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中文有多强(复旦中文学科百年)

9月26日,陈允吉、朱立元、陈尚君、陈思和、陈引驰这五位从1988年毕业至今的历任复旦中文系主任坐在一起,以“薪火传承”为题,共话中文学科的历史与发展。

与其说这是一场讲座,不如说这是一次温馨又活泼的“唠家常”、“抖八卦”。在场最德高望重的“老先生”陈允吉说起复旦中文系前辈的故事依然非常激动,而陈引驰回忆起陈允吉对自己的指点一度哽咽;朱立元说起当年自己是班长,陈尚君是学习委员,陈尚君则笑言自己考研究生也会心慌,选个副主任还落选了;陈思和说自己大二时的一篇论文经过陈允吉的推荐发表于《复旦学报》,当时激动不已,觉得自己颇有学习古代文学的慧根,不料老先生来了句“你别学古代文学,去学现代文学”,在场的学生们都听笑了。

在五位系主任的讲述中,读书时代是青涩的,老师的帮助是暖心的,当年老师们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带给各自的震撼也成为他们现在与学生不时说起的回忆。或许这本身,也是复旦中文系与复旦中文人的特质之一。

复旦大学中文有多强(复旦中文学科百年)(1)

复旦中文系有哪些牛人与佳作?

在场,老前辈的传奇依然是绕不开的话题。复旦中文系正式建系于1925年秋,其前身是1917年建立的复旦大学国文部。到了30年代初,中文系已有刘大白、陈望道、谢六逸、夏丏尊、傅乐华、郑振铎、田汉、赵景深、曹聚仁、洪深、梁实秋、冯沅君、叶绍钧等人执教,可谓名师如云。

1949年8月,同济大学文学院、暨南大学文法学院并入复旦大学。到了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复旦大学、沪江大学、震旦大学和上海学院四校的中国语文系合并组建了新的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据陈尚君在《复旦中文系的学术传统》一文中的梳理,经过系列调整,一大批著名的学者走到了一起。后来被称为“中文系十老”的陈望道、郭绍虞、朱东润、陈子展、吴文祺、张世禄、蒋天枢、赵景深、刘大杰、王欣夫由此都在中文系任教,开创了复旦中文系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段时期。

其中,陈望道和郭绍虞的文法修辞学研究、郭绍虞和朱东润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朱东润的古史和传记文学研究、陈子展和蒋天枢的《诗经》《楚辞》研究、吴文祺和张世禄的古代汉语史研究、赵景深的元明清戏剧史研究、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史研究、王欣夫的文献书目学研究、李笠的传统语言学和文献学研究、吴文祺和贾植芳的现代文学研究,皆足代表当时国内该领域的领先水平。

当时还很年轻的胡裕树已转治现代汉语语法,王运熙研究乐府诗和唐代文学,蒋孔阳专治文艺学,也在各自领域初露头角。在陈尚君看来,复旦大学中文系到五十年代中期已进入国内一流大学中文学科的前列。

到了“文革”结束、改革开放,复旦中文系又翻开新的一页。陈尚君记录道,八十到九十年代是中文系学术研究的丰收时期。老一辈的学者晚年还坚持不懈地研究进取,郭绍虞有《清诗话续编》、朱东润有《陈子龙及其时代》《元好问传》、陈子展有《诗经直解》《楚辞直解》、张世禄有《古代汉语》、吴文祺主编《辞通补编》、赵景深有《中国小说丛考》、蒋天枢有《楚辞论文集》等,留下了他们最后的学术遗产。

而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复旦中文系、语文所还分别组织人力,由著名学者领衔,上马了一批重大科研项目。其中有王运熙、顾易生主编的《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七卷本,蒋孔阳、朱立元主编的《西方美学通史》七卷本,许宝华主编的《汉语方言大词典》,潘旭澜主编的《新中国文学词典》,宗廷虎主编的《汉语修辞学史》,王运熙、黄霖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研究》等,经过多年或十多年编撰,于九十年代先后完成。

二十一世纪后,古文字专家裘锡圭教授、作家王安忆等人也被引进复旦中文系。2014年,由裘锡圭主编的《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出版。“在几代学人的共同努力下,这里已经形成中国语言文学系、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古籍研究所、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 ‘四维并举’的格局,教学与科研成就均居全国前列。”陈思和说,“我们要把全国一流中文学科学者都放到这个航空母舰上。”

复旦大学中文有多强(复旦中文学科百年)(2)

讲座现场

复旦中文系的“传统”是什么?

在现场,几任系主任都提到复旦中文系是一个“有传统”的地方。

那么,究竟什么是复旦中文系的传统?

陈思和说,复旦的人文传统是通过那些“中先生”传“老先生”的。“一个学校很重要的传统就是 ‘大家说来说去’,传说多了,就有了传统。他们在那说,就会影响到我们,让我们也把自己放到这个传统中去。在这样的传承过程中,我们确实感受到了复旦大学的人文传统,有人、有书、有故事、有情节。”

在陈尚君看来,一大批优秀学者聚集在一个系,很自然地形成了中文系多元化的学术环境,既有容忍异端的学术宽容,也有务求高远的学术争胜。而后一辈教师进入这一学术环境,既有各自的独特师承,又有机会接触到各种不同的学术流派和治学方法,形成独具风貌的治学路数。

“我们系里最可贵的地方在于海纳百川。每一位前辈都既表达个性,又尊重别人。这样的传统得以长期传承,是我们的幸运。”陈尚君说,几代学者在张扬学术个性、追求学术创新方面,都很具特点。

但是,在“重个性发展”的学术氛围中,又有一些基本的学术精神是相通的——比如做学问首先要做人;凡作学问应该从基本的训练入手;讲求融通透彻的学术感悟;重视基本学术规范的传达和治学方法的传授,特别强调应从作学术札记、单篇学术论文开始,强调学术的本质是有文献依凭的创新研究,治学的过程应从个别到一般,从专题到系统。

陈引驰眼中的复旦中文传统则有三个特点。首先是一个非常具有活力、高度关注现实的传统。“复旦中文人其实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担当与勇气。在每个时代,复旦中文人都面向现实,承担责任,无论这个现实是否为人满意。”

二是复旦中文人在学术上有很多开拓疆域的大师。在中文系光华西主楼10楼的资料室,墙上有这样一排照片,有中国文学批评史主要开拓者郭绍虞、有中国文学批评史的重要奠基人及现代中国传记文学开拓者朱东润等等……“这些在学术上开疆拓土的大师,他们所开拓的学术领域,在复旦中文都有延续和发展的,形成了传承和传统。”

第三则是兼容并包、自由风格的传统。“在复旦中文学科的传统里,无论学问、文化还是为人,都非常强调包容。我们的前辈大师,他们拥有不同的学术背景,而且他们都可以说是古今中外融通、睁眼看世界的人,从来不会固步自封,治学范围没有涯际、没有边界,用开放的心胸面对这个世界,不认同所谓既定的标准和不变的真理。”

陈引驰说:“以后,我们应该继续这样的传统。新条件下我们当然也有很多挑战,但我们心里一定要有这样的气魄和目标,把好的传统保存和发扬下去——这是我们的责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