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高境界修心(真正的超越以道修心)

人生最高境界修心(真正的超越以道修心)(1)

人有两次生命的诞生,一次是肉体的诞生,一次是灵魂的觉醒。

仰望星空,星辰大海,何以为家?老子的道就是一架天梯,让沉溺世俗之中的人们看到了希望与方向。

超越困境,尊道贵德,复归于朴,直达生命的本质层次,认清我们的本来面目,向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不断攀登。

老子的道启示我们,道不远人,无处不道,道在心中,心即道场,一切从“心”开始,以道修心,修一颗大道之心,修一颗大心、虚心、静心、善心。

人生最高境界修心(真正的超越以道修心)(2)

修一颗道心,就是修一颗大心。人们之所以有烦恼与痛苦,是因为心量太小了。以道修心,就是修个大心量,大一些,再大一些,大致无穷,无形无象,无所不容。

老子讲,虚极守静。庄子讲,心斋坐忘。佛讲,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我们要开拓内在的精神空间,超越一切,包容一切,心量广大,犹如虚空,小无内,大无外,天地万物,皆在其中。以道修心就是修一颗大心,天地之心,宇宙之心,大道之心。

大心,即是道心。到底怎样才算“大”?“大”的作用有多大?老子讲,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真正的大心,已经超越了一切具体与抽象,超越了天地万物,超越了世俗人情,超越了经验理性,只有回归于道,复归于朴,无形无象,无声无响,才是真正的大,大而无限,大而无疆。

道是超越一切的,包括时间与空间,也包括人的一切。道就是大,大就是道。它寂而无声,大而无形,无所不包,无所不容,大而无名,大而无私。

人生最高境界修心(真正的超越以道修心)(3)

道就像一个无形的圆,亦大亦小,亦动亦静,亦虚亦实,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万事万物都遵循这个无形的圆轨而运行着,大逝远反,起点即终点,终点也是新起点。人生就像一个或大或小的同心圆,如同一个小石子投入静静的湖水而荡起的涟漪,最终湖面又回归寂静。

真正的大心,就是以道观之,俯视一切,高屋建瓴,卓而不群,超越凡尘。人生在世,无非人与事,人的心小了,所有的小事都大了;人的心大了,所有的大事都小了。

真正做到于事无心,于心无事,才算是达到了超然物外,得其环中的境界。修一颗大心,扩展自己的心灵空间,去除知欲情对心灵的占领与封闭,做到无知无欲,无为不争,才能突破层层厚茧,化成自由飞翔的美丽蝴蝶。

道是不可思议的。只有抛弃我们自以为是的理性与常识,在人生的境界上,才能一步步获得提升。我们既不能妄自尊大,自以为是,也不能妄自菲薄,随“俗”逐流。

人人本有一颗大心,心与道是相通的,人与天是合一的,这是我们获得提升的前提与基础。老子说,“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只要“自我”占领了你的内心,心就变小了,也不灵了,无心变成了有心,大心变成了小心,虚心变成了实心,真心变成了妄心。人心死,道心活,俗见不空,何以论道,以道修心,心与道合,自由自在。

人生最高境界修心(真正的超越以道修心)(4)

修一颗道心,也是修一颗虚心。道像一个大而无形空空如也的容器,包容一切,创生一切。道之用就在于“虚空”。修心也如此,修一颗包容之心,修一颗虚空之心。

在《老子》有关虚无的论述很多。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大盈若冲,其用不穷。谷神不死,是谓玄牝。上德若谷。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致虚极,守静笃。

道就像谷一样,它是谷神、天下谷,百谷王。从生成天下万物的角度看,道就像谷一样,深广博大,生养万物,生生不息。“谷神”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虚空,正因如此,万物滋生,郁郁葱葱,溪流潺潺。

“空”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空杯子,才可以装水装酒,空房子,才可以住人装物,虚空的心灵,才可以包容一切。空是一种度量,所以要虚怀若谷;空是一种包容,所以要虚心以待;空是一种潜力,所以要空空如也。人生如茶,空杯以对,就有喝不完的好茶,就有装不完的欢喜与感动。

人生最高境界修心(真正的超越以道修心)(5)

“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我们追求心虚而体实,而远离心实而体虚。抛弃你的成见、欲望与俗情,回归生命的本来状态,这就是“致虚极”,“复归于朴”。

万事万物本无高下贵贱之分,是人的认知观念掩盖了其本来面目。“虚其心”,就是回归事物的本来面目。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没有立场就是立场,没有观点就是观点。与其说解放思想,不如说从思想中解放出来。修行得道,其实什么都得不到,如《金刚经》讲的无所得。

老子讲,“涤除玄览,能无疵乎”。庄子讲,“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玄览就是镜子。我们的心如镜子一样,镜子本来是明亮的,却被世俗的尘埃蒙蔽了,看不清自己,也看不清世界。

镜子不擦不明,学佛修道都是引导我们擦亮心中的镜子,观照万象本真面目。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正因为我们心不净,无事生非,作茧自缚,自作自受,难以解脱。虚心就是净化我们的心,涤除知与欲的尘垢,还原生命的本色,照亮真实的世界。

