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产茶的六大山头(滇中佳茗香如故---探秘云南历史名茶宝洪茶)

云南产茶的六大山头(滇中佳茗香如故---探秘云南历史名茶宝洪茶)(1)

屋内炒茶院外香,

院内炒茶过路香,

一人泡茶满屋香。

宜良坝子西侧有山名曰宝洪山,山上有宝洪寺,山脚是宝洪村,村民自古就善于种茶,种的就是歌谣里唱的那香遍四村八寨的宝洪茶。

云南产茶的六大山头(滇中佳茗香如故---探秘云南历史名茶宝洪茶)(2)

在云南这方以大叶种茶唱主角的戏台上,宝洪茶算是个性独特的异类。关于它的来历也有颇多的说法。有的说,是福建来的和尚怀念家乡水土茶味专门带来了茶籽种植下的;有的说,是老和尚圆寂后从他的坟头自己长出来的;还有人说宝洪茶是从龙井茶的故乡浙江传过来的;而专门从事研究云南茶叶的专家断言,宝洪茶不是外来茶种,它就是云南本土茶。

众说纷纭,让宝洪茶的前世今生颇多了些神秘色彩。

云南产茶的六大山头(滇中佳茗香如故---探秘云南历史名茶宝洪茶)(3)

寻宗探源

六月底,借宜良县举行宝洪茶论坛之机我跟随茶叶专家学者们一起登上了宝洪山,专门寻找那棵现存最古老的宝洪茶树,探寻宝洪茶的前世今生。

汽车穿过山脚下的宝洪村,上山后一条土便道越来越狭窄而陡峭,七拐八转弯后,停在一个山坡上。蓝天流云下宝洪古寺残破的山墙伟岸依然,赭红色的土坯墙在阳光下尤如高原人赤诚袒露的胸膛。

来不及进寺庙,我们迫不及待地就先去看古茶树。寺前的斜坡上是一片青翠的竹林,六七百岁的老茶树就半掩在竹丛的后面。茶树从底部萌发出多枝分干,最粗的约碗口大小。枝条茂盛,叶型明显细小,新抽出的芽尖最高的才2厘米左右高,满披着细绒的白毫,叶片边沿齿纹明显,有着小叶种茶的显著特征。茶树最高处约3米多,底部的几根茶杯粗的分枝因为村里孩童的顽皮而被压弯了。

70高龄的宜良茶厂老厂长张文彬先生告诉我们,宝洪茶是小叶种茶,属高香型茶树品种、香气高锐持久。它最为神奇的是鲜叶采下一、二小时后就开始散发出花香,此香绵绵不断,炒制后仍然不减。宝洪茶的加工方法借鉴了龙井的炒制方法。宝洪茶每年春茶的采摘期早在西湖龙井之前,因而还曾有人早早地来收购鲜叶,炒制后带回浙江充做明前龙井。

云南产茶的六大山头(滇中佳茗香如故---探秘云南历史名茶宝洪茶)(4)

关于宝洪茶的来历有两种传说,一是唐朝期间由福建开山和尚引进福建小叶种种植而成,二是“引种浙江”之说。这两种说法孰是孰非呢?

古树当前,云南农业大学茶叶系创始人张芳赐教授、昆明民族茶文化促进会执行会长王树文先生一致否定了这两种说法。

张芳赐教授说:云南本来就是世界茶树原产地,三国魏•吴普撰方书《本草》有记:“苦菜,一名荼,一名选,一名游冬,生益州川谷山陵道旁,三月三日采干,”荼即今之茶,益州即今晋城,距宜良仅数十公里。西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滇王尝羌臣服于汉,汉赐滇王金印,治滇国于益州,益州丘陵山地之茶,亦或是宝洪茶之原种。益州乃典籍所载之中国最早茶叶产地,距今2112年。而我们能查到的浙江产茶最早记载见于东汉末年(公元220年),“道士葛玄植茶园已上华顶”距今1770年,较益州晚300多年;福建有茶记载最早为南安县莲花峰石刻“莲花茶襟”,公元376年,比益州晚450多年。所以当地有茶种不用,反要跑到千里外去福建、浙江引种的这个说法是占不住脚的。

云南产茶的六大山头(滇中佳茗香如故---探秘云南历史名茶宝洪茶)(5)

王树文先生抚摸着身边的茶树也做了详细解释:浙江茶种为灌木型,至今还未见乔木、小乔木种的报道,福建的栽培茶种除建阳水仙(中叶)外,罕见小乔木,而宝洪茶原种为小乔木,明代的古茶均为3—5米高的小乔木。按小叶茶生物学与当地生态评估,此树树龄估计在600年上下。滇中是云南大、小叶茶、乔木、灌木株型的过渡区,小乔木小叶茶,为生态过渡型特征,品种特点就证明了宝洪茶是云南的本土茶种。

