卤猪头肉用淡香型卤水(鹵鹵077)

財鹵(财卤),◆擄掠的財物鹵,通“擄”○《漢書‧晁錯傳》:“故戰勝守固則有拜爵之賞,攻城屠邑則得其財鹵以富家室”,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卤猪头肉用淡香型卤水?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卤猪头肉用淡香型卤水(鹵鹵077)

卤猪头肉用淡香型卤水

財鹵(财卤),◆擄掠的財物。鹵,通“擄”。○《漢書‧晁錯傳》:“故戰勝守固則有拜爵之賞,攻城屠邑則得其財鹵以富家室。”

斥鹵(斥卤),◆1.鹽鹼地。○《呂氏春秋‧樂成》:“[鄴]有聖令,時為[史公],決[漳水],灌[鄴]旁,終古斥鹵,生之稻粱。”○[晉][葛洪]《抱樸子‧嘉遁》:“讓膏壤於陸海,爰躬耕乎斥鹵。”○[宋][吳曾]《能改齋漫錄‧辨誤三》:“鹹薄之地,名為斥鹵。”○[清][魏源]《籌河篇中》:“凡[沙河]所經……皆歷年[河]決正溜所衝之地,非沙壓,即斥鹵。”◆2.指鹽。○[明][宋應星]《天工開物‧作咸》:“四海之中,五服而外,為蔬為穀,皆有寂滅之鄉,而斥鹵則巧生以待。”

淳鹵(淳卤),◆瘠薄的鹽鹼地。○《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辨京陵,表淳鹵。”○[杜預]注:“淳鹵,埆薄之地。”○《漢書‧食貨志上》:“若山林藪澤原陵淳鹵之地,各以肥磽多少為差。”○[顏師古]注引[晉灼]曰:“淳,盡也,舄鹵之田不生五穀也。”

粗鹵(粗卤),◆見“粗魯”。

麤鹵(麤卤),◆1.粗心大意。○《朱子語類》卷十:“若用工麤鹵,不務精思,只道無可疑處。”◆2.粗暴魯莽。○《水滸傳》第三八回:“[戴宗]對[宋江]笑道:‘押司,你看這廝恁麼粗鹵,全不識些體面。’”○《文明小史》第五七回:“再說[沖天砲]這人,極其麤鹵,外面的利害,一些兒不懂。”

村鹵(村卤),◆粗魯。○《西游記》第九四回:“[八戒][沙僧]亦俱近前。長老恐他村鹵驚駕,便起身叫道:‘徒弟啊,陛下問你來因,你即奏上。’”

大鹵(大卤),◆1.古地名。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約二十五里。○《春秋‧昭公元年》:“[晉][荀吳]帥師敗[狄]於[大鹵]。”○[杜預]注:“[大鹵],[太原][晉陽縣]。”◆2.借指[并州]。○[唐][劉禹錫]《唐故相國贈司空令狐公集紀》:“始公參[大鹵]記室,以文雄於邊。”◆3.廣大的荒漠地區。○《舊唐書‧張仲武傳》:“[雁門]之北,羌戎雜處,濈濈群羊,茫茫大鹵。”

敵鹵(敌卤),◆見“敵虜”。

盾鹵(盾卤),◆見“盾櫓”。

俘鹵(俘卤),◆見“俘虜”。

甘鹵(甘卤),◆鹽水。○[唐][柳宗元]《晉問》:“神液陰漉,甘鹵密起。”○[童宗說]注:“鹵,鹹水。”

干鹵(干卤),◆1.干櫓,盾牌。○《文選‧左思<吳都賦>》:“干鹵殳鋋,暘夷勃盧之旅。”○[劉逵]注:“干、鹵,皆楯也。”◆2.喻護身的東西。○《北史‧王慧龍傳》:“死生有命,彼亦安能害我?且吾方以仁義為干鹵,又何憂乎刺客?”

剛鹵(剛鹵),◆亦作“剛滷”。◆謂土地堅硬而含鹽滷。○《易‧說卦》:“其於地也,為剛鹵。”○[陸德明]釋文:“鹵,鹹土也。”○[孔穎達]疏:“取水澤所停則鹹鹵也。”○《後漢書‧西南夷傳‧冉駹》:“又土地剛鹵,不生穀粟麻菽。”○[明][張居正]《葬地論》:“或曰:膏沃之壤,華實必茂;剛滷之區,根荄靡託。物理如此,何得言無地脈乎?”

