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的学生都要读书(从小阅读的我们)


为什么现在的学生都要读书(从小阅读的我们)(1)


文/怀左

很多成年人说自己不会读书,回头再想时,其实我们从小就开始学习阅读理解了。小学中学阶段,我们做过许多阅读题,分析过很多诗歌与散文,想来这些应该都是关于阅读方面的专项练习,那为什么练习过这么多之后,我们还是不怎么会读书呢?

做一个类比,答案就明了了。很多人从小开始学英语,接着在读完中学、大学,甚至在读研读博之后还是无法开口说英语,其实是一样的道理。

如果学习一个技能不是为了更好的运用与实践的话,那这项技能很可能会被我们束之高阁。

同理:

如果我们学车时只学理论,学完只为了过理论考试,那我们学多久也无法开车上高速;

如果我们学游泳时只学动作却不下水,那我们永远也学不会游泳。

记得有一句话是这样的——”能力好比地表底下的水“。

在最开始的时候,没有人可以拥有这股水,但后来通过学习和不断练习,我们可以引导这股水,让其为我所用。

读书也是一样的,如果只学读书的方法,却不去大量系统地阅读,我们可能永远也不会读书。

为什么现在的学生都要读书(从小阅读的我们)(2)


一、不是找钥匙,而是用心贴近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有一天你回家准备开门时却忘了钥匙在哪里,然后你绞尽脑汁地思考钥匙的藏身之地。最后也许你想了起来,并找到了钥匙,或者你没有找到,然后想其他办法打开了门。

再想一下你做语文试卷时做的阅读习题,你从原文找答案的场景,像不像你找不到钥匙而疯狂思索的样子。例如有一篇阅读文章为《有一种爱,很小》,下面的题目分别是:

  • 将前文中与”他以为他快要死了“相照应的句子找出并用横线画在原文上。
  • ”越南护士向他轻轻地点了点头“意思是?
  • 题目”有一种爱,很小“,你对此的理解是?
  • 你能从艺术构思的角度,就小说的结尾作简要点评吗?

说实话,我以前在做语文试卷时,每次面对阅读题都很痛苦,考试结束别人问我是怎么做的,我就回答一个字:编。那时候我最疑惑的,就是为什么这些作家不单单要写文章,还要挖这些题来难为我呢?

直到后来的一个新闻,说一个作家被邀请回答了几道用他的文章制作而成的阅读题,结果错了一大半。也就是那时我才知道,原来这些题目并不是作家出的,作家自己去按照题目理解自己的作品,也并不一定能拿满分。

这就有点黑色幽默了,就像一个母亲生了孩子后,旁人非把她孩子藏起来,然后说眉毛什么样,眼睛什么样,嘴巴如何如何,你能猜出来吗?事实是即使排一排小孩,再戴上口罩,那个母亲看过去也能找到自己的孩子。

这两年我自己也出了两本书,写书时最大的感受是:写作很多时候其实是瞬时性的。也就是说,某一个开头,某一个结尾,或者文章中的某一个句子,很可能就是瞬间灵感迸发或者是写到流畅时的一气呵成。这其中并没有太多需要细细较真的东西,真的没必要趴在上面,字斟句酌。

同样,我本科和硕士期间都学的文学,在未读之前,想象中我的同学应该都学富五车、文笔非凡。然后现实却是真正文笔好的,并且可以持续写作的人并没有几个,大多数人只是跟着课程,学学文学史,了解一点文学理论,完成作业,查查资料写写论文。

我们很多时候都是在研究文学,研究别人的作品,而不是去紧靠文字、情感与想象,不是去真正创作。这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模式,研究是在找钥匙,而创作则是另造一把锁。

放在阅读中,其实更好的一种方法是先放下那些条条框框,贴近作品的温度和热力,紧靠它们,用心去品读和体悟,回到书中所蕴含的想象、情感和温度中。

你走到我面前,我用心去对待你。


为什么现在的学生都要读书(从小阅读的我们)(3)

二、先培养阅读习惯,再学习阅读方法

有需求的地方就有商机。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人们日渐感受到了学习的重要性,所以很多人开始重视阅读,自然而然的,市场上便出现了很多围绕读书而展开的课程和训练营。速度、跳读、拆书、讲解等一堆方法,刚参加的人也兴高采烈,但最后能持续阅读的人,却没有那么多。

