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睡眠差是脑损伤吗(新生儿天生会有这些反射)

大家都知道,小宝宝出生后就会吃奶,并不需要学习,这是因为进化的结果,因为不会吃就会饿死,基因当然无法延续,为了保护自己和顺利的生长发育,人类还进化出一些其他的特性,这些特性与生俱来,父母或医生可以通过检查这些特性,判断新生儿各方面是否发育正常。

我们提到的这些“特性”,是新生儿特有的一些条件反射,这些条件反射可以验证,也分别有其功能和价值。

婴儿睡眠差是脑损伤吗(新生儿天生会有这些反射)(1)

1、8种条件反射,家有小婴儿的父母,可以验证一下。

一是眨眼反射。

刺激方法:用强光照射眼睛,或突然用手在头部的旁边击掌,也就是突然拍一下手;反应:被刺激的婴儿会迅速闭上眼睛。这种反射是会永久存在的,包括大人也是一样,当强光照射眼睛或眼前突然出现物体或声音时,会不由自主的闭上眼睛,这是为了保护自己。

二是觅食反射。

刺激方法:用手或妈妈的乳头、奶瓶的奶嘴触碰新生儿的面颊这;反应方式:婴儿会把头转向刺激来源的方向,这是为了让婴儿能找到乳头,这种反射在三周时会消失,因为婴儿已经能自主的转动头部了。

三是吮吸反射。

刺激方法:把手指放进婴儿的嘴里;反应:婴儿会开始吮吸,这是为了让婴儿能吃到奶,从而获得食物,吮吸反射会在4个月后消失,因为这时候婴儿已经知道到吃奶的时候才吮吸了。

婴儿睡眠差是脑损伤吗(新生儿天生会有这些反射)(2)

四是摩罗反射,也叫惊跳反射。

刺激方法:让婴儿仰卧,头部突然下沉,或突然敲击震动婴儿躺着的地方;反应:婴儿会迅速做出“拥抱”的姿势,背弓起,双手向前伸,然后向内拢,就是双手拥抱那样;这是为了当婴儿遇到突发情况时,迅速紧紧抱住妈妈,避免危险。这种反射在6个月后会消失。

五是抓握反射。

刺激方法:把手指放到婴儿手里,反应:婴儿会紧紧的抓住大人的手指;这种反射会在3-4个月的时候消失。

六是踏步反射。

刺激方法:用双手托住婴儿的腋下,让婴儿的双脚接触一个平面,反应:婴儿的双脚会像大人走路那样,双脚交替着迈步,这是为将来走路打基础。踏步反射发育较好的婴儿会在2个月的时候消失,体重偏轻、发育慢的消失的时候稍晚。

七是颈强直反射。

刺激方法:当婴儿仰卧躺着时,把婴儿的头转向一侧,反应:婴儿会做出“击剑”的姿势,头转向的一侧胳膊会伸到眼前,而另一侧的胳膊会弯曲。这种反射4个月的时候消失。 这是为了婴儿练习自己伸手。

婴儿睡眠差是脑损伤吗(新生儿天生会有这些反射)(3)

八是巴宾斯基反射。

刺激方法:从婴儿的脚趾向脚跟的方向,轻轻抚动,反应:婴儿的脚趾会张开,然后再缩起来,同时脚会向内侧扭动。这种反射会在8-12个月的时候消失。

2、8种条件反射有才是正常的,没有可能存在脑损伤。

有经验的医生检查婴儿时,会刺激婴儿,使婴儿出现以上这些或部分的反射,通过观察婴儿的反射情况,判断婴儿发育是否有异常。因为如果婴儿没有这些反射,或者反射出现的很少,就可能是大脑有损伤,因为当婴儿受到刺激时,大脑会指挥做出相应的反射,缺乏必要的反射,就可能是大脑存在损伤,这时要及时的干预。

当然,这些反射大部分在婴儿6个月前就消失了,因为随着婴儿的发育,那些反射已经被孩子主动的行为代替,比如觅食反射,已经不需要刺激,孩子看到妈妈或奶瓶就会主动要吃。

对于新生儿的这些反射,大多数被人们认为是正常现象,但是有些传统观点认为,“惊跳反射”出现次数多,就是孩子被吓到了。民间还有人相信,使用针刺不同穴位,使婴儿出一点点血(我们这里民间叫做“挑”),就会减少惊跳反射,建议不要自己或找民间人士给孩子“挑”,因为针刺破孩子皮肤,可能会造成感染。

婴儿睡眠差是脑损伤吗(新生儿天生会有这些反射)(4)

以前曾看到一个亲戚的孩子被用针刺,孩子哭得非常惨烈,妈妈却觉得是为了孩子好。

这种做法是非常错误的,正确的做法是可以通过包襁褓的方法,把婴儿的双臂包住,避免因为惊跳反射影响宝宝睡眠。

3、新生儿反射也有利于促进亲子关系。

在宝宝出生之后,妈妈和家人不妨与小宝宝做一做这些反射游戏,比如把手指伸到婴儿的手里,让婴儿紧紧握住,比如妈妈摩擦婴儿的脸,婴儿就会转过头寻找妈妈的乳房来吃奶。比如轻轻的抚动婴儿的脚底,他们的脚趾就会张开再绻曲。

这些都是婴儿与妈妈的互动,既有利于刺激婴儿的发育,也激发妈妈和家人的爱,使家人更为疼爱眼前的小宝贝。因为爱都是在互动中培养的。

有个朋友生儿子时是早产,孩子出生后放进了保温箱,她则出院回了家,孩子在医院待了十天后才出院,期间吃奶是她用吸奶器吸了,由老公送到医院。她说在家也没有想孩子,对出生只见一面的小家伙并没有什么感觉,还是到后来孩子出院回到家之后,自己喂孩子,自己带孩子,才慢慢培养