人生最高境界修心(真正的超越以道修心)(6)

修一颗道心,也是修一颗静心。虚心重在“无知无欲”,静心重在“无为不争”。有知有欲则有为有争,无知无欲,无为不争才能真正地做到超越一切。

万物静观皆自得。水清了,才能映照万物,心静了才能看清本来面目。老子曰“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天下大乱,因在统治者贪欲乱为。

虚静是生命的原本状态,舍弃一切执著,一切人为分别,回归真实的自己,与天地并生,与万物齐一,这就是开悟,就是得道。“知常曰明”,常就是道,道就是常。“道常无为无不为”,静是道的特性。世人修心也无非虚静二字,无知无欲,心不妄动,人不躁动,不动则不争,不争则不伤。

自然无为既是大道的原本状态,也是大道的运行法则。人效法天地大道,也要遵循自然无为这个法则,不去人为干涉侵扰他人与万物,各随其性,顺其自然,才是我们应该做的事。

人生最高境界修心(真正的超越以道修心)(7)

静心就是修一颗自然无为之心,尊重万物的自然本性,尊重自己的本来面目,辅顺万物而不是干涉万物,回归真我而不是彰显自我。做最真实的自己,遵从自己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声音,不为外在因素干扰而委屈自己的自然本性,活在别人的嘴巴里与掌声中,不如活在自己的天地无穷之间。

庄子讲“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谓倒置之民”,因此,不要让物欲与世俗蒙蔽了自己,主宰了自己,从而泯灭了自己的灵性,从自由变成了羁绊。

水静则清,心静则明,心明则灵。心灵有了智慧才得以觉醒,智慧觉醒了才得以超越。静是生命的原态,静是事物的本质。致虚极,守静笃。无念则静,不欲则静,静能观复,静能悟道,静则通道,心道相通,自由逍遥。降伏妄动的心,回归生命的本来,这就是老子的静心之道。

心静乾坤大,心安理数明。心安静了,才能明了一切,才能接受一切。真正的宁静,是内心的宁静。大音希声,用心静听天籁之音,才能感受到静的魅力与道的玄妙。

人生最高境界修心(真正的超越以道修心)(8)

修一颗道心,也是修一颗善心。佛家也讲,悲智双运,福慧双修。道家也是一样。圆满的智慧,必然是慈悲的智慧。智慧的成就,必然是慈悲的成就。

善就是利人,牺牲自己,成就别人。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圣人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道为“天下母”,天地万物同生共体,彼此相联,和谐共生。所以,利人即利己,害人即害己,善者得善,恶者得恶。“反者道之动”,宇宙人生之至理。

修一颗道心,即修一颗善心,修一颗利而不害之心,修一颗为而不争之心。当然,这个善已经超越了伦理概念的善恶,是大善,是至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不仁是没有偏私,不是没有仁爱。大善就是大爱,大爱无私,大爱无疆,无目的无条件无限制,包容一切,利益一切。

人生最高境界修心(真正的超越以道修心)(9)

“人之初,性本善”,性善,其实也是人心最初的原始状态,无害人之心,亦无损人之行。在现实面前,人们往往逐利忘义,迷失自我,把初心给丢了。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佛家讲修一颗清净心,也是修一颗初心,返朴归真,复归于朴,复归于婴儿,抱守赤子之心,重现最真实最可贵的自己。

心若花开,蜂蝶自来。人有善念,天必佑之,福禄随之,众神卫之,众邪远之,众人成之。善源于大爱,一心利他,无私者成其大私,善人者人皆善之。恶源于自私,一心利己,损人者必将自损,厚德载物,德不配位,必遭灾殃。

行善者,乐善好施,不与人争,不计得失,免于名利之困,免于灾祸之患。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不至,福已远离。行善之人,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做恶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天心至仁,正道不孤。行善积德,德厚物载。一个人的善心就如一粒种子,一旦播下去,就会生生不息,造福他人。行善积福,多多益善,福亦多多。善恶一念间,善念,开出花朵;恶念,长出肿瘤。断恶修善,种下善因,你的世界就是光明的世界。你是世界的因,世界只是你的果。种子不良,基因不好,就别妄想开出好花,结出好果。

人生最高境界修心(真正的超越以道修心)(10)

以道修心,就是修一颗道心,无形无象,无拘无束,独立无待,逍遥自在。以道修心,如登山一样,是有梯次的,是一级级向上提升的,这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最后达到天人合一心道如一的至高境界。

效法地的“厚德载物”,效法天的“自强不息”,效法道的“顺其自然”。像大地一样扩延自己的心灵厚度与宽度,像天空一样伸展自己的心灵广度与高度,而终点还是“自然而然”,这就是“道”的性格与风范。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我们不仅是要努力做好自然的自己,更是要顺随万物之性,不强加干涉改造。万事万物都能顺其自然,这个世界才是和谐的,也是合道的。

人生最高境界修心(真正的超越以道修心)(1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