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世老人的衣服烧掉还是扔掉(农村老人去世后)
最近陪家人看了一部新出的电影《人生大事》,其中有一句台词让笔者印象深刻:出生和死亡才是人生大事。
确实如此,自古以来在我国民间就有着“人死为大”的说法,字面意思是说对于这个人来说,没有任何的事情比他去世还要大了,这也体现出了古人对死亡的敬畏,对死者的尊敬。
生老病死是每个人一生中都要经历的过程,并且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也会常要面临亲人、朋友等的去世,虽然我们都不太愿意看到这样的局面,但这却是任何人都无法避免的。
虽然不同地区风俗习惯不同,所以丧葬风俗也是不一样的。但在大多数的农村地区,当有老人去世了,一般都会把去世亲人的衣物都要烧掉,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如果不烧掉可以吗?其实年轻人还是应该看看的!
老人去世了烧掉衣物是丧葬风俗中重要的一环在笔者的家乡这边,就一直都是这样的习俗。
当家里的老人快要走到生命的尽头了,在外的亲人们就会尽快赶回来,并且安排人员守护在老人的身边。如果是嫁出去的女儿,也会及时通知她们一家人赶过来。
在老人走了以后,就会立马把事先准备好的“寿衣”拿出来。并且要尽快把之前穿的衣物脱下来,然后擦洗身体、梳妆打扮好后,就换上寿衣。
当然了,在有些地方的习俗不同,是在老人快要走之前,就已经给换上了“寿衣”。之所以要尽快脱下衣服,并且换上寿衣,那是因为人一旦生命结束了,很快就会变得僵硬起来,这样再来穿脱衣服就比较麻烦了。
换上了衣服,还会安排亲人燃放鞭炮,这样也是为了通知村里人,家里的老人去世了。之后还会让家里的孝子去村里经常办理白喜事的长者家中“报丧”,并且请他们来负责安排丧事。不只是村里要报丧,还要去每个亲戚家里报丧。不过现在通讯发达了,多数都是打电话通知了,流传就简化了。
而一切安排好了之后,接下来就是把去世亲人的衣物、鞋子,还有睡觉的床垫等一起放在马路边上,然后在敲锣打鼓、鞭炮声中烧掉了。从这后,丧事也就正式开始了。
为何要把去世亲人的衣物都给烧掉?关于这个,笔者之前也问过村里的一些老人。他们跟我说,在老人去世了以后,他们去了另外一个世界,但是在这个世界他们也是要穿衣服,要睡觉、要走路的。把这些衣服、鞋子等东西一把火烧掉,也就是说这些东西也跟着他们一起去了。
估计不少人也都有听说过这种说法,其实这是一种较为迷信的解释。但是把去世亲人的衣物都给烧掉,也不全是迷信,而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
首先,衣物烧掉了,可以避免一些疾病。
因为在古代的时候,多数人都是生病去世的。而且在当时可能还有不少人是感染了一些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去世了。这样他们穿过的衣物,自然也就有一些细菌,或者是病毒。
当老人去世了,这些衣物如果还留着其实未必是好事。特别是他们临终前穿的衣物,尽量还是烧掉为好,这也是为了家里人的健康考虑。
其次,烧掉去世亲人的衣物,也避免了睹物思人。
任何一个亲人的去世,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一个难以接受的事情。特别是自己的至亲,这更是非常伤心难过的事情。
如果他们都已经去世了,还把他们的一些衣物留着,这样如果经常见到了,就会睹物思人,然后勾起自己的伤心往事。对于一些老人,或者是身体不太好的人来说,长期心情过于压抑,就容易加重病情。所以把亲人的衣物烧掉,这样就避免了看到勾起往事而难过伤心。
最后还有一点,留着也没什么用处,还可能会因为无处处置而带来烦恼。与其这样,还不如一把火烧掉,这也算是对亲人的一种尊重。因为如果把它随意处置,或者是丢弃了,这反而不好。而一把火烧掉了,也就一了百了。
有些人估计好奇,那如果不烧掉可以吗?其实也没有明文规定一定要把去世亲人的衣物都给烧掉,一般都是把他们临终前所穿的衣物,或者是一些不太值钱的东西烧掉而已,比如穿的很破烂了的。
并不是要把所有的都给烧掉了,至于一些贵重的,或者是有纪念意义的则能留着,把它好好保存起来,这也作为是一种念想。
至于为何是要烧掉,而不是丢弃掉。前面也说了,如果是老人有一些疾病,把这样的衣物丢掉了,就容易传播给其他人。同时在民间认为,把去世的老人衣物丢弃掉,这是很不尊重死者的。
何况这样的衣物,会被其他人认为是“不祥之物”,见到,或者是被人捡来穿了,那都是很晦气的。因此,为了避免这些不必要的麻烦,多数都是把它们烧掉了,这也是最好的一种处理方式了。
我国的丧事文化已经传承了上千年,其实并不都是封建迷信,有些还是有科学依据的,而且从古至今在民间都是严格遵守老祖宗所流传下来的这些习俗,这不仅是活着的人对过世亲人的一种尊敬,而且还是他们寄托哀思、获得心灵慰藉的一种方式。
好了,今天就和大家聊到这里。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大家指出来。在你的家乡有这样的习俗吗?评论区留言讨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