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十六回写秦钟死去的意图(红楼梦秦钟临死时)
文:平姐悦书说娱
秦钟年纪轻轻就离世,令人唏嘘不已。他本该有大好的前程,或是为秦家撑起一份家业,但是一切都为时已晚,正如他临终对宝玉所言:
秦钟道:“并无别话,以前你我见识自为高过世人,我今日才知自误了。以后还该立志功名,以荣耀显达为是。”
至死,秦钟方悔恨不已。
一是后悔没有清醒的自我认知,一直都是自以为是,终于酿成这样的悲剧;二是悔不该荒废学业,把精力都用在了娱乐上,终日醉生梦死,落到这样的地步。
最后,秦钟还不忘告诫宝玉读书考取功名,才是男儿该做的事。
可惜,这样的肺腑之言,是用生命的代价换来的,古人有言: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秦钟为什么会走上不归路?
一、秦钟的出身经历
那秦业至五旬之上方得了秦钟。
可知,秦业是老来得子,自会溺爱孩子,这也为秦钟的悲剧埋下了祸根。
秦家虽然算不上什么大富大贵之家,但也是略有资产留给秦业的。
那秦钟魂魄那里肯就去,又记挂着父亲还有留积下的三四千两银子。
三四千两银子的家产,够秦钟娶妻生子过上好日子。
秦业普天之下所有父母一样,为子孙的生计做了长远的规划。
先是千方百计将秦钟送人贾家私塾。贾家私塾是为贾家子孙所设的义学堂,免学费,免食宿费,一切费用由贾府中有爵位的人士提供,按照所封爵位大小,支出相应数目的经费。且私塾中聘请的老师是贾代儒。
乃当今之老儒,秦钟此去,学业料必进益,成名可望,因此十分喜悦。
秦业还东拼西凑送了二十两银子给贾代儒,作为见面礼。可怜天下父母心,秦业本想让秦业进入到贾家私塾学习,增长学业,考取功名,走上仕途。
可他万万没有想到,就是他这一次的决定,不但没有如偿所愿,反而家破人亡。
二、秦钟的毁灭
历史上有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向世人表明环境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从秦钟进贾府的那一刻,他的结局就已经注定了。
秦钟的相貌似宝玉,且更兼女儿之态,初次与大家见面就给人留下了好印象。
果然出去带进一个小后生,较宝玉略瘦些,清眉秀目,粉面朱唇,身材俊俏,举止风流,似在宝玉之上,只是羞羞怯怯,有女儿之态,腼腆含糊。
宝玉最喜欢这样标致的人物,热情邀请秦钟来贾家私塾同他一起读书;王熙凤看在与可卿要好的情分上,送了一匹尺头,两个“状元及第”的小金锞子给秦钟;贾母也是拿他同宝玉一般疼爱,时常送他些衣物鞋子之类的东西,让他和宝玉同吃同住。
秦钟在贾家受到这般好的待遇,若能够安安分分读书,便也少了很多是非。偏偏私塾里面聚集了一批不学之人,又加上有个浪荡公子薛蟠的搅合,只把学堂里搅得乌烟瘴气。
秦钟正是情窦初开的年纪,最容易受这种风气的“熏陶”。读书,成了他们的遮羞布。
由于秦钟和学堂里名叫“香怜”的人,公然在学堂里挤眉弄眼,引发了大闹学堂之事。
古人云“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秦钟的德行由此开始变质。
他不思进取,整日里想的是些风月之事。甚至,与馒头庵的小尼姑智能展开了一段孽缘,而且葬送了自己的一生。
智能时常跟着师傅净虚在贾府走动,在贾母屋里遇到了秦钟,二人郎有情妾有意的。
那智能儿自幼在荣府走动,无人不识,因常与秦钟玩笑,她如今大了,渐知风月,便看上了秦钟人物风流,那秦钟也极爱他妍媚,二人虽未上手,却已情投意合了。
秦钟在贾母房里没有得手,后来在馒头庵二人发生了实质性的关系。
说着,一口吹了灯,满屋漆黑,将智能抱到炕上,就云雨起来。
自此,秦钟完全沉溺于风月之事,弄得自己身心俱疲。
偏那秦钟的秉赋最弱,因在郊外受了些风霜,又与智能儿偷期缱绻,未免失于调养。回来时便咳嗽伤风,懒进饮食,大有不胜之态。
他勾引得智能儿私自进城,找到家里,直把秦业气个半死,打了他一顿,秦业被活活地气死了。
秦钟本就体弱,挨了一顿揍,看到父亲气死,悔痛不已,加上受了风寒总未愈,没多久也萧然长逝了。
秦钟的悲剧给人的启示:
一是阶层不同,不必强融。秦钟本不是富贵家的子弟,从小受的教育也不是贵族式的教育,秦业硬是让秦钟进入贾府读书,沾染了贵族习气,又没有托底的能量,只能是跟着瞎猫碰上死耗子,全靠运气。秦钟的运气不好,没有碰到一群立志读书的人。
生活在不同层次的人,因为经历不同,对生活的认知也不同。
二是必须做与年龄匹配的事。秦钟十几岁的年纪,没有把时间用在学习上,而是花在谈情说爱上,甚至,以身试险,掏空了身体而亡。孔子曰:
君子有三戒:少年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有些道理只有经历了才懂得,可惜,秦钟明白时已经没有机会了。
所以,他临终时提醒宝玉,一定要选择读书入仕。
我是平姐悦书说娱,一位评书,品剧人,用文字温暖你,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