行鹵(行卤),◆拒敵的大盾。天子出行時的一種儀仗。○[元][劉壎]《隱居通議‧鹵簿字義》:“[後漢][胡廣]作天子行鹵。大楯也,所以扞敵。”

獲鹵(获卤),◆指獵獲之物。鹵,通“擄”,俘獲。○[漢][張衡]《西京賦》:“置互擺牲,頒賜獲鹵。”○[薛綜]注:“頒,謂以所鹵獲之禽獸賜士眾也。”

瘠鹵(瘠卤),◆1.瘠薄的鹽鹼地。○《舊唐書‧李承傳》:“尋為[淮南西道]黜陟使,奏於[楚州]置[常豐堰]以禦海潮,屯田瘠鹵,歲收十倍,至今受其利。”○[宋][陸游]《甲申雨》詩:“[山陰]泆湖二百歲,坐使膏腴成瘠鹵。”○《明史‧解縉傳》:“土田之高下不均,起科之輕重無別,膏腴而稅反輕,瘠鹵而稅反重。”◆2.指土地貧瘠磽薄。○[清][陳確]《地脈論》:“地之氣,本於天而演於水者也……大抵疏達者肥美,壅滯者瘠鹵。”○[清][曹寅]《東皋草堂記》:“其土瘠鹵,積糞不能腴。”

驕鹵(骄卤),◆見“驕虜”。

曠鹵(旷卤),◆空曠荒涼。○[明][沈德符]《野獲編‧鬼怪‧小棺》:“有言西北[甘]、[涼]、[銀]、[夏]之境,榛莽曠鹵,妖狐窟宅其中,故屢有此異。”

流血漂鹵,◆血流极多,把盾牌都漂起来。形容杀人很多。○《战国策·中山策》:“大破二國之軍,流血漂鹵,斬首二十四萬。”○汉贾谊《过秦论》:“伏尸百萬,流血漂鹵。”

鹵部(卤部),◆即鹵簿。○[宋][梅堯臣]《贈太子太傅王尚書輓詞》之一:“[周]原開隴隧,鹵部葬名臣。”○[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續錄四》:“且大駕鹵部中,象背寶瓶,亦貯五穀。”參見“鹵簿”。

鹵簿(卤簿),◆古代帝王駕出時扈從的儀仗隊。出行之目的不同,儀式亦各別。自[漢]以後亦用於后妃、太子、王公大臣。○[唐]制四品以上皆給鹵簿。○[漢][蔡邕]《獨斷》卷下:“天子出,車駕次第謂之鹵簿。”○《晉書‧趙王倫傳》:“[惠帝]乘雲母車,鹵簿數百人。”○[宋][葉夢得]《石林燕語》卷四:“[唐]人謂鹵,櫓也,甲楯之別名。凡兵衛以甲楯居外為前導,捍蔽其先後,皆著之簿籍,故曰‘鹵簿’。因舉[南朝]御史中丞、[建康]令皆有‘鹵簿’,為君臣通稱,二字別無義,此說為差近。”○[魯迅]《漢文學史綱要》第八篇:“[梁孝王]名[武],[文帝][竇皇后]少子也。七國之叛,[梁]距[吳][楚]最有功,又最為大國,鹵簿擬天子。”參閱《通典‧禮六七》、[唐][封演]《封氏聞見記‧鹵簿》。

鹵簿使(卤簿使),◆掌管鹵簿的官。○《新五代史‧唐愍帝紀》:“兵部尚書[李鏻]為鹵簿使。”○《文獻通考‧王禮十二》:“[宋太祖]皇帝[建隆]四年,將郊祀,大禮使[范質]與鹵簿使[張昭]、儀仗使[劉溫叟],同詳定大駕鹵簿之制。”

鹵池(卤池),◆即鹹水湖。○《新唐書‧食貨志四》:“是時[奉天]鹵池生水柏,以灰一斛得鹽十二斤,利倍鹼鹵。”參見“鹹水湖”。

鹵斥(卤斥),◆鹽鹼。○《魏書‧崔浩傳》:“又其地鹵斥,略無水草。”

