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小川谈项羽结局(品人录易中天韩信本来是项羽的人)

《品人录》:易中天,韩信本来是项羽的人,可惜项羽不珍惜

易小川谈项羽结局(品人录易中天韩信本来是项羽的人)(1)

《品人录》是易中天在九九年出版的一本老书了,出版后半年就出了第二版,可见当时反响也是不错的,不过真正让他火了的还是《百家讲坛》和他的《品三国》,这本《品人录》和他其它基本品读中国只能算附产品了,不过附产品居然印数也有三十三万本之多,更不用说《品三国》的印数超过八十万本,这个成绩,基本上可以和韩寒,郭敬铭一较高下了。

《品人录》在我看来,成就在《品三国》之上,《品三国》至多可算是普及教育的通俗读物,当然从教育广大人民,培养人民正确的的历史态度上,《品三国》是一本好书,俗而不庸俗,这点很好。《品人录》无疑境界要高的多,名为品人录,实则是品英雄,品的是中国历史文化中为数不多的几个个性鲜明的英雄:项羽、曹操、武则天、海瑞、雍正。这五个人,用易中天的话说,都是充满英雄主义色彩,能力超强的人物,当属于中国的脊梁一类了。

而对这五个人的品读,我认为,项羽和曹操的品读的境界略低了一些,品项羽,更像是品项羽和刘邦,而刘邦的戏分更重一些,文中史实的记录很多,真正的品读略少了一些,比起司马辽太郎的《项羽和刘邦》境界要差了不少。当然题材和篇幅不同,也是原因,不过品项羽个人认为是书中较差的的一部分。

易中天的《品人录》中,对于项羽和刘邦的品评更让我感想颇多。项羽一个贵族子弟,他小时候不喜文,不喜武。他的家人问他原因,他说他要学能战胜万人的本事,于是家人便教他兵法。他不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不会任用人材。韩信本是项羽军中之人,可项羽不会用人,让他投靠了刘邦。刘邦身边能人众多,而项羽只有范增一人而且还经常不听取范增的意见。如此的自高自大又怎能不败,最终落得一个四面楚歌,自刎于乌江的下场。

易小川谈项羽结局(品人录易中天韩信本来是项羽的人)(2)

品曹操,更多的是为曹操翻案,易中天喜欢曹操,这个他在自己的节目和书中已经不止一次的表达了,本书中也不能例外,不过易中天有个很大的好处,就是立场比较客观,虽然喜欢曹操,也为曹操开通,但不否认曹操干过很多缺德事,杀过很多该杀和不该杀得人。一切以史料为依据来品读历史人物,这点易中天做得很好,

说品曹操和项羽境界稍低,是因为其后品武则天、海瑞、雍正,相当得出彩,不单单读史,更能品读出历史人物背后隐藏的深刻缘由,这点上易中天表现的相当高明。以中国优秀人物入手,品读为何优秀人物最后的结局都不那么优秀,进一步讨论中国的道德、法治、人治,最后品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群体意识和局限。由浅入深,有面及里,读来既有趣生动,又不发作者智慧的闪光,更可贵的是,在对中国优秀人物品读背后,对于中国传统社会的思考,以及对于中国传统社会问题的揭示。

易小川谈项羽结局(品人录易中天韩信本来是项羽的人)(3)

很明显,易中天是黄仁宇“大历史观”的推崇者,这从他书中多处引用《万历十五年》的原文可以看出来,在接受了黄仁宇的“大历史观”的同时,易中天更多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问题的思考,为什么在西方进入资本主义时,我们还在继续我们的小农经济,等等。易中天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这样一本书也不可能给出什么答案,他隐约的提到传统的儒家文化,是培育中国人群体意识的土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