听着专家门的讲解,仔细观察面前的古树,主干明显,树高3米左右,直径20多厘米,分枝高近80厘米,应该属典型的小乔木。

据此分析,坊间传说的所谓引种一说,应当指的是从寺外引种到寺内寺周,而并非由福建、浙江引入宜良。

云南产茶的六大山头(滇中佳茗香如故---探秘云南历史名茶宝洪茶)(6)

宝洪茶古茶树

古寺问幽

作为昆明历史名茶之一的宝洪茶,茶因山因寺而得名,山、寺又因茶而传扬四方。

宝洪山,古时称播雄山,宝洪寺始建于隋。关于宝洪寺的来历和典故,宜良县文联主席郑祖荣先生曾做过一番深入考证:“据民国《宜良县志》采访员徐自立先生后人徐行素言:自立先生采访宝洪寺时,亲见该寺古碑有“寺创于隋”之语,归因对行素先生言之。徐自立为徐行素的伯父。他回忆说:古碑为隋代所立,记忆清楚,确切无疑……高100厘米余,宽60厘米,沙石质。因缺乏技术,拓印未成,仅拓得大门外功德碑一方携回。60年代初又上宝洪寺时,寺院尚未毁弃,而往寻此碑,该有碑之房已分给农民,房在而碑失,已不见矣。”郑祖荣先生此考据与宝洪茶系唐代开山和尚引种之传说相符。

鼎盛时的宝洪寺据说有99间佛堂和厢房。一时四方高人云集,雅客纷至,禅音缭绕,百姓信服,是宜良坝子里香火最旺的庙宇。

云南产茶的六大山头(滇中佳茗香如故---探秘云南历史名茶宝洪茶)(7)

残戈断壁间,"为人民服务"的标语墨迹尤存,一棵5、6米高的茶花树依然茂盛而倔强地探出墙头,寄居在庙旁的村民告诉我,这棵茶花树至今仍年年开出碗口大小白色的花朵。寺庙里原来有不少的茶花绝品,据说都是植于明代,花色莫不娇艳,花型玲珑有致,名闻滇中。王佐才曾有诗《宜良竹枝词》咏之:“萝月茶化赤玉盘”。萝月指的是萝月庵,是寺院专供招待宾客之所,幽雅而别致。庵前,想必那花色的绯红,正宛如一轮姣姣“赤玉盘”。

昔日通往大殿的石级掩盖在杂草从中,半壁山墙高耸,约有30来米高,木柱还嵌在土墙里,石柱脚雕刻着鼓型图案。据说这里原来供奉着上百尊铸造精美的巨型铜佛,其中有“千佛万佛归一佛”一尊,佛座莲花由众多小佛组成,形制、铸造为世所稀见。可惜,这些铜佛都在当年大炼钢铁被溶化了,溶成的铜有50多吨。

大殿的地面上还残留着方形的青砖,正中居然有一个钢筋混凝土浇铸的园柱角,很是奇怪。原来这是当年茶厂的安装揉茶机的位置。当年大殿成了揉茶车间,两边的厢房也成了茶厂的仓库。新鲜宝洪茶的芳香充溢在寺里寺外,代替了原来缭绕的虔诚香火。

云南产茶的六大山头(滇中佳茗香如故---探秘云南历史名茶宝洪茶)(8)

还有一样不能不提的是宝洪寺遗存下来的石雕。

被村民们砌在房前屋后的石雕或者是长方形,或者是圆形的,多为砂石雕成。寺门口一户村民家大门边砌着两块雕着麒麟、马鹿图案的浮雕保存得最完好,动物造型优美,雕刻得也比一般我们平常见到的浮雕要精妙,图案高出底部近15公分,显得特别的立体。另几方残旧的石条上雕着波涛之上横舟渡河的小童子、把柴担放在身畔,斜靠着松树看书的樵夫、被用来拴了骡马的狮子绣球……一方近两米长的墨石石碑铺在地上,可惜刻痕模糊,辨别不出字迹了。

斯寺已逝,惟石永存。

废墟中无言的石头述说着昔日的唐风宋韵。

云南产茶的六大山头(滇中佳茗香如故---探秘云南历史名茶宝洪茶)(9)