鹵地(卤地),◆鹽鹼地。○《史記‧河渠書》:“[臨晉]民願穿[洛]以溉[重泉]以東萬餘頃故鹵地。誠得水,可令畝十石。”○《新唐書‧高霞寓傳》:“浚[金河],溉鹵地數千頃。”

鹵鈍(卤钝),◆遲鈍;愚笨。鹵,通“魯”。○[漢][應劭]《風俗通‧過譽‧南陽五世公》:“[遼叔]太子名[舊],才操鹵鈍。”○[晉][葛洪]《抱樸子‧勖學》:“經術深,則高才者洞達,鹵鈍者醒悟。”○《水滸傳》第一一九回:“以臣鹵鈍薄才,肝腦塗地,亦不能報國家大恩。”

鹵奪(卤夺),◆掠奪。鹵,通“虜”。○《南齊書‧柳世隆傳》:“專恣鹵奪,罔顧國典。”

鹵缸(卤缸),◆盛放鹵水的缸。○[阿英]《鹽鄉雜信》六:“在灶後有大的鹵缸以及盛海水的缸。”

鹵獲(卤获),◆擄掠。鹵,通“虜”。○《漢書‧匈奴傳上》:“斬首捕虜七百餘級,鹵獲馬牛羊萬餘。”亦指擄掠所得的財物。○《史記‧樂毅列傳》:“於是[燕昭王]收[齊]鹵獲以歸,而使[樂毅]復以兵平[齊]城之不下者。”○《漢書‧匈奴傳上》:“上以虎牙將軍不至期,詐增鹵獲,而祁連知虜在前,逗遛不進,皆下吏自殺。”○《續資治通鑒‧宋徽宗宣和三年》:“[江]徑趨海濱,劫鉅舟十餘,載鹵獲。”

鹵瘠(卤瘠),◆指地含鹽鹼而瘠薄。○《資治通鑒‧宋文帝元嘉十六年》:“且聞其土地鹵瘠,難得水草,大軍既至,彼必嬰城固守。”○[胡三省]注:“鹹地曰鹵,墝地曰瘠。”○[宋][陳亮]《孫天誠墓志銘》:“蓋余居之南十四五里,地雖鹵瘠,而非人之所必爭,[孫君]乃自邑而徙居焉。”

鹵鹼(卤碱),◆石鹼。○[明][李時珍]《本草綱目‧金石五‧滷鹹》:“凡鹽未經滴去苦水,則不堪食,苦水即鹵水也。鹵水之下,澄鹽凝結如石者,即鹵鹼也。○[丹溪]所謂石鹼者,乃灰鹼也,見土類。○[吳普]《本草》謂鹵鹼一名鹵鹽者,指鹵水之鹽,非鹵地之鹽也,不妨同名。”○[明][李時珍]《本草綱目‧金石五‧滷鹹》引《名醫別錄》:“鹵鹼生[河]東地澤。”

鹵掠(卤掠),◆擄掠。鹵,通“虜”。○《漢書‧高帝紀上》:“所過毋得鹵掠,[秦]民喜。”○[顏師古]注引[應劭]曰:“鹵與虜同。”○《宋史‧岳飛傳》:“軍號‘凍死不拆屋,餓死不鹵掠’。”○[清][吳偉業]《哭志衍》詩:“諸將擁重兵,養寇飽鹵掠。”

鹵脈(卤脉),◆地下鹵水的脈系。○[宋][沈括]《夢溪筆談‧辯證一》:“原其理,蓋[巫咸]乃濁水,入滷中,則淤澱鹵脈,鹽遂不成,非有他異也。”

