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牙利狂想曲第六号在世界古典钢琴作品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匈牙利狂想曲第六号在世界古典钢琴作品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匈牙利狂想曲第六号》在世界古典钢琴作品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李斯特钢琴曲《匈牙利狂想曲第六号》美学分析
向阳光
《匈牙利狂想曲》(匈牙利语:Hungarian Rhapsody)是一组由匈牙利著名音乐家、钢琴家弗朗茨·李斯特所写的钢琴曲目。全组19首曲目都是以匈牙利和匈牙利吉普赛人的民歌和民间舞曲为基础,进行艺术加工和发展而成的,因而都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整套作品于1845-1853年、1882年以及1885年期间所编写。这些乐曲结构精炼、乐思丰富活跃,音乐语言与音乐表现方法同匈牙利乡村舞蹈音乐和城市说唱音乐有密切联系,乐曲的形式虽然不时的变化,可是音乐形象始终鲜明而质朴,体现了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完美统一。这部作品中的第二、五、六、九、十二及十四首其后由奥地利音乐家法兰兹·达普勒(Franz Doppler)改编以交响乐方式来演奏。
那么,何为“狂想曲”?在此顺便提一下:《匈牙利狂想曲》中的“狂想曲”一词,来源于一段古希腊诗rhapsdia,“狂想曲”通常取材于民族民间音乐或一些流行于民间的旋律。19世纪以来,“狂想曲”作为一种音乐体裁,时常用来描写一些具有英雄气概、鲜明民族特色、史诗般的器乐作品。其中第二号(升c小调)、第六号(降D大调)、第十一号(a小调)和第十五号(a小调,又名《拉科奇进行曲》)流传最为广泛。
《匈牙利狂想曲第六号》约完成于1845-1850年,这是与前一首同样驰名的狂想曲,是音乐会上经常被演出的钢琴曲之一,深受广大听众和演奏者的喜爱。从李斯特19首《匈牙利狂想曲》中的第六首来看,我觉得更像是“匈牙利舞曲”,或者“吉普赛舞曲”,总览全曲,都是围绕舞蹈而展开的。全曲由连续不断的四个部分所组成。
第一部分为一段进行曲性质的音乐,降D大调,速度适中,进行曲体裁,雄壮、堂皇而又崇高。由刚劲有力的低音作为引子,拉开整首曲子的序幕。第5小节中,右手的加入使得整个旋律更加的坚定、饱满,给人庄严稳重的感觉。音乐在庄严、豪迈、相当有节奏感的重音中进行着,这是吉普赛男子的舞蹈。根据这部分的主题来看,应该是表现吉普赛人英勇不屈的英雄气概。为什么呢?第一是直观感觉,“庄严、豪迈”,有点像军人整齐地迈着大步前进的阅兵式;第二,这个主题是明显的“威尔本科斯”风格的进行曲,威尔本科斯进行曲相当于是军人跳舞的时候的军歌那种。李斯特借此来表现匈牙利人民英勇善战、坚强不屈,在战争中乐观向上的一面。在降D大调、2/4 拍子、行进速度、弱位强音的四小节引子(见下例①)后,出现了主题(见下例②):
①11 11 |11 11 |55 15 |55 15 |15 15 |
②33 13 |13.2 3 |22 72 |72.1 2 |1.7 656 |667 1234 |5055 3034 | 54654 5 |
这个充满民族自豪感的主题,如庄严行进的队列,一往直前。反复时,主题原型提高八度,后变形,中间部分转F 大调(见下例③):
6 6 6 |17.6 6 |
③5 5.66.5 |5.44.5 3 |
4.3 2.12 |223 4567 |1.11 6.67 |17217 1 |
最后一小节为一段自由的华彩,完全由黑键组成,以绚丽灿烂、光彩夺目的技巧性经过句结尾,听起来十分流畅、清晰,与第二部分衔接自然。
第二部分是一段飞快、短小、非常方整的二拍子舞蹈性的音乐,共三十二小节。像是吉普赛舞曲风格,速度要求是Presto急板,旋律热情、明快,并且大量采用了切分节奏和跳音,使得整个旋律听起来都让人充满了活力。这一部分以一段动听的快速走句开始,旋律生动活泼,仿佛是年轻女子看到男子们坚定的舞步,也跃跃欲试,想加入到跳舞者的行列中来,但又不好意思,还是忍了忍。于是音乐继续描写男子们的舞蹈,音乐也进入了最生动的一段:那四小节(后来是八小节)之间的重音,好似跳舞时的转身动作或是顿足动作。#C大调、2/4 拍子,强烈的、急速的主题:
