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字文里的吊民伐罪的故事(千字文第五讲:吊民伐罪)
吊民伐罪,周发殷汤。坐朝问道,垂拱平章。爱育黎首,臣伏戎羌。遐迩一体,率宾归王。鸣凤在竹,白驹食场。化被草木,赖及万方。
上一次,我们讲到,尧、舜、禹时代的禅让制实际上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后来一直有人想模仿,但看看历史上的“禅让”,有几次是真的?大多空有其名!不过是欺负孤儿寡母,硬从人家手上抢过来,就像老百姓有时候说的“吃相难看”。当然,有这块儿遮羞布的,也是少数。多数情况是什么样? 吊民伐罪!也就是今天要讲的内容。
“吊民”的“吊”,是吊慰、抚慰的意思。在农村老家,村里有人去世了,人们都去“吊孝”,也就是抚慰一下死者亲属。所以“吊民”也就是抚慰、安定老百姓。为什么要抚慰老百姓?因为在一个暴政统治下,老百姓是非常苦的,跟家里死了人差不多。为了拯救百姓于水火,就要有人起来推翻暴政,这也就是“吊民伐罪”。
“周发殷汤”的“周发”,就是周武王姬发;“殷汤”就是商汤,商朝开国的第一个皇帝。
这里讲“周发殷汤”,也是为了押韵才把“周发”放在“殷汤”前面。
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商又叫殷,或者叫殷商?因为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也就是安阳)以后,一直到纣王的时候商朝被灭,都城都在这里,所以人们经常说殷或者殷商。
这句话的意思是讲,汤伐桀、武王伐纣,也就是夏、商、周的朝代更替。中国历史上一治一乱的循环,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
“坐朝问道”,比较容易理解。我们看电视剧里皇帝上朝听政,都是皇帝坐在龙椅上,文武分列两班,皇帝说“有事早奏,无事退朝”,就是这么个意思。
下面是“垂拱平章”。这句话需要讲一讲,因为每个字都有每个字的意思。
先说“垂”。“垂”,就是“垂衣裳”,也就是《周易》里讲的“垂衣裳而天下治”。这其实还是讲黄帝、尧、舜、禹的时代,因为都是贤君明相,大家相互谦让,客客气气,很安逸地——“垂衣裳”——就把天下治理好了,不是“撸胳膊、挽袖子”动粗。实际上,还是对比“禅让”和“吊民伐罪”,君子动口不动手嘛!
“拱”,就是拱手。我们每次上课之前都要给先师孔子行礼,那个礼就叫拱手礼,中国古人见面最普遍的礼节。
“平章”,这两个字需要细讲一下。
我看过别人讲《千字文》,说“平”就是四平八稳,“章”就是明显、彰显的意思。实际上,这是字典里的解释。但是,这个词不能这样讲!
“平章”来自《尚书·尧典》,其中有一句话叫“平章百姓”。“百姓”不是我们现在讲“平民百姓”那个百姓。什么意思呢?上一次讲“龙师火帝、鸟官人皇”,曾经说到伏羲、黄帝、炎帝、共工、尧、舜、禹那个年代,那时候也是中国姓氏起源的年代。最早的姓其实是跟氏族连在一起的,一个氏族一个姓。大家看“姓”这个字,“女”字旁加一个“生”,这说明它跟“生”有关系,也就是有血缘关系的才是同姓。所以最早的“姓”代表了一个有血缘关系的部落、氏族。不同的氏族,在同一个部族联盟里,或者按后来的叫法,在同一个朝廷里,有不同的职位,这样“姓”也就代表了“官职”。“百姓”,也就是一百个部族,或者叫百官。《尚书》里讲“平章百姓”,这个“平”肯定就不是“四平八稳”的意思。什么意思呢?《尚书》的注疏讲得很复杂,我就不讲了,直接告诉大家结果,就是“辨别”的意思。这样,“平”和“章”其实意思相近,就是辨别和彰显,也就是分辨的意思。“平章百姓”,就是把百官或者一百个部落分辨得清清楚楚,治理得井井有条。我记得小时候听收音机里讲《岳飞传》,里面经常说北国番邦——“三川六国九沟一十八寨”,最后还有一句“都督平章”。那时候,知道“都督”是什么意思,但不知道什么叫“平章”。后来学国学,慢慢知道上面这种意思,才明白“平章”后来变成一种官名。我们看电视剧里演狄仁杰,历史上狄仁杰的正式官名是什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相当于宰相。北宋的时候还有这种官名,叫同平章事,也相当于宰相。所以“垂拱平章”在后代变成了办理朝政、治理国家的意思,跟政治挂上了勾。
