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东北网6月14日讯(记者 王春颖)在哈同高速公路482公里处,一座蓝色航海大船的造型建筑格外引人注目。这里是富锦市现代农业万亩水稻科技示范园。芒种时节,万亩大田块中绿油油的水稻连成了一片“稻海”,蓝色与绿色交织成一片美景。
富锦市现代农业万亩水稻科技示范园发展旅游特色,种植彩稻,供游客观赏。
日前,随着“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大型主题采访报道活动第一小分队的脚步,记者走进富锦市现代农业万亩水稻科技示范园,探寻体会万亩“稻海”和农户们的小康生活。
据富锦市现代农业万亩水稻科技示范园理事长刘春介绍,示范园始建于2012年,总面积4万亩,其中核心区1万亩,是全市230万亩水田现代化生产经营管理的缩影,由农业、水利、气象、农机四个部门共同参与管理,达到设施建设标准化、田间管理智能化、农资投入精细化、节水灌溉精量化、科技服务信息化。
刘春种了整整40年的土地。站在稻田前,回想40年间依靠种地摆脱贫困,走向小康的历程,他感慨万千:“我们农民的小康生活梦想很简单,种地容易,卖粮也容易,我们合作社的成员们也基本实现了!”
“当年这里还是旱田,村子距离这里30多里地,凌晨3点多就开着拖拉机下地,用镰刀收割黄豆,然后装车、卸车,晚上10点到家,睡4个小时,第二天凌晨2点再起来做饭,准备下地。”这种辛苦让刘春意识到,只有走合作化的道路,才能适应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2013年,刘春组织成立了东北水田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这也是万亩水稻科技示范园的经营主体。除了给社员分红,合作社还带动40户贫困户,每户每年分红超过3000元。
站在稻田前,刘春笑着说,以前种地是靠经验、靠天,现在种地是靠智慧农业。以前就想着怎么打更多粮,现在想的是怎么把稻子种得更好。以前种地起早贪黑,现在这万亩大田块10天就能插完秧。以前卖粮看买家意愿,现在还没等种植,销售订单就签完了。
侧深施肥,鸭稻、蟹稻、鱼稻共生共养……这些举措提高了“稻海”土壤的有机质含量,还减少了农药化肥使用量,通过应用水稻节水技术,每亩用水量由原来的900立方米降至460立方米,减少了近一半。此外,合作社还采取了“生产 加工 科技”的运营模式,实行集约化生产、品牌化营销,从“种得好”转向“卖得好”。2019年,合作社总收入达到1956万元。
芒种时节,示范园的万亩良田。
在合作社成员杨春红看来,农民的小康生活目标就是“省心”。他告诉记者,加入合作社以来,种地变得简单了很多。“集中管理、抱团发展、技术靠谱、农机优惠、土地连片、销售保障,春天我刚播种,秋天的订单已经到手了,我期待的小康生活已经在眼前了。”
打造田园综合体是刘春心中的梦想。“几年前,有朋友跟我说,去外地看水稻种出‘花’来了。我半信半疑,但也希望有朝一日能实现。”刘春说。如今,示范区建成了“田园综合体”,观光农业每年吸引了全国各地数以万计的游客。“让大家来观光不仅是为了门票收入,而是让更多人看到我们黑土地上的水稻是怎么种出来的,让更多人知道我们的好大米。”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