鹵莽(卤莽),◆1.荒地上的野草。○《文選‧揚雄<長楊賦>》:“夷阬谷,拔鹵莽。”○[李善]注:“鹵莽,鹵中生草莽也。”引申為荒廢。○[宋][司馬光]《涑水記聞》卷九:“厭倦煩劇,府事多鹵莽不治。”○[宋][沈括]《潤州金山二使君祠堂記》:“予猶記其室廬,略皆鹵莽,非若今之嚴煥也。”◆2.粗疏;魯莽。鹵,通“魯”。○[唐][杜甫]《空囊》詩:“世人共鹵莽,吾道屬艱難。”○[宋][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重念蒙[君實]視遇厚,于反覆不宜鹵莽。”○[清][黃遵憲]《馮將軍歌》:“將軍鹵莽不好謀,小敵雖勇大敵怯。”◆3.苟且;馬虎。○[唐][皇甫湜]《制策一道》:“怙眾以固權位,行賄以結恩澤,因循鹵莽,保持富貴而已。”○[宋][蘇軾]《應制舉上兩制書》:“至于百工小民之事,皆有可觀,不若今世之因循鹵莽。”○[鄭觀應]《盛世危言‧海防下》:“不然,始失於因循,終失於鹵莽。”◆4.大略;隱約。○[唐][陸羽]《茶經‧造》:“茶有千萬狀,鹵莽而言,如胡人靴者蹙縮然,犎牛臆者廉襜然。”○[唐][白居易]《潯陽秋懷贈許明府》詩:“鹵莽還鄉夢,依稀望闕歌。”○[唐][韓偓]《效崔國輔體》詩之三:“酒力滋睡眸,鹵莽聞街鼓。”

鹵莽滅裂(卤莽灭裂),◆《莊子‧則陽》:“君為政焉勿鹵莽,治民焉勿滅裂。昔予為禾,耕而鹵莽之,則其實亦鹵莽而報予;蕓而滅裂之,其實亦滅裂而報予。”○[陸德明]釋文:“[郭]云:‘鹵莽滅裂,輕脫末略,不盡其分也。’[司馬]云:‘鹵莽,猶麤粗也,謂淺耕稀種也;滅裂,斷其草也。’”後多用以形容做事草率粗疏。○[宋][司馬光]《后妃封贈札子》:“以此尤宜分別名器,使之著明,以防後世之有僭差,不可鹵莽滅裂,苟然而已也。”○[明][王廷相]《策問》:“[陸]之學,其弊也鹵莽滅裂,而不能盡致知之功。”○[清][俞樾]《古書疑義舉例‧因誤衍而誤倒例》:“校古書者鹵莽滅裂,有遇衍字不加刪削,而以意移易使成文理者。”◆补证条目■○《庄子·则阳》:“君爲政焉勿鹵莽,治民焉勿滅裂。昔予爲禾,耕而鹵莽之,則其實亦鹵莽而報予;芸而滅裂之,其實亦滅裂而報予。”■陆德明释文:“郭云:‘鹵莽滅裂,輕脱末略,不盡其分也。’司馬云:‘鹵莽,猶麤粗也,謂淺耕稀種也;滅裂,斷其草也。’”后多用以形容做事草率粗疏。○苏雪林《储辉女士的画》:“盖文人派者为偏于写意之故,所作之画,对于基本的笔法完全不讲,非卤莽灭裂,则剑拔弩张,其犷野霸悍之气,狂怪粗豪之态,简直令人不可向迩。”

鹵剽(卤剽),◆猶掠奪。鹵,通“虜”。○《新唐書‧南蠻傳中‧南詔下》:“蠻本無謀,不能乘機會鼓行亟驅,但蚍結蠅營,忸鹵剽小利,處處留屯。”○[明][王世貞]《左逸》:“﹝[晉]﹞鹵剽我人民,瀦夷我城隍。”

鹵氣(卤气),◆指海水蒸發後產生的不助燃氣體。○[明][宋應星]《天工開物‧海水鹽》:“一法逼海潮深地,先掘深坑,橫架竹木,上鋪席葦,又鋪沙於席葦之上。候潮滅頂衝過,鹵氣由沙滲下坑中,撤去沙、葦,以燈燭之,鹵氣衝燈即滅,取鹵水煎煉。”

鹵器(卤器),◆擄掠來的寶器。鹵,通“虜”。○《史記‧田敬仲完世家》:“[淖齒]遂殺[湣王]而與[燕]共分[齊]之侵地鹵器。”○[張守節]正義:“鹵掠[齊]寶器也。”

鹵人(卤人),◆魯莽的人。鹵,通“魯”。○《紅樓夢》第八一回:“[探春]道:‘再沒見像你這樣鹵人!’”