下面是“爱育黎首”。“黎”这个字需要讲一下,就是黑的意思。“黎首”,才是讲真正的老百姓。为什么老百姓叫“黎首”?其实,夏天的时候,我们去农村,看看地里干活的老百姓什么模样,就知道了。整天在地里干活的人,跟整天在屋里上班的人不一样,我们都细皮嫩肉,种地的老百姓是另一种面孔,也就是“黎首”。秦朝的时候,对老百姓还有一种称呼,叫黔首。其实,“黔”也是黑,都是一个意思。“爱育黎首”,就是讲对老百姓要体贴、爱护。
再往下是“臣伏戎羌”。讲三皇五帝的时候,我们曾经说到四夷——南蛮、北狄、东夷、西羌,其中就有羌。戎和羌,有一定差别。一般来讲,戎主要是指西北一带的少数民族,羌跟后来的藏族有关系。上面这些少数民族,最早融入华夏的是东夷。到春秋时代,东夷——也就是太昊氏和少昊氏,已经和诸夏区别不大了。这样,最主要的威胁就是西北的戎羌了。如果戎羌也臣服了,那就是下面说的“遐迩一体”了。
“遐”是远的意思,“迩”是近的意思。“遐迩一体”,就是无论远近都成为一体——“率宾归王”。《诗经》里有两句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其实讲的就是这种意思。率,是全部的意思。宾,最早的意思是臣服的邦国来朝拜,称为“宾”,表示服从。这就是“率宾归王”。
再下面是“鸣凤在竹”。我们说,周兴嗣这个人确实有才华,对古籍烂熟于心,他编的《千字文》几乎每一句话都有出处。像“鸣凤在竹”,可能有两个出处:一个可能是《诗经》的“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岗”。“凤凰鸣矣”,也可以叫“鸣凤”。还有一个出处,就是在周兴嗣之前大概一两百年,有一个人叫张协,写过一篇赋,里面有“鸣凤在林”。这个可能更直接一些。
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讲鸣凤?或者说,为什么要讲凤凰?因为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凤凰是瑞鸟,跟龙、麒麟一样,是瑞兽、善兽,只有太平盛世才会出现,是吉祥的象征。
再往下看,“白驹食场”,这一句更有来历。《诗经》里有一首诗就叫“白驹”——“皎皎白驹,食我场苗。絷之维之,以永今朝。所谓伊人,于焉逍遥。”很明显,“白驹食场”就是从这首诗来的。
这首诗什么意思呢?白驹,就是白马。前两句的意思就是,白马在吃我的庄稼幼苗。白马为什么“食我场苗”?我们直接读这首诗的感觉跟古人的解释不太一样。我读完这首诗之后,感觉应该是讲留客——有客人到我这里来做客,马在园子里吃草。客人想走,我让人把马拴起来,不想让客人走,要他多呆几天,以“以永今朝”嘛,把欢乐再延长一些。“所谓伊人,于焉逍遥”,也是留客、多逍遥几天的意思。不过,古人解释说,这句话是讲贤人不受重用。也就是把白驹比做贤人,朝廷不重用,才导致他四处乱走,像没人管的马吃人家的禾苗,给人添乱。
在《千字文》里,这两句话明显是讲,凤凰在竹林鸣叫,白驹悠闲地吃草,各得其所,比喻贤人都得到重用,一番太平盛世的景象。
这种治理还“化被草木”,连草木都自上而下受到恩泽,更“赖及万方”。
“赖”,就是利——利益、造福。“万方”,不是一万个方向,“方”不当“方向”讲。在古代,特别是甲骨文里,经常有“某方”的说法,实际上是讲地域,指诸侯。“万方”,就是一万个诸侯。这当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赖及万方”,也就是造福所有诸侯、整个国家。这当中,无论人还是鸟兽,甚至草木,都井井有条。
实际上,今天讲的这一段表达的就是这样一个意思,体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三代——太平盛世就是这个“样子”。
今天就讲到这儿。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