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香的草原美食(看辽阔苍茫草原)
本报记者 王雨晴 晗琳 刘银
冬天林海雪原是呼伦贝尔留给人们的宝藏,坐看茫茫雪海,感受雪原的磅礴是件美事,涮着羔羊肉、啃着手把肉、吃着传统奶食,品味民族特色佳肴更是别样的体验。
12月19日,鄂温克·辉河2020年“伊德喜”冬储肉推介活动在辉河银阿木吉湖畔举办。此次活动由鄂温克族自治旗人民政府、呼伦贝尔日报社主办,鄂温克旗农牧和科技局、鄂温克旗辉苏木人民政府承办。这是一个以美食为核心,以牧民冬季原生态生活为体验,以趣味原生态为乐趣的活动,让生活充满“仪式感”。
冬日暖阳洒草原 吃喝玩购嗨现场
冬季的呼伦贝尔是银色的世界。辽阔的大草原,纵横交错的河流、湖泊以及浩瀚无边的原始森林,都被白雪所覆盖。随着冷空气的来袭,吃肉补膘势在必行。在众多肉类中,在一年四季里,这个时日,呼伦贝尔的牛羊肉最出挑。没有一个懂得吃的人,不欣赏呼伦贝尔的牛羊肉。
开幕式上,歌曲《走进辉河》《养鹿姑娘》,女群舞《阿罕拜》,让人们伴随着音律,一起感受独特的民族文化。最引人瞩目的是打瑟日表演赛,精彩的比赛既传承了少数民族文化,又展现了少数民族风采,让现场观众更加直观地了解少数民族传统竞技项目。
草原儿女们顿顿都得吃肉,来自辉河草原上的新鲜牛羊肉,肉质鲜嫩、多汁、有嚼劲,肥瘦刚刚好,辉河牛羊肉无论是涮着吃、炖着吃,还是炒着吃,百变不移其香嫩……一位卖肉的牧民告诉记者:“每年冬季草原上的牧民都有冬储肉的习俗,今天我带来了差不多1000斤牛肉,目前为止卖得只剩下一些大骨头,销量非常好。”活动现场,当地牧民纷纷摆出刚刚宰杀的新鲜牛羊肉供人们挑选,辉河牛羊全部是牧场散养,从宰杀分割到排酸、冷冻,都有专业人员监督。品质放心安全的畜牧商品受到了消费者的好评。记者还采访了一位正在买肉的顾客,他说:“这次活动的举办对于我们牧民来说非常实惠,牛肉的品质非常好,我自己买了8斤肉准备今晚回家吃。”
现场还有畜牧产品销售、非遗产品展示环节。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手工艺品、柳条包、鄂温克族服饰“南得苏恩”、勒勒车等作品,引得现场消费者驻足。“苍狼白鹿”俱乐部带来的冰雪体育越野表演赛,燃烧着速度与激情,展现着青春的风采与运动的魅力。
为了推广辉河优质品牌,宣传辉河牛羊肉的特色,本次活动特请大家来试吃火锅涮牛羊肉,现场一只硕大的铜锅源源不断地冒着热气,铜锅有1人多高,3人合抱粗细,让人震撼。在数九寒天吃室外火锅,搭配鲜嫩味美的呼伦贝尔羊肉,让您在这寒冬季节拥有一份温暖。
线上线下齐发力 畜产品推广新路径
鄂温克旗政协主席浩特勒在活动现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呼伦贝尔市委、市政府大力推动呼伦贝尔草原羊肉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的黄金发展阶段,辉苏木入选2020年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名单,结合乡村产业振兴发展规划,特举办此次活动。此次活动以‘线上 线下’同步形式开展,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展示辉河纯天然、无污染的生态环境以及牧民传统、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另一方面有力地推动了辉苏木畜牧业的经济发展,同时也为畜产品的宣传探索出新的推广模式。”
“此次活动展示了辉苏木畜牧业成果,感恩年复一年、辛勤劳作的牧民朋友,拓宽了牧民销售牛羊肉的渠道,实现多渠道增收。下一步我们将大力做好辉苏木乡村产业振兴发展规划,以主动适应新常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为战略,以‘保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为目标,保证品牌食物质量,以品牌提升效益,促进牧民增收致富。”鄂温克旗辉苏木党委书记额日德尼说。
鄂温克旗政府和呼伦贝尔日报社联合主办此次冬储肉推介活动,为提升活动知名度、参与度,呼伦贝尔日报社通过全媒体平台对活动进行全方位、立体式报道,在先期刊发了专版,制作了H5、海报等新媒体产品,在“呼伦贝尔新闻”公众号发布预热消息,邀请内蒙古日报进行宣传报道,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同时吸引了众多网红达人加入其中,进行直播带货和短视频发布,更是让网友隔着屏幕体验了大口吃肉的豪情、感受穿着蒙古族冬袍的洒脱、领略草原冬季民俗活动的乐趣,采购各式呼伦贝尔好货。
“线上 线下” 畜产品推广宣传新模式,展示美食、民俗、服饰的各种风情,吃穿玩乐游“一网”尽享,一幅呼伦贝尔冬日多彩画卷通过呼伦贝尔日报全媒体平台呈现在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网友脑海,让更多人走进呼伦贝尔,走进鄂温克。
凝聚网红力量 展现草原风情
此次活动邀请呼伦贝尔市橙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南丁”“跑的欢儿”“辫子巴图”3位网红达人通过抖音平台进一步提升活动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非常高兴能够参加这次活动,此次活动我们已经拍摄了视频,会分发在抖音、快手等平台,非常荣幸能够通过自己的影响力宣传家乡文化,助力家乡旅游文化发展。”网红达人南丁告诉记者。
“网络时代给了许多新人机遇,使得许多传统文化大放光彩。这次活动我会制作发布一些搞笑娱乐短视频,宣传呼伦贝尔特色美食,让更多的人了解呼伦贝尔。”网红达人“跑的欢儿”说。
网红达人“辫子巴图”说:“我是布里亚特蒙古族,此次活动非常直观地展现了我们的民族特色、民族文化。我会在助力家乡的商贸、文化、旅游业的发展等方面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版图片由 本报记者 那音太 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