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身体状况(在冷暴力之中走向死亡)

孔乙己身体状况(在冷暴力之中走向死亡)(1)

孔乙己在小说中是一个充满悲剧性的人物,在小说中,他的一生是悲惨的,结局也是悲惨的,他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但同时又是受人“关注”的,对大家而言,孔乙己的存在仿佛就是为了拿来取乐用的,也正是这样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才能体现一个人在冷暴力阴影下走向悲剧的真相。

《孔乙己中》所展现的冷暴力

何为冷暴力

冷暴力,首先是暴力的一种,是指不是通过暴力解决问题,而是用非武力手段对付他人,比如冷淡、轻视、放任、疏远和漠不关心,致使他人陷入孤立无援的状态,并在精神上和心理上造成伤害,逐步走向灭亡。

孔乙己之艺术形象

艺术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小说《孔乙己》同样如此,鲁迅先生用了黑色幽默的笔法来描述这一平常而不忍目睹却又赤裸裸的惨剧,在这部小说中所塑造的那个穿着脏兮兮的破旧长袍,留着长指甲的孔乙己在读者心里留下了深刻印象。

孔乙己身体状况(在冷暴力之中走向死亡)(2)

孔乙己在小说中被鲁迅塑造成了一个迂腐自命清高的读书人形象,他是一个典型的旧式知识分子,所以他有着旧式文人的“清高”,虽然经济状况明显属于“短衣帮”一类,却总是身着“长衫”彰显不同,这也造就了他自身的阶级与精神追求矛盾,也就是常说的“能力配不上追求”,而他又从不愿承认,最终导致了两者的撕裂。

《孔乙己》中冷暴力的体现

酒店众人的冷暴力

小说《孔乙己》中体现冷暴力的地方不在少数,但大多的是以嘲笑,讽刺,旁人恶意的玩笑为主,整部作品中,以“笑”为最多,一个“笑”字在整部作品中出现了14次,而每次都与孔乙己有关,可以说他在人们的笑声中登场,又在笑声中消失

先说孔乙己名字的由来,小说中写人们并不知道孔乙己的真名,只是从小孩识字所用描红纸的“上大人孔乙己”诸字得来,这是小说中展现的人们对孔乙己的第一次不屑与恶意,孔乙己对旁人均以“读书人”自居,而其他人却仅仅把他的这种骄傲当做玩笑,还给他起了个连小孩都看得懂的绰号,其中的讽刺也就不言而喻了。

后来孔乙己进店,小说中写“店里便充满了欢快的气氛”,其他人知道那个常年被他们取笑作乐的人出现了,一句话将孔乙己从群体中剥离出来,“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了新的伤疤了”又是一句嘲笑的话,使得他张红了脸。就连他买酒,能拿得出钱了,也要被众人说成钱是偷来的。

孔乙己身体状况(在冷暴力之中走向死亡)(3)

就连小孩子也对他毫不客气,丝毫不理会他的“多乎哉?不多也!”,没办法,他只得找到“鲁迅”卖弄文学,去教他茴香豆中“茴”的四种写法而“鲁迅”的心态也是“讨饭的人也配考我吗?

好不容易让别过头去的“鲁迅”说出了一种写法,刚刚兴起,又“见我毫不热心,便叹一口气,显出极为惋惜的样子。”最后被打断了腿,来到店里喝酒,又是一番“偷了何家的书…被人吊起来打。”的嘲笑,在他死后,唯一的改变也就是“店里少了些欢愉的气氛”。

全文自始至终都在描述孔乙己所遭受的冷暴力,他并未被店里的人所殴打,却一直被轻视,嘲笑,哪怕最后孔乙己腿断了,承认了偷书的事实,然而店里的伙计仍然拿他取笑…孔乙己的死可以说是他这种人格在当时大背景下的必然导向,同时,那个酒店里嚷嚷嘲笑过他的人,都是这场悲剧的推手

孔乙己为何遭冷暴力

遭受的直接原因

孔乙己遭受冷暴力,不得不说直接原因是他的性格以及人格上的缺陷

在性格上他喜欢自命不凡,卖弄自己的学问,也不会察言观色,而人格上的缺陷则体现于他自身能力与追求的不匹配,却又从来不愿承认,使用错误的方法挽回自己那点可怜的自尊,这些原因都让他显得与周遭的众人不同,甚至可以说在大环境中显得格外扎眼。

