最大主题就是女性歧视,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工作单位中。所以在这个虚拟的场景中,她小小地敲打了下男性:让男人自己做早餐,让男人受挫,让男人体会到妻子的奉献。

我的智利女同学是个全国知名的电台主播,勤奋、热烈、嘎嘣利落脆。在她写的这段虚构故事中,妻子是个强势人物。只见妻子这样奚落丈夫:全世界你都监控得了,怎么自己这点破事都被别人搞了去,你怎么当的中情局局长?撤了活该!

反观我自己写的,也体现了我的内心逻辑。开头一阵渲染沉默中的尴尬,然后妻子幽幽地叹道:她(情人)那么年轻,那么漂亮。我记得当我念到这句的时候,房间里一阵“哦”,好像大家很惊讶于这样的逻辑。

03

日常生活也可以是好故事

Anne每次都留课后作文,字数一次比一次多。

第一次的作业很特别,我以前没这么玩过。要求写10句话,第一句,10个字,第二句,9个字,最后一句一个字。主题不限。

记得那时正是新英格兰最美的秋天。我坐在阳台门的门槛上,背对着太阳,琢磨了整整一个下午。我试图把一个民国大家闺秀——我姨妈——坎坷一生的故事浓缩在这短短60个英文字里。这几乎不可能。最后我选择了她临终前的一幕。

She feels the soul is breaking out of her body (10).

So eager and happy that she feels very sorry ( 9 ).

“If you die, die quickly.” her daughter cries ( 8 ).

“you’ve never loved any of your children.” ( 7 )

The mother is unable to speak. ( 6 )

“I hate your father, always. ”( 5 )

She says to herself. ( 4 )

“It’s my fate.( 3 )

It’s history.( 2 )

Honey.” ( 1 )

(她觉得灵魂正在出窍/这么兴冲冲,以至于她都觉得对不起它/“要死,就快点死。”女儿喊道/“你从未爱过你的任何一个孩子。”/妈妈已经说不了话/“我恨你们的父亲,从一开始就恨。”/她默默地对自己说/“这是我的命/这是历史/我的小乖乖”)

我觉得这篇习作挺失败的,因为野心太大,空间又太小,所以最后弄了个四不像。

刚开始上这门课的时候,就如同这个作业,我很贪婪,很有野心,总是试图把中国波澜壮阔的大历史中的人物命运写进作业里,总觉得这才是好故事、好小说的元素。

但渐渐地,我听到了其他一种写法,这种写法尤以我在美联社工作的同学为甚。

她年龄和我相仿,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她的写作总是在描写生活中的一个场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日常场景,与历史无关,与drama(戏剧性情节)无关,但充满了细节和意识的流动。

比如,有一次她写她在洗碗,从头到尾都是在洗碗,边洗边慢慢涌起对丈夫的抱怨,到最后这种抱怨都浓得差不多想要离婚了。然后突然听到丈夫钥匙开门的声音,在那一刹那,她突然又感到一阵欣喜和解脱,对丈夫的埋怨瞬间无影无踪。

还有一次她写小时候的一个场景。患有哮喘病的她那天很不舒服,在楼上等着父母来安慰她抱抱她。可是妈妈一直在楼下忙上忙下,一会儿电话,一会儿要照顾爸爸和哥哥。后来她爸爸上楼来,穿着高档西服,马上要上班去。结果她一阵反胃,把脏物吐在了爸爸的衬衫上。爸爸暴跳如雷。那时,左盼右盼等不来的妈妈终于上楼,来照顾她,并表示爱她。

这些都是日常生活的小小片段,但通篇充满了无数的细节。比如第二个故事中那个生病的小女孩,我们通过她的感官,感觉到了身体的难受,风的恹恹,妈妈在楼下忙碌的声音,接电话的声音,爸爸的脚步声,爸爸的咆哮,以及这个生病小姑娘那颗备受冷落和忽视、渴望父母关爱的受伤的心灵。

她的写作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如果抛掉中国复杂历史的厚重和离奇的大背景之后,我还能写出好故事来吗?换言之,除了好故事本身的戏剧性情节之外,我能否在日常的生活片段写出好小说的味道来呢?