1 13 |4 3 |27 1 |0 1 1 |
接着,在上方五度属调上演奏一遍:
5 57 |1 7 |64 5 |0 5 5 |
紧接着返回原调,高八度把前八小节复奏一遍。这样,每隔三小节出现一个切分音,使乐曲生机勃勃。男子们的舞技,既高超又投入。调性向属方向转换,音区逐渐移高,使这个活跃的节奏,简短的动机的情绪逐级上升。
第三句,情绪稍有变化,去掉了第四小节的切分音,级进的曲调,向下属方向的离调(见下例④),使乐曲产生对比,更显得生动活泼:
④1 17 |6 7 |
6 65 |4 3 |2 23 |4 3 |27 1 |0 1 1 |
最后,再翻高八度演奏。乐观活泼的动机、简洁的发展手法,上下五度近关系调的有规律的转变,层次分明,激动人心,很好地体现了匈牙利人民的民族性格。
这一部分的强弱对比非常明显,从第一小节到第四小节都为p,而紧接着的第五小节立即为f,而后的第六小节开始又为p,乐曲就是在这一弱一强之间不停变换,将这部分旋律推到最后,让人听起来感觉错落有致,十分能吸引人的注意力。这一部分的演奏难点就在于:一连串由和弦或十度音程组成的旋律,不仅要用急板的速度进行演奏,并且还要从p突然到f,但又不能给人一种唐突的感觉,这对于手指力度的控制和对和弦弹奏的把握是个极大的挑战。
第三部分为一段朗诵调的行板,降b小调,4/4 拍子,宣叙调的风格,像是在沉思、想着些什么,又犹如民间游吟诗人的吟唱,诉说往事:
345 |6 - 1 - |7 - . 0 |255 5 4 43.2 |3 - .
这是一种类似民间说唱的叙事曲,带有徐缓柔美的特点,又稍给人沉重的感觉。在旋律进行中,运用了大量的装饰音、表情术语和自由延长记号。在自由节奏的主干音调上,加入了技巧性的经过句。因此使旋律表现出类似咏叹调的感觉,弹奏形式比较散漫却不松散,要求几乎是即兴的演奏。这一部分为全曲要求最高、最独特的部分,因为是行板,速度适中,所以演奏的时候,对于节奏的把握、强弱的对比,以及手指控制力的要求是非常的高,若稍微把握不好,就会给人一种昏昏欲睡或乏味的感觉。第三部分的结尾句和第一部分一样,是一个自由的华彩部分,这是李斯特作品中非常典型的炫技手法,要求弹奏得华美而又干净利落,也就是在急速、热烈、多变的华彩中渐慢、渐弱地结束。
该部分为什么在欢快激昂的“吉普赛人群舞曲”中会有这么一段柔美、又有一些凄婉的插曲呢?我经查阅资料,终于明白:李斯特写这首作品是在他担任魏玛宫廷乐长的时候,李斯特12岁便离开自己的家乡,到维也纳师从车尔尼学习钢琴,然后在全欧洲旅行演出,特别是在巴黎停留的时间较长,也就是说李斯特一生是个游子,他对匈牙利民族的怀念是很明显的,而这一部分就是表现对自己祖国的怀念。史料证实:此部分的主题,是选自一首吉普赛民歌《黄色的金龟子》,歌词是:“我出生在这地方,在这平坦美丽的草原,这城市是我的摇篮,我保姆的歌还在荡漾,金龟子,黄色的金龟子,我离开它时还是个孩子,回来的时候已经是个成年人,过去了整整二十年,满载着痛苦和欢乐,二十年是怎么过去的啊,金龟子,黄色的金龟子……”。为何李斯特选这首民歌作为本部分的主题?肯定有他的深意。我们从这歌词中,也许能猜出他的几分用意:李斯特在这个时期还写了另一部重要作品,交响诗《英雄的葬礼》,而《英雄的葬礼》是专为当时在反抗俄国的侵略和镇压中失败的匈牙利人民也就是李斯特的同胞写的,所以说这个时候李斯特的内心肯定不仅是像前几部分所反映的那样,仅仅是在刻画吉普赛人民群舞的欢快,更重要的是一种怀念。而第三部分就恰好达到了这一效果。
第四部分是全曲的高潮部分,降B大调,采用了Allegro(快板),和第二部分一样,节奏很快,带有恰尔什舞曲后半部分“弗里斯”的热情、豪放、粗犷,这狂欢般的民间舞蹈,它的主题一听觉得耳熟,这个主题经过一系列变奏,达到狂热后结束全曲。从开始的三小节中,运用了切分节奏和渐慢,使人有一种力量的积蓄感,也使气氛更加热烈。在三小节切分的单音过渡(见下例⑤)后,从第4小节起,就开始进入主题,在降B大调上,以2/4 拍子,右手用简单的单音将整个主题引出,主题一共八小节(见下例⑥):
⑤5 5 5 |0 5 5 |0 5 5 |
