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的建立(一个历史文化符号的现代化)
当救亡图存的主题已经成为历史,当现代化进入后半程,西南联大留下的精神和遗产,能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腾 云(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特约撰稿人)
腾云/供图
抗日战争爆发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被迫南迁,1937年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翌年,迁徙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选址确定后,梁思成与林徽因受邀营建校舍。但在物资、财力极度匮乏的艰苦年代,校舍设计方案一次次缩水,最终以简陋的茅草房定稿。
校舍破陋,生活艰苦,却英才荟萃,群贤毕至。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陈寅恪、钱穆、钱锺书、杨武之、华罗庚、陈省身、冯友兰……群星璀璨的西南联大成为彼时教书育人的理想场所、救亡图存的精神高地。
满怀科学救国的理想,秉承刚毅坚卓的精神,坚持敬畏学问的态度,在昆明办学8年多,西南联大培养学生8000多人,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0多位两院院士等一大批享誉世界的栋梁之才。
日前,在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的指导下,由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腾讯社会研究中心、云南腾云信息产业有限公司、腾讯文旅中心共同主办的“数字文旅新业态课题开题会”在云南昆明举行。
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副司长李磊出席开题会并致辞说,从实践来看,数字文旅产业应当是属于数字经济在文化旅游的实践,也是最活跃、最集中、发展速度最快的一个领域。年轻人喜欢的新旅游方式推动了数字技术在文旅产业中的应用,催生了一大批新业态和新模式,也为数字文旅产业发展提供了新动能。
文化不该是被遗忘的遗产
瑰丽的自然风光、原生态的生活方式,一直都是云南旅游中最重要的主题。但实际上,云南不仅有丰富的自然遗产,也有深厚的文化遗产,西南联大就是其中之一。只是,长期以来,这一遗产并没有得到更好的开发。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国内智库主任黄斌说:“最近有一次我到云南,和司机聊天,他问我,云南该怎么发展?这和以前完全不同了,说明更多的云南人开始考虑如何提升自己的问题了。”
对于云南来说,旅游是最重要的产业之一,但旅游的基础并不仅仅是那些自然资源。黄斌说:“西南联大是近代云南历史的高峰,也是文化史上不可磨灭的一页,然而,这个重要的文化资源,过去一直都没有开发出来。来云南旅游的人,大多数不会把西南联大当作旅游目的地,更多人会选择腾冲、西双版纳、丽江、香格里拉等。这是一个遗憾,实际上,云南是有高端文化资源的,甚至这个资源比很多地方都丰富,如果能够以这些文化为基础,开发出高端的文旅产品,和文化和旅游、影视结合在一起,肯定是可以吸引年轻人的。”
文化和旅游之间,有天然的结合点。科幻作家韩松说:“我一直认为,文化和旅游是可以结合的,也应该结合。云南是文化大省,也是旅游大省,从个人的体验来说,文化和旅游基本上没有分开,比如去腾冲火山温泉,一定要去听听那里的抗战历史;去大理的苍山洱海,必然要体验白族文化等。在这个框架里,西南联大是非常重要的符号,甚至它不是云南的符号,是一个时代里整个中国的精神符号,因此,它完全可以现代化,可以融入到现代人的生活中。”
重新发掘西南联大的故事
近年来,随着对西南联大的研究越来越多,当年的许多故事都已经被挖掘出来,无论是联大师生披荆斩棘的千里迁徙,还是为了保护文物典籍前赴后继的牺牲,打动了无数人。然而,在那个大时代里,一代知识分子历经磨难、兴灭继绝的故事,远远没有完全展示在人们面前,被忽视的碧色寨只是其中小小的一角。
联大子弟张晓明认为,一个故事或许只能引起一时的热潮,但一个大时代的风云激荡,一代学人的命运变迁,则可以成为这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财富。他说,“我父亲就是西南联大的学生,在蒙自求国学,我父亲经常会跟我说起西南联大的故事。”
如今,更多的故事被深埋在历史的长河里,张晓明说,“今天应该继续深入细节,挖掘故事。吸引更多人把当年的故事讲出来。事实上,关于西南联大,我们所做的事情远远不够,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座西南联大的数字博物馆,如果有一个数字博物馆能够看到文字、看到历史照片等,人们也就更容易理解先辈们奋不顾身也要传承文明的精神了。”
西南联大是一所特殊的大学,但它的故事,远远不止发生在校园里,事实上,在那个时代,它发生在云南所有的地方,甚至是全中国所有的地方。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讲堂负责人龙光美表示,“以前说昆明有多大,西南联大有多大。但是从近几年发掘的资料可以看到,云南有多大,西南联大就有多大,西南联大师生在很多县市区都有足迹。甚至在后来的时间里,西南联大的学人,足迹遍布天下,他们身上仍旧保留着西南联大的精神,他们的经历、故事,都是值得今天的人们去寻找和发掘的。”
二次元时代里的西南联大
80多年过去,当年的筚路蓝缕、救亡图存都已沉淀成历史,在21世纪,当初的故事又该如何重新讲述?云南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李炎表示:“这种厚重的东西怎么表达?如何在今天用新形势,让这段历史活起来,让它回到今天的90后、95后、00后,在二次元的背景中,让他们感知、认知历史?”