其实最关键的就是去做,像健身一样,你学再多方法,上再多理论课程,但只要一天不去实践,没有养成习惯,你的身材就不会发生改变。

我自己读书已经很多年了,最开始读书的时候,我并没有学过任何关于阅读的课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你想读,喜欢读,那就去挑你喜欢的书去读就好了。这个世界上其实并没有绝对正确的读书方法论,没有绝对的好书排行榜,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

我小时候读过动画书,看过金庸古龙梁羽生的武侠小说,后来也开始读各种杂志,读小说散文,以及不同专业零零散散的书。书单我并没有刻意求过,往往认真读完一本书,自然会带出下一本书。

比如我读完《围城》,觉得钱钟书刻画的知识分子形象很特殊,我可能会找《儒林外史》读一读,也可能找钱钟书或者杨绛的其他作品读一读。或者我很喜欢路遥的《人生》,下次我可能就会将《平凡的世界》找来阅读一番。

好书会带出好书,就像你交一个朋友,他还会给你介绍他的好朋友。

在刚开始读书时,其实培养习惯比学习方法更重要。这一点在育儿时也同样适用,先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打造一层良好的操作系统,这样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他便能独立完成很多事情。

我见过一些人参加了很多读书社群,但往往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者必须靠社群的活动和奖惩制度才能读书,脱离群体后便无法坚持。这也是太过于依赖的表现,一切的学习终将转为主动学习,所有的成长都会走向独立成长,逐渐摆脱依赖,是成长的第一步。

阅读的习惯,其实有很多,刚开始时,以轻量级,容易完成的方式方法为主。

比如定时,每天定一个固定时间,如晚上九点到九点半,或者九点到十点为准,中间就潜心阅读。或者工作忙时,也可以抽半天的空余时间读书,每天定一个阅读时间,像刚才的半小时或一小时。

时间不需要太长,刚开始量不用太大,完成即可,如果超出,可以视为奖励。

或者做笔记写思考,每天读书时,可以将自己翻腾的思绪记录下来,直接写在书上,或者再准备一个本子,记录在笔记本上。这也是一个小习惯,看书的过程中,还可以练练笔。记得要捕捉最直接的思考,比如你看《围城》时觉得方鸿渐是一个无用之人,那你不用掩饰,直接写你最真实的感受即可。

真实,自有千钧之力。初始的意念中往往蕴含着巨大的能量,但我们的内在意识可能会干预,做出修改,一而再,再而三,最后写出的东西可能早就偏离我们的初始意思了。

最开始培养习惯的原则是:轻量级,可执行,有奖励,可休息。

再加上一个长时间段的刻意练习,习惯养成,我们便会去主动阅读。

三、主动学习、效果更佳

我读大学时,有一次朋友和我聊天,他说他特别想读书,但是读完书很快就忘了,感觉没什么意义。其实每个人读完书都会忘,不可能完完全全记住书中的全部内容,当然也不需要这样去做。读书不是背书,尽信书,不如无书。

那么面对好书,有没有一些好的方法,可以让知识留存的时间更长,或者更好地为我们所用呢?经过我多年的阅读,我发现具体的方法其实有很多,但首先最重要的,是一个原则问题:主动学习的效果,要比被动学习好很多。

什么是主动学习呢?

比如说,某一本书,是你自己主动想读的,而不是别人逼着你读的;

你读的时候觉得内容很好,你的想法很多,然后将想法都记录了下来,边读边做笔记;

身边有朋友时,你还会讲这本书里的内容讲给朋友,或者介绍这本书;

读完书,你查阅了很多相关资料,然后写了一篇长长的书评;

最后还觉得不过瘾,又重新读了几遍,每一遍都收获了不一样的感悟。

为什么现在的学生都要读书(从小阅读的我们)(4)

如果还是不明白,你再看上面这张图就懂了。

主动学习,说白了就是你参与的越多,付出越多,花的心思越多,最后你就能收获越多。

那么主动学习的具体方法有哪些呢,我给大家简单讲几个。

1.做读书笔记

这是最基本和最常用的主动学习方式。注意是边看边思考,不能看完了再写,这样意义就不大了。同时,在写思考的时候,尽量写你直接想到的感悟,价值非凡。刚开始不需要写很多,可能一个词,或者一句话,先培养习惯。

另外,还可以用荧光笔或者碳素笔标出你喜欢的内容,在旁边批注。

以我个人为例,我现在一般看的都是纸质书,看到特别精彩的句子,我就会用黄色的荧光笔画出来,用黑色或蓝色的笔写一些自己的观点,也会用红色的笔去标注我认为特别重点的部分。有时候,还会在上面贴一些便签,补充其他的思考。

为什么现在的学生都要读书(从小阅读的我们)(5)