⑥5671 2171 |2 2 2 |2334 4332 |3 3 3 |4321 7671 |2 2 2 |2555 5223 |1 1 1 |
这里,每隔一小节就出现一次切分音,使乐曲更为活泼了。这段旋律,曾被著名匈牙利大提琴家、作曲家波佩尔(1843—1913)所作大提琴和钢琴的《匈牙利狂想曲》引用过。
随之而来的就是这八小节的不断的变奏。第一次变奏中,将单音变化为八度震音;第二次的变奏转换到D大调,此次变奏结束后,又出现了八小节的切分音和渐慢的手法,预示着后面更为热烈、粗犷。
为加强旋律,右手八度反复一次。然后,以降六级音的和声大调(见下例⑦)与其对置: 34 |5671 2171 |2 2 2 |2334 4332 |3 3 3 |4321
⑦7671 |2 2 2 |2555 5223 |1 1 1 |1
增加了色彩,并在过渡的八小节同音切分反复时(1= D ,2/4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
以同主音大小调的Ⅵ级同中音和弦“6 1 3”与“b6 1 b3”频繁变换,产生一种潜在的激动,为后面热烈欢腾的变奏作准备。
紧接出现连续三十四小节无穷动式的右手八度十六分音符的顿音演奏,力度不断增长,当半音下行,经过四小节经过句后,再连续十六小节的主旋律反复。和声布局、左手音型与开始没有什么变化。
当和声D 大调的旋律突然给了左手、右手伴以后半拍起的下行六连音分解和弦时,乐曲轻快些了,也柔和些了。音乐在愉悦欢快但也还比较细弱中进行着,这也是本部分的主题旋律,然后,李斯特对此主题进行了一系列的变奏,音乐逐渐地激昂热烈了起来,愈来愈激烈,靓妹们终于按捺不住自己的感情,加入了跳舞者的行列,这显然要激发帅哥们的雄性荷尔蒙,于是男女共舞将气氛推向高潮。
最后,快速的八度进行、同音反复及低音部远距离八度跳动,很好地表现了匈牙利人民欢度节日的热烈场面。在双手八度反向半音上进行(也就是钢琴史上著名的“李斯特八度”,对演奏者的技巧要求极高),不断地将主题进行变奏,并且力度和速度逐级增加,一直把演奏的气氛推向顶峰,使欢乐达至狂热后,同中音和弦或明或暗,多次对比,音乐果断在辉煌中收束。
向阳光简介
湖南临湘人,大学文化,中学音乐高级教师,国际作者作曲者联合会(CISAC)会员、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SME)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会员、中国二胡学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湖南省音乐评论家协会理事,“世界文化名人成就奖”获得者、中国音乐学院全国艺术水平考级优秀指导老师。《音乐教育与创作》专栏作家,先后在国内外发表文艺作品、音教论文800余首(篇) 。《沁园春·国庆感怀》《西江月·祖国六旬赞》《清平乐·党诞九秩感赋》《鹧古天·颂十八大》《捣练子·盛世召开十八大》等40余首诗词、15条语录荣获全球华人联合会(HRA)、世界华人作家协会金奖、特等奖;《美丽临湘·组诗》(26首)荣获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最佳奖;《中华辉煌》等2首歌词获湖南省文联一等奖;作品荣入《全球优秀华人诗歌颂典》《古今中外名家语录精编》等6部诗歌铭言集。《献给老师的礼物》等8件作品参加了中国国际名人研究院举办的艺术界名人作品展示会系列大展并获铜鼎奖;《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春江花月夜>赏析》等2篇美学论文荣膺“世界学术贡献奖”金奖;《摭论素质教育中的器乐教学》等10余篇论文被中宣部、教育部、中央教科所、中国教育学会评为一、二、三等奖; 8篇论文蝉联湖南省教科院一等奖; 4首歌曲获全国征歌大赛金、银奖;《我的中华》《我们拥抱春天》等50余首歌曲入选《全国教师作曲家歌曲集》《中国当代优秀校园歌曲》等8部歌集。著有《音乐文化与素质教育》《中国音教十家优秀歌曲专集》等10余部。艺术成就简介及代表作入选《湖南文艺六十年(1953-2013)·音乐卷》。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