其实,让历史重新在现代重新活起来,已经有不少人在尝试。腾讯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岳淼表示:“2020年8月,青春热血励志电视剧《我们的西南联大》在清华大学宣布开机,讲述战火纷飞的年代,一群铁骨铮铮的热血青年,带着文化和知识的火种,辗转了大半个中国,探索救亡图存、最终学成报国的故事。”
岳淼表示,在电视剧外,还有更多线上线下协作开发的形式。“我们尝试以剧入景,寻找一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全新可能,切实助力云南文化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将西南联大打造成新时代的文化符号。根据电视剧的剧本,以及西南联大在云南留存的遗迹,我们定向设计了西南联大主题旅游路线。目前的1.0版本线路是从昆明到蒙自建水,沿着1938年联大师生南迁路线出发,重走当年学子求学之路,串联联大师生的生活地点、影视剧核心取景地,包括西南联大昆明及蒙自分校、碧色寨火车站等网红打卡点,旅游体验和历史并重。”
一部热播剧可以带火一个网红打卡点,比如云南蒙自的“碧色寨”火车站,这个建于百年前的小火车站,因为电影《芳华》的上映,成为了年轻人们向往的旅游地点。但实际上,碧色寨和西南联大也有割舍不断的关系。
西南联大成立之后,由于昆明校区房屋不敷使用,校方在小城蒙自近郊找到一片空闲的公房,遂将文法学院暂迁蒙自,闻一多、朱自清、冯友兰、罗镛、罗常培等教授随迁,他们就是坐着滇越铁路上的小货车,一路来到这个边陲小城里。
“我们期待出现这样的场景——伴随着电视剧的播出,以及大家建立起对西南联大的兴趣,最终吸引更多人去到云南旅游。我们希望引导观众走主人公走过的路,住他们住过的旅店,吃他们吃过的食物。通过这种方式,最终构建起线上内容与线下旅游的关联,进而实现对实体旅游产业的刺激。”岳淼说。
把故事讲给年轻人听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西南联大的历史引发了学界研究的潮流,数十年来,相应的成果汗牛充栋,西南联大师生的功绩,也逐渐被人所知。云南西南联大研究会副会长戴美政表示:“西南联大的师生做出了很多至关重要的成绩,比如有老师做土壤改良、农作物调查,还有一位老师,受命到前线考察士兵的营养状况,并提出在战时的食材供应条件下,如何保障士兵的营养……很难想象,在那个时代,会有人去做这么繁杂、庞大的基础性研究。但实际上,这些研究都是现代科学的基础,他们的功绩不可磨灭。”
然而,如何才能把这些故事更好地讲给年轻人听?戴美政认为,应该考虑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特点,“过去的传播通过书籍、报刊实现,但现在新媒体发展得很快,如微信、微博、短视频等,要想吸引年轻人,就必然要用年轻人喜欢和习惯的方式”。
西南林业大学党委书记、西南联大研究专家张昌山表示:“我们曾经整理了联大学人留下的许多珍贵的资料、故事,甚至整理了他们行走的路线,重新编纂、分门别类加以开发,比如游记,这些大师、前辈学人的游记非常漂亮,本身就能吸引人们的目光,再比如把他们行走的路线开发成研学路线,让现在的年轻人感受前辈们的艰辛和荣光。”
多元展现西南联大
西南联大留给当代人的,不仅是可供旅游的景点,更是无数深厚的文化资源。谢泳说:“开发旅游,当然是很好的推动,实际上也有助于西南联大精神的推广和传承。但如何开发?我比较倾向于研学旅游思路。如果仅仅是旅游线路,人们可能也就来一两次,但如果把其中的故事发掘出来,由专业的人来讲述、指导研学的人,告诉他们,这里的每一个地方,都发生过怎样惊心动魄的故事,这可能对文化资源持续发展有很好的帮助。”
文化精神千载流传,但文化产品可以丰富多样。昆明学院教授,《旅游杂志》主编窦志萍表示:“怎样把非常厚重的主题,用轻松的、容易被人接受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是文化发展、文旅发展的重要基础。表达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事业型的表达方式,一种是产业型的表达方式。”
近年来,昆明市一直在加强对西南联大文化资源的挖掘,但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将文化资源转变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窦志萍说:“文旅融合,是事业和产业的融合,在这个过程中,哪些是产业的,哪些是事业的,需要把它分类,有的东西是政府出面,那就是社会服务类的,有的是真正进入产业的。比如说设计一条线路,游客可以点击购买,而且可以通过旅行社去卖这条线路,在这个过程中,留出一定的空间,后续可以进行产品加工。”
多元发展、精准定位,是文化产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条件。窦志萍说:“旅游发展中有一句话,资源无极限,一个IP怎样去运用才能发挥出更大的效果,比如演出、拍电视剧、建博物馆,这些都可以,但也不是全部。但其中哪些可以作为资源来挖掘,可以用在哪些层次,这个需要讨论。”
- end -
©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