好的内容,都值得我们去记录,保存,之后再回看,品读的时候,也会有许多新的感受。

做读书笔记可以在本子上,或直接在书上标注,也可以在各种软件比如,石墨文档,印象笔记,有道云笔记等上面建立读书笔记的文件夹。

但要注意一点,摘抄完之后要记得常看,多思考,不然很快又会忘了。而且读书笔记也不仅仅是简单摘抄书本内容,尽量在笔记中加入个人的思考,或做一个思维导图,理顺一下框架,方便记忆重要内容。

2.主动输出

有的人读书,只追求数量,为了看而看,读了很多书,但却没有怎么思考,输出过东西。

这里也有一个误区,比如,有的人会把他写过的读后感,或者书评拿给我看,然后我看完会想说,你写得很好,很扎实,但为什么和原书内容一样呢?其实,他所谓的输出,只不过是把原书中重点内容,包括目录,都摘抄和总结了出来。

这就像大家现在听我的写作课,如果说课后作业是让你去写一些听课后的感悟、收获,可能会有同学直接把我课程里讲的内容照搬过来。其实,完全没有必要这样,因为我们每节课下面都附带的有文字稿,你不用去抄,没意思,又浪费时间。因为我想看到的,是大家自己内化后输出的独立思考。

输出,是一种书面化的思考方式。有时候,你觉得这个问题,我想得差不多,逻辑也很简单,但真的开始去写,你不一定能写出来。或者,你觉得想东西太少,思考太浅,但是你一写发现,原来自己还能写这么多,这就是输出的魔力。

输出的方式也有很多种,比如随手编辑,发朋友圈,微博,社群,把有价值的东西分享给你的同学、朋友和亲戚等。还有把书中的一部分,作为文章当中的一个小部分,和自己的思考结合起来。也可以围绕这本书去输出内容,写一篇读后感,书评。大家可以围绕一个点来写,从最触动你的地方去入手。

所以,今后大家去打卡,比如读书方面,或者自己的思考感悟等等,都可以向群里分享,另外再附加上一句推荐语,例如“今天我想到了这点……”

3.主动分享

主动分享就是你要讲给别人听,因为人都是好为人师的,而且教是最好的学。

拿我自己来说,我很热爱读书,也读过上千本书,有了一定的读书经验和积累,所以开设的有读书专栏课,把自己所学到的一些知识讲给别人听。而我在教别人的时候,其实自己也在不断思考,学习。

想让别人听清楚,弄明白,自己就得先学好,然后整理好思路和内容讲给别人听。因为要讲给别人听,那就得逼自己讲到最好,不然会砸个人的牌子。

我平时学到一些好东西时,我就会直接跟身边的小伙伴,或者我对象去分享。讲出来了,我自己也消化了知识,满足了我个人的表达欲。更重要的是,也向他人传递了价值。

另外,我在荔枝微课上创立的有一个怀左成长课堂的直播间,会不定期邀请一些嘉宾来做免费的直播分享。而每位嘉宾的分享,基本上都会围绕一个主题,解决听众们的某方面问题。同时,分享的人也更完善了自己的知识体系。这就是主动分享的力量。

4.主动实践

今年一月份的时候,我做了一次共读活动,选的书籍是《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这本书里讲到了积极主动的习惯。

积极主动,这个习惯非常好,就是有好的机会,大家都要积极去争取,牢牢把握住。我们学习任何东西,如果你只是学,而没有去实践,没有用出来,那就没有太大的价值。

比如,你读了一本有关演讲的书,从中学到了许多演说力的方法,这是第一步,属于被动吸收知识,但如果你学完就立马在社群里给大家做一次语音分享,并结合书中讲到的技巧,不断揣摩和训练自己的表达力,那你的学习效果一定会翻倍。

主动做事,会把握很多机会,如果能把学到的东西再试着用出来,你会消化得更快,理解也更深入。

【小结】

以上是我的一些小分享,如果你想读书,却一直不知道该如何开始,不如先放松自己,别加太多负担,找一本喜欢的书,开始读就好了。先不用求太多方法,将手机放一边,安安静静用心读,就是最好的方法。

之后慢慢培养好的读书习惯,任何一个习惯的养成都不容易,所以我建议你刚开始的时候尽量少读一些,定时定量,坚持一段时间后,自然就成习惯了。

读书成习惯后,再开始讲一些主动学习的方法,永远记得,我们读书是为了提升思维、扩充知识、丰富眼界的,不只是为了读而读。方法有很多,但自己一定要主动,多付出,便能多收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