鹵水(卤水),◆1.含鹽量大的海水。○[明][宋應星]《天工開物‧海水鹽》:“一法逼海潮深地,先掘深坑……候潮滅頂衝過,鹵氣由沙滲下坑中,撤去沙、葦,以燈燭之,鹵氣衝燈即滅,取鹵水煎煉。”◆2.製鹽瀝下的苦水。○[明][李時珍]《本草綱目‧金石五‧滷鹹》:“凡鹽未經滴去苦水,則不堪食,苦水即鹵水也。”

鹵素(卤素),◆氟、氯、溴、碘、At五種元素的化學性質很相似,組成一族叫做鹵素。能直接和金屬化合成鹽類,是最強的氧化劑之一,也是重要的化學原料,可以用來製藥物、染料、塑料、合成橡膠等。也叫鹵或鹵族。

鹵田(卤田),◆鹽鹼地。○[漢][蔡邕]《京兆樊惠渠頌》:“昔日鹵田,化為甘壤。”○《晉書‧楊方傳》:“如[方]者乃荒萊之特苗,鹵田之善秀。”○《資治通鑒‧後周世宗顯德五年》:“[唐]主使[陳覺]白帝,以[江]南無鹵田,願得[海陵]監南屬以贍軍。”○[胡三省]注:“鹵田,今謂之鹼地。”

鹵桶(卤桶),◆鹽場盛鹵水的木桶。○[阿英]《鹽鄉雜信》七:“在灶區內,遍地都是鹵桶,路旁邊有的是,路中間也有的是。你走的是路,路下面就是鹵桶。”

鹵味(卤味),◆1.鹵水之味。○《書‧洪範》“潤下作鹹”[唐][孔穎達]疏:“水性本甘,久浸其地,變而為鹵,鹵味乃鹹。”◆2.用滷法製成的冷菜。

鹵蝦(卤虾),◆食品名。把蝦磨成糊狀,加鹽製成。亦指用鹵汁煮製的蝦。

鹵蝦油(卤虾油),◆鹵蝦的清汁。

鹵鹹(卤咸),◆即鹵鹽。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金石母‧鹵鹹》。參見“鹵鹽”。

鹵瀉(卤泻),◆指含鹽鹼的土壤。○[明][李東陽]《深澤縣重建廟學記》:“[成化]己亥[梁侯驥]來知縣事,顧其地勢鹵瀉,歎曰:‘茲不再徙,卒無以崇祀興教,實惟我責。’”

鹵煙(卤烟),◆熬煮鹵水冒出的煙。○[明][何景明]《送楊驛丞》詩:“鹵煙出市井,潮影動樓臺。”

鹵鹽(卤盐),◆用鹹土熬製而成的鹽。○[明][李時珍]《本草綱目‧金石五‧滷鹹》:“[山西]諸州平野,及[太谷]、[榆次]高亢處,秋間皆生鹵,望之如水,近之如積雪。土人刮而熬之為鹽,微有蒼黃色者,即鹵鹽也。”

鹵灶(卤灶),◆熬製鹽的灶具。○[清][葉申靄]《題海州陳參戎治鹽梟投械歸農圖》詩:“不耕而穫利萬計,鹺船鹵灶爭遮要。”

鹵質(卤质),◆土壤中所含的鹼質。

鹵拙(卤拙),◆粗笨,不精巧。鹵,通“魯”。○[宋][沈括]《夢溪筆談‧器用》:“世多謂前古民醇,工作率多鹵拙,是大不然。”

鹵族(卤族),◆即鹵素。參見“鹵素”。

鹵汁(鹵汁),◆1.鹽汁。○[阿英]《鹽鄉雜信》六:“但手續,仍舊不這樣就夠,再下一步,就是要測這鹵汁的厚薄濃淡,看看它的質量。”◆2.煮滷菜的汁水。如:鹵汁豆腐乾就是泡在鹵汁中煮成的。

鹵子(鹵子),◆食物湯羹、澆頭等。○[王安友]《協作》:“麵條早就扞好,鹵子也已經炒得,不到十二點,婆媳倆中午飯就准備好了。”

掠鹵(掠卤),◆亦作“掠擄”。亦作“掠虜”。◆擄掠;搶劫。○《史記‧高祖本紀》:“又與[秦]軍戰於[藍田]南,益張疑兵旗幟,諸所過毋得掠鹵。”○《漢書‧酷吏傳‧咸宣》:“小群以百數,掠鹵鄉里者不可稱數。”○[宋][蘇轍]《西戎論》:“中國堅坐而相守,不出十年,彼外無所掠虜,將不忍而熱中,將反而求以相詬,以為起兵之名。”○[明][歸有光]《送恤刑會審獄囚文冊揭帖》:“大抵此縣湖山阻深,掠鹵之習,浸以成俗。”○[清][倦圃野老]《庚癸紀略》:“十六日,[蘇城]附近鄉村,賊放火掠擄。”

