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制琴的地方 这个朝代为什么这么受琴人追捧
在《文会图》里,我们可以看到一群雅士相聚在宋徽宗的花园里,树下的桌上有张古琴。这一类的桌子,要么用整块石头做成,要么用砖镶在一块木头中,一般来说是家境优越的人家,根据各个不同季节,轮流摆放在私家花园里。
宋徽宗 赵佶 《文会图》
冬春季节,中原地带少雨雪,虽然阳光灿烂,自西伯利亚刮来的北风却冰冷料峭,让人畏缩。这时节,古人喜欢在花园一隅弹奏,尤其是南墙下避风而又阳光充足的地方。
夏季,他们则找树荫下或者宽敞通风的亭子等遮阴纳凉的地方,因为古琴琴音低缓,风吹竹林瑟瑟作响,更减弱其声音,石桌便能起到加强音响的效果,它还可以一年四季在屋外任凭日晒雨淋。
有些花园里有专门消夏的琴亭,因为亭的四周没有回音的墙,人们有时就在地下放置个一米来高的陶瓮,使琴声可在亭中院内萦绕。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 Vitruvius)在他设计的剧院中也曾使用过类似的方法,将音色高低不同的铜瓶放置在座位之间,以加强对白时的扩音效果。
砖桌内有小孔间隙,扩大了音量。有的桌子宽到够两人相对而坐,各执一琴。他们往往是轮番弹奏,弹奏不同的曲子,谈论与其相关的诗词和典故,并伴以杯酒消夜,甚是惬意。
一般而言,此类桌子的大小为长130厘米,宽60厘米。因为极少有古琴宽过20厘米,桌上还可以放个香炉或插有鲜花的瓷器花瓶,桌内有时还留有专门放琴轸的地方。
据说“绿绮”的主人司马相如就常常坐在故乡成都金华寺以北,在一个特建的风景优雅的琴台上弹琴。后来当魏进攻蜀时,士兵们在成都安营扎寨,在他的琴台下挖了地道,发现了地下二十个大大的扩音陶瓮。
室内的桌子(也称案)则普遍用梧桐木做成,梧桐木也是用来做古琴琴面的好材料。和砖、石桌子一样,也是拥有小孔和间隙的。中国古时候木器制作通常不用钉子而是使用榫卯,将各个部分契合而成。这种技术亦用于家具制造和木建筑,包括大型宫殿与塔。弹奏古琴的桌子向来低矮,凳子则没有扶手,因为弹琴时,不能有任何阻碍动作的东西。
一般而言,弹琴的人是坐在琴中间五徽的地方。右手——最固定地——正好弹拨岳山和一徽间的琴弦,那里音色最美,左手则完全自由地弹出古琴中特有的颤音和滑音,为了防止琴的滑动,可在琴和桌子间垫个防滑垫、小沙袋或毛巾。
有些桌子,尤其是那些在户外和花园里的,叫作“琴坛”。这又证明了古琴近乎神圣的地位,也让人体察到古琴的传统和道家及佛家传统的丝丝相扣。
一张最古老的琴桌再现于一块汉砖上。从图片来看,桌子较矮,桌腿斜立以保持绝对平衡。那个时代的琴桌没有能保存下来,但在古琴演奏家和音乐研究者黄耀良苏州的家中,却有一张他亲手照汉砖上的图案做的琴桌,高度和平稳度都极完美。
家境优越的人家,往往都有专门的琴房,人们想方设法使琴房有最好的音响效果,尽量避免宽大而敞开的厅堂否则音响会单薄疏散,最理想的是不大不小的一间房,有着或平或弯的有回音的屋顶。人们也很留意,不在房间里放上过多的家具和摆设,以免阻碍声音的畅通。
如果琴房不大,就可以像在花园里的琴台那样,在地下放个陶瓮,加强音响效果。据说有时还在陶瓮里挂一口铜钟,当木地板把声音传到地下,相应传来的便是铜钟沉闷而稳重的回声。和书房一样,人们也会为琴房命名请人刻匾挂在墙上。
琴房的装饰可以是一幅水墨山水画,也可以是四季花草,要不就是个盆景,一个香炉,一方砚,一些笔墨纸张,以便满足一曲之后想表达和记录自己思想的需求。还可以有一个插满孔雀羽毛的花瓶,孔雀羽毛代表高贵和美丽,自明代以来就是有身份的标志。孔雀羽毛也暗示着主人想高升的雄心,每一个时代对装饰物都有暗喻,使用上都有讲究。
文章参考:林西莉《古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