想象作文训练课课堂实录(哈佛的虚构写作课)(8)

哈佛图书馆

班上不止我一个有历史偏好。智利的同学小时候经历过皮诺切特时代,经历过内战。在一篇习作中她写到小时候,有一次她正在和妹妹一起看美国动画片,突然听到一声闷响。她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呢,妈妈就把她们抱起,躲了起来。妈妈脸色苍白,严肃得要命。小姑娘们则完全不知道外面已经在发生枪战了。

越南的同学有一次讲到一个故事。小时候北越很穷,他住的村子里,男人都去打仗了。村子里有一个新媳妇,是个远近出了名的美人,也是这个半大不小的男孩心目中的女神。女人的男人打仗老不回家,终于有一天,村里人发现女人家里多了个不是她男人的男人。于是村里人点火要烧了这屋子和里面的人。女人在浓烟中逃了出来,从此,再也没有回来。

德国的同学也会用到大历史做背景。有一次她写到柏林墙倒塌的那天,正处在青春期的她在熄灯之后从柏林家中的地下室偷偷地溜出来,和朋友们在外面聚会,直到天明才悄悄回去。这是她人生第一次背着父母彻夜未归。那夜,她并不知道历史正在距她不远处的地方轰隆上演。

想象作文训练课课堂实录(哈佛的虚构写作课)(9)

柏林墙倒塌

还有一次她以孩子的视角写到,有一天下雨了,她和其他的孩子一样,在雨中嬉戏,还伸出舌头去接雨。但她妈妈却大喊大叫,慌慌张张地冲过来,让孩子们别吃雨,赶紧回家。因为那时(1986年)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刚爆炸,整个德国陷入恐慌,他们觉得那些放射性尘埃会随着风和云飘到德国上空,又会随着雨降落下来。所以雨里面就有核辐射物质,千万不能碰。

后来我慢慢感觉到,这个虚构写作班上的几个美国同学(全都是70后)几乎不写历史。美国60年代反战和民权运动如火如荼的时候,他们还没出生。闲聊中,我发现这些人共同的历史记忆是冷战,但在写作作业中,没有一个人以冷战为背景写过什么东西。他们的作品几乎全部是写个人生活。

哈佛的老师大都经历过60年代,所以他们会提起当年上街的事。有一位来自达拉斯的教授曾说起肯尼迪遇刺那天当地人的生活及混乱场景,听得我都掉了泪。但不知为什么,我的那些70后的美国同学在虚构写作中几乎不碰历史。

因为样本太小,所以在这个写作班呈现的某些特点并不能推而广之。不过我想,可能是因为70后这代美国人总体而言是在国泰民安、机会相对均等的环境下长大,所以他们对体制的抱怨不那么大,对历史的感觉没那么深,相反,更多的是关注个人和身边的生活。

比如在《波士顿环球报》的男同学写过很多波士顿街头乞丐的故事,写他们的乞丐生活,写他们怎么沦落街头的,全是个人故事。让我惊讶的是,他几乎丝毫没有触及我们中国记者惯常的体制敲打。

另一位《芝加哥论坛报》的记者,她曾写过芝加哥林肯广场上的一位“鸽子人”。一位73岁的老人,每天都坐在广场上的一个红色消防栓上,一动不动坐一天,不仔细看,你以为这就是一个雕像。每天,几十只鸽子就栖息在他的头上、肩上、胳膊上、大腿上、脚上,咕咕叫、拍翅膀,甚至在胸前筑巢。同样,整篇都很纯粹,就写老人与鸽子。

想象作文训练课课堂实录(哈佛的虚构写作课)(10)

04

写自己的故事,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

后来的写作课,我慢慢放松下来,放弃了波澜壮阔的人物,也写起了小人物——其实,基本就是写自己

我说过,我缺乏想象力,不能以第一人称写没有在自己身上发生过的故事。所以,要写好,只能写自己。好玩的是,不只我这样,班上其他同学几乎都是这样。除了课堂上的即兴写作外,课后的作业印象中大家全写的是自己的故事。

就这样,每个人的隐私都公开了。有人写自己被收养,有人写自己的哑巴父亲,有人写父母不和,有人写夫妻矛盾,有人写童年伤痕,有人写婚外恋情,甚至有人写夫妻性爱。当一位女同学当场朗读完自己写的和丈夫性爱的一篇习作后,有男同学意有所指地长哦了一声,这位女同学马上反驳:“这是虚构写作课,虚构!”然后大家会心一笑。

当大家的友谊渐深,不惮以自己的隐私为题和大家分享并讨论时,常常会以“这可是虚构的哦”为挡箭牌,虚晃一招,但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这是真的。

想象作文训练课课堂实录(哈佛的虚构写作课)(11)

哈佛草地上的自由时光

05

难忘的结课典礼

学年结束的时候,尼曼的虚构和叙述写作课以朗读会结束,朗读这一年你在尼曼写作课写过的一篇东西。

朗读会在尼曼是个很隆重、很有仪式感的活动。尽管已是5月,但,壁炉的火还是要点燃。大家都盛装参加。尼曼总监Ann Mary,两门写作课的老师都到场。

朗读会前几日碰到好久不见的Anne,她问我参不参加朗读会。还没等我回答,路透社的帅哥同学就抢先回答说,参加!不仅参加,而且是压轴!