莽鹵(莽卤),◆1.粗疏;馬虎。○[唐][寒山]《詩》之一六一:“男兒大丈夫,作事莫莽鹵。”○[宋][王禹偁]《觀鄰家園中種黍示嘉祐》詩:“播種甚莽鹵,苗稼安能起。”○[宋][葉適]《太府少卿福建運判直寶謨閣李公墓志銘》:“上玩下怠,施置莽鹵,恐禍不可測。”◆2.模糊不明。○[宋][葉適]《寄題鍾秀才詠歸堂》:“課兒讀《易》夜參五,香燼銷沉燈莽鹵。”◆补义条目■容易;轻易。○《敦煌变文集·父母恩重经讲经文》:“迴乾就濕是尋常,乳哺三年非莽鹵。”

梅鹵(梅卤),◆梅子與鹽。均調味品。○[宋][梅堯臣]《籬上牽牛花》詩:“采之亦何早,日出顏色休,持置梅鹵間,染薑奉盤羞。”

剽鹵(剽卤),◆猶擄掠。鹵,通“虜”。○《新唐書‧曲環傳》:“二州比為寇衝,民苦剽鹵,客他縣。”

漂鹵(漂卤),◆見“漂櫓”。

沙鹵(沙鹵),◆亦作“沙滷”。◆指含沙多和鹼性重的土質。○《漢書‧匈奴傳下》:“胡地沙鹵,多乏水草,以往事揆之,軍出未滿百日,牛必物故且盡。”○《元史‧河渠志二》:“自[孟津]以東,土性疏薄,兼帶沙滷。”○[清][王鳴盛]《蛾術編‧說地‧九河》:“踰[漳]而南,[清][滄]二州之間有古河,隄岸數重,地皆沮洳、沙鹵,疑[太史河]。”

守財鹵(守财卤),◆見“守財虜”。

疏鹵(疏卤),◆1.粗疏輕率。○[宋][葉適]《紹興府新置二莊記》:“[越]為郊畿而民不勝困,卿相迭守而治反疏鹵。”○[元][劉壎]《隱居通議‧文章四》:“太史平生為文極詳謹,不應此獨疏鹵,得非傳寫者之訛邪?”[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三》:“[劉知幾]《史通》以為附贅懸疣,雷同一律,而大譏《隋史》之非。此疏鹵之譚,匪綜核之論。”◆2.樸實真率。○《楚辭‧九章》[宋][朱熹]題解:“今考其詞,大抵多直致無潤色,而《惜往日》、《悲回風》又其臨絕之音,以故顛倒重複,倔強疏鹵,尤憤懣而極悲哀,讀之使人太息流涕而不能已。”

頑鹵(顽卤),◆見“頑魯”。

舄鹵(舄鹵),◆含有鹽鹼的瘠土。○《漢書‧溝洫志》:“渠成而用溉注填閼之水,溉舄鹵之地四萬餘頃,收皆畝一鍾。”○[顏師古]注:“言引淤濁之水灌鹹鹵之田,更令肥美。”○[宋][王安石]《送宋中道通判洺州》詩:“余嘗憐[洺]民,舄鹵半不治。”○[李壁]注:“舄鹵,鹹地也。”○[章炳麟]《代議然否論》:“墮高堙卑,舄鹵化而膏澤。”

潟鹵(潟鹵),◆亦作“潟滷”。◆含有過多鹽鹼成分不適於耕種的土地。○《史記‧貨殖列傳》:“故[太公望]封於[營丘],地潟鹵。”○[裴駰]集解引[徐廣]曰:“潟鹵,鹹地也。”○[元][陳基]《如皋縣》詩:“潟滷盡桑麻,閭閻皆貨殖。”○[明][張煌言]《山頭重建海塘碑記》:“向之膏腴者,仍歸潟滷矣。”○《明史‧徐貞明傳》:“每當夏秋淫潦,膏腴變為潟鹵。”