深山瀹茶

海拔1850米的宝洪茶种植基地和茶厂面对着宜良坝子,风景优美,山上有数股泉水,专门引来灌溉茶园和制茶。

成立于1964年的宜良县国营宝洪茶场,如今只留下一排简单的红色砖房,在当时这可是宜良县农业局所属的国营企业,算得上是当地茶叶产业的龙头企业。

宝洪茶的历史曾经很辉煌,早在1980年它就被评为云南省绿茶品质第一名,1985年评为全国11个名茶品种之一,具有权威性的巨著《中国茶经》也将宝洪茶列入全国名优茶,1999年被昆明市旅游局专家评为昆明市宜良旅游商品。

宝洪茶是如何会具有这样独特品质的呢?那是因为它生长在海拔较高的红土高原,宜良的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6.3度,温差不大,年均雨量约1000毫米,风力仅24米/秒,山峦起伏,云雾缭绕,漫射光占优势,茶树对光的利用率相对增加,提高了茶叶里的有效物质的生成。茶叶的萌发力强,芽叶肥壮,白毫丰满,因而形成的茶香气高而持久。

漫步茶园,灌木的茶丛曾因疏于管理而长得并不是很茂密。现在,新接手茶园一年多的樊先生趁着春茶刚采摘过的空档正在组织工人们挖地、锄草、修枝,层层梯田般的茶园地面要挖得里高外低才利于排水,费工费时却一丝不苟,只为换得来年满山香茶醉心怀。

宝洪茶对采摘的要求高,素称有开采早、采期短、采得嫩三大特点。每年春分后清明前开始采摘,清明时采摘结束。采回的鲜叶摊晾在大竹簸箕内,放上3--5小时散发部分水分后,才开始炒制。炒制方法的酷似龙井茶,所以也曾有人叫它宜良龙井。主要工艺分杀青、摊凉回潮、辉锅三道工序。抖、掳、抓、扣、揿、压、推、磨是八大炒制手法。其中辉锅是做形和干燥的关键一环,只有熟练的炒茶师傅才能掌握好火侯将茶叶压扁、磨光,炒至扁平光滑,茸毛脱落。

三月底在宜良看张文彬先生亲自炒过两锅新茶,记忆特别深刻。140℃左右的锅温下一双厚实的手掌上下翻飞煞是好看,我好奇地把手伸到锅边上摸摸,马上被烫得缩了回来。炒茶不易,植茶、护茶更不易,宝洪茶的芳香是一代代宜良人呵护出来的呵。

看着今年新制的宝洪茶,外形扁平光滑,苗锋挺秀可人。

我拈了一小撮,在玻璃杯中以中投法冲泡开来,只见汤色碧亮,轻嗅香气馥郁芬芳,尝之味鲜而爽口,有龙井茶之甘润更比龙井茶多了几分奇香,不愧是绿茶家族叶中的姣姣者。

云南产茶的六大山头(滇中佳茗香如故---探秘云南历史名茶宝洪茶)(10)

文里闻音

宜良坝子水土丰美,百姓自古富裕安康,安逸闲适,几乎家家庭院里都栽种着茶花与缅桂。同时它也是个文采飞扬,才子云聚的宝地。坊间流传着许多文采斑斓的诗歌与文章。

关于宝洪茶最为引人遐想一首诗,是清康熙间大理府赵州(即今大理市凤仪区及下关)诗人王佐才以传统《竹枝词》格律写就的。

红薯绿芋紫姜芽,绝胜东陵五色瓜。

别有清供诗料品,云台松子宝洪茶。

王佐才曾在宜良担任教谕之职,参与搜罗纂集,成书于1716年的《新修宜良县志》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县志。他诗里描绘出的是一派富足的画面,自古文人多好茶,宝洪茶被诗人列在了“清供诗料品”之列。

今日的宜良人也对家乡水土深情歌咏。郑祖荣先生的一联:龙井新芽,御诗乾隆夸谷雨;宝洪香茗,土罐野老啜清明。把宝洪茶的脾性写得入神入品。张文彬先生的夫人、儿子、儿媳,还专门编排了精彩的宝洪茶艺表演。

入晚,六月的夜空月朗星稀,白天热闹喧嚣的花街安静了下来,在群文茶艺馆的院落里,一树树茶花奇芳竞放,童子面、松子鳞、美人抓破脸正静悄悄地半吐花蕊,月白色的缅桂花偶尔飘出一袭清香,和着杯中的宝洪茶香,让人酽酽地醉在宜良的夜晚。

王‬迎‬新 文‬\摄影

2007年首次刊发于《普洱江湖》

2013年收录于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 王迎新著《吃茶一水间》“云台松子宝洪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