Anne赶紧问我读哪篇,我说是Sunday, 白头发的她居然高兴地跳起来,是真跳起来,“太好了,太好了!”

当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师在听说我要参加朗读会读自己写的诗后,居然高兴成这样,我很难不感动。

朗读会那天,就是欣赏和享受,特别是那些没有分在一个写作班的同学,他们的作品很多我是第一次听到。

作品的内容五花八门,有写间谍案的,写在墨西哥被绑架的,写婴儿不幸夭折的,写阿拉伯女人的放荡的,写鞋匠的,写波士顿爆炸案的。

最后一个是我,我读了我在虚构写作课上写的一首小诗。当时Anne以Sunday 为题留家庭作业,不限题材。我写了一首短诗,从一朵只有7天寿命并且马上就要死去的花的视角,看人的生死,看生命的轮回。记得当时在课堂上,Anne说,这诗可以直接拿去出版了。后来她还真的张罗着想帮我把这诗发表。

Sunday

I have 7 days to see the world

And today is the last day

When the sun sets,

I will farewell to all my fellow flowers still on the branches

And return to the soil

Where I came from

I’ve seen the world

I see a wrinkled man sitting on the porch

His long shadow turns shorter and shorter, and then longer and longer

Day after day

He sometimes looks at me

And I always look at him

I see a black-haired little girl playing piano in the room

She giggles, cries, reads and dances

One day she looked at me

And took a picture

And I know I could watch her grow even when I’m gone

I see a blue-eyed woman walking by everyday

Her belly is high and her smile is deep

She stops every time she passes

She looks up at me,

And I look down at her

I’ve seen the world

In 7 days

Sunday is my last day

When the sun sets,

I will farewell to all the lives

And return to the soil

Where I came from

(星期天

我有7天看世界/今天是最后一天

当太阳下山时/我将和枝头上的花儿姐妹们告别/回到我来时的土地

我看过这世界了

我看见一个满脸皱纹的老人坐在门廊上/他长长的影子越来越短,然后又越来越长/日复一日/有时他看我一眼/但,我一直都在看他

我看见一个黑头发的小姑娘在屋内弹琴/她笑,她哭,她看书,她跳舞/有一天,她看见了我/拍了一张照/于是我知道,即使我不在,也仍然能看着她长大

我看见一个蓝眼睛的女人每天从树下经过/她的肚子很高,笑容很深/每次经过,她都会停下/抬头看看我/而我则低头看着她

我看过这世界了/在过去的7天里/星期天是我的最后一天/当太阳下山时/我将和所有的生命告别/回到我来时的土地。)

想象作文训练课课堂实录(哈佛的虚构写作课)(12)

那天朗读会的作品后来我们自己集结出了书,留作纪念

当我念完的时候,Ann Mary和叙事写作课的老师Paige都走过来,使劲地表扬了下。Anne更是。《纽约时报书评周刊》的同学甚至还当场落了泪。

说实话,因为不是用母语写作,到底还是隔着一层。比如这首诗,以一篇家庭作业的质量要求来看,我觉得还行,但总觉得也没理由就好得让人惊叹、落泪,哪至于。

为此我琢磨了很久。

后来,路透社的同学对我说,那是因为“It’s different.”我恍然大悟,原来,是因为我的东方视角和东方表达让大家觉得很特别。

在哈佛一年,回想起我赢得同仁们尊重的地方,几乎全都源自中国元素,打乒乓球,唱齐豫的歌,讲中国故事,用东方思维写作等。

就是因为差异性。在一个多元的环境里,差异就能带来碰撞,带来灵感;而在一个像美国这样种族多元化的世界里,你的中国人身份,你的华人身份,将是你和其他种族人最大的差异,也是最有可能为你赢得欣赏的地方。

所以,作为一个曾经的记者,我坚信要写好的中国故事,特别是我们正处在这样一个历史关键期;作为一个现在在中国推广博雅教育的人,我坚信要让孩子深深扎根自己的文化,同时放眼世界。根越壮,视野越开阔,孩子就走得越稳、越远。

博雅教育的核心是阅读,写作和思辨,而这些又恰好是中国公立教育的软肋。为此,我设计了博雅阅读和写作系列课。第一期的书单是绘本大师李欧·李奥尼的4本经典英文绘本,引导孩子从创作者角度深度阅读图和文,并向大师学习创意写作。

更多详情,点击链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