鹹鹵(咸卤),◆1.鹽鹼。○《漢書‧溝洫志》“終古舄鹵兮生稻粱”[唐][顏師古]注:“舄即斥鹵也,謂鹹鹵之地也。”○[唐][玄奘]《大唐西域記‧跋祿羯呫婆國》:“土地鹹鹵,草木稀疏。”◆2.指含有鹽味。○《明史‧李文忠傳》:“還言[西安]城中水鹹鹵不可飲。”○[聞一多]《紅燭‧孤雁》:“他的鹹鹵的唾沫,不要漬濕了你的翅膀,黏滯了你的行程!”◆3.土地瘠薄。○《明史‧廣西土司傳三‧瓊州》:“其地彼高而我下,其土彼膏腴而我鹹鹵。”

瀉鹵(泻卤),◆冒鹽鹼,亦指鹽鹼地。○《史記‧貨殖列傳》:“[太公望]封於[營丘],地瀉鹵,人民寡。”○[裴駰]集解引[徐廣]曰:“瀉鹵,鹹地也。”○《續資治通鑒‧宋神宗熙寧五年》:“昨修[二股],費至少而公私田皆出,向之瀉鹵,俱為沃壤,庸非利乎!”[謝彬]《新疆游記‧塔城伊犁兩道屬》:“其山磝礐,沙磧三百餘里,自大小鹽池外,彌望皆瀉鹵,垠無人居。”

血流漂鹵(血流漂卤),◆猶言血流漂杵。鹵,大盾。○《後漢書‧郡國志一》“凡縣名先書者,郡所治也”[劉昭]注引[晉][皇甫謐]《帝王世紀》:“[長平]之戰,血流漂鹵。”

鹽鹵水(盐卤水),◆即鹵水。○[明][宋應星]《天工開物‧蠶浴》:“凡蠶用浴法,唯[嘉][湖]兩郡,[湖]多用天露,石灰;[嘉]多用鹽鹵水。”參見“鹵水”。

鹽鹵(鹽鹵),◆1.鹽的一種。亦泛指食鹽。○《史記‧貨殖列傳》:“[山]東食海鹽,[山]西食鹽鹵。”○[唐][元稹]《估客樂》詩:“小兒販鹽鹵,不入州縣征。”○[玄應]《一切經音義》卷九引《說文》:“天生曰鹵,人生曰鹽。”◆2.即鹽鹼。○《宋史‧食貨志下三》:“[河]朔土多鹽鹵,小民稅地,不生五穀,惟刮鹼煎鹽以納二稅。”◆3.漉清後用來燒鹽或曬鹽的滷水。○[阿英]《鹽鄉雜信》六:“把海水一擔擔的挑來,向池裏的泥土上澆,使這些水帶着泥土裏的鹽汁流到蘆柴下,再流入盛鹵的大木桶中,這就成了鹽鹵。”◆4.見“鹽滷”。

庸鹵(庸卤),◆1.平庸愚鈍。○《南齊書‧高逸傳贊》:“身才高妙,鬱滯而靡達;器思庸鹵,富厚以終生。”◆2.指平庸愚鈍之人。○[晉][葛洪]《抱樸子‧廣譬》:“若夫放高世之士於庸鹵之伍,捐經國之器於困滯之地,而談者不訟其屈,達者不拯其窮……斯之為病,由來久矣。”

愚鹵(愚卤),◆見“愚魯”。

澤鹵(泽卤),◆地低窪而多鹽鹼。○《史記‧河渠書》:“渠就,用注填閼之水,溉澤鹵之地四萬餘頃。”○《漢書‧主父偃傳》:“地固澤鹵,不生五穀。”○[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江水一》:“濱[江]澤鹵,泉流所溉,盡為沃野。”

走鹵(走鹵),◆亦作“走滷”。◆指鹽受潮消溶。○《元史‧食貨志五》:“各倉積鹽九十餘萬引,新舊相並,充溢廊屋,不能支發,走鹵消折,利害非輕。”

獷鹵(犷卤),◆粗野愚鈍。○[明][沈德符]《野獲編‧外國‧夷人市瓷器》:“館夫裝車,其高至三丈餘,皆[韃靼]、[女真]諸虜……此蓋出[朱勉]父子小慧,何獷鹵館夫亦暗合乃爾!”亦指粗野愚鈍之人。○[清][趙翼]《稚存約游黃山遲余不到》詩:“從戎曾到[日南]天,親領[羌][渾]狎獷鹵。”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