自命不凡,喜欢卖弄学问。在小说中,孔乙己本身就是一个“短衣阶层”也就是底层人民,却长久以来把自己当成“读书人”。

不仅身着长衫以示“读书人”的风范,还成日成日地把一些文绉绉的话挂在嘴边以显示自己与周遭人的不同,以至于见了唯一一个没有刻意嘲笑自己的人——“鲁迅”都要卖弄一番“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种写法”拙劣学问,自己就已经将自己与群里割离,也怪不得成为旁人取笑的众矢之的。

孔乙己身体状况(在冷暴力之中走向死亡)(4)

不仅如此,他也从不会察言观色,最大的原因还是他的自命不凡,看不起周围的“非读书人”,他一进店就被店中的人们嘲笑,他也不管气氛如何还只顾对小说中的“我”说“你读过书吗?”而“我”的反应只是略略地点头,意思已经非常明确了——“我”对他所谓的“学问”并不感冒,而他却继续他可笑的卖弄

结果呢?还不是只落得“鲁迅”心中一句“讨饭的人,也配考我吗”便转过头去,最后只得悻悻离开的结果。

在人格方面,他喝酒从来都是赊账,直到下一次来再结清,顺便赊掉这次的账,也终日穿着一身破烂不堪的长衫,穷困潦倒的生活加上他看不起劳动的态度,直接导致了他不择手段地让自己过的更加体面一些。

最后去偷书,被人打断了腿,这种愚蠢的盗窃行为其实是追求与现实的割裂,所体现的是他是他人格上的缺陷,好面子而能力不足,他希望的是得到人们对一个“读书人”的尊重,却被人以“讨饭的”报以嘲讽对待。

遭受的根本原因

而在上面所分析的只是孔乙己遭受冷暴力的导火索,也就是主观的原因,但通过鲁迅先生的小说可以知道,就算孔乙己改变了这些东西,就算没有店里的那些人,他仍然会遭到冷暴力,或许是其他接触的人,为什么?

孔乙己身体状况(在冷暴力之中走向死亡)(5)

因为主观因素可以人为控制,但客观因素却不会因为人改变,孔乙己的遭遇,是与那个时代不符,与时代相冲突所产生,加之自身人格上的缺陷的必然结果,这才是根本原因,也是鲁迅所真正想批判的东西。

科举制对孔乙己的毒害

首先就是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荼毒,孔乙己常年以读书人自居,学的都不是些有用的东西,他可以用来卖弄的也仅有拙劣的“茴”字的写法。作为清朝末年的知识分子,信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但是他并没有取得功名利禄,生活过得十分穷苦。

孔乙己有着封建教育制度下书生特有的清高本质,不过没有经济来源,也不愿意从事劳动赚取钱财,摆着读书人的架子,后来越过越穷,孔乙己那句“窃书算不算偷”,我们可以看出他作为一介“博学之人”迂腐

当大家嘲笑他偷书的时候,孔乙己只能无力地回击一句“窃书不算偷,读书人的事不能算偷”,这是这样的歪理,也不过是他聊以自慰的胡言乱语罢了,孔乙己的迂腐和封建科举制对读书人的恶劣影响可见一斑。

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再一个就是封建末期社会的混浊,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孔乙己虽然迂腐,但也有一般文人所具有的宽厚,比整个店里,只有他愿意把茴香豆分给孩子们吃,面对着孩子们“吃完豆,仍不散,眼镜都望着碟子”时,也有“慌张”的心情产生,可以说,这是古代文人特有的博爱精神待人宽厚的态度。

孔乙己身体状况(在冷暴力之中走向死亡)(6)

但不幸的是他生活于那个时代,他与那个腐臭的时代格格不入,整个社会对于孔乙己这样,身处苦恼却兼济他人的“异类”是排挤的,孔乙己的凉薄是必然的走向。

这一点正是因为下层人民不懂这些“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他们关心的只有如何吃饱,如何生存下去,在严苛的封建秩序的统治下,民众的活力、同情心都被杀死,变得麻木不仁自私冷漠,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已经成为常态。

所以他们对孔乙己这样一个不幸者不但没有同情和帮助,反而仅仅把他看成更下一级的人物,只知道哄笑取乐,在他们劳累而苦闷的生活中寻求片刻的快乐。又因为孔乙己和他们不同,这才成为他们的共同语言,或者说共同嘲弄的对象。

总结

所以,孔乙己走向悲惨结局是必然的,是那个时代里,受科举毒害而导致的孔乙己人格的扭曲,社会等级制度的严苛,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这些才是孔乙己遭到冷暴力并最终走向灭亡的真正原因

参考文献:

孙焕英 《〈孔乙己〉误断“孔乙己”》

高运荣 秦镜 《洗冤“孔乙己”》

鲁迅 《鲁迅全集》

许钦文 《“呐喊”分析》

史志谨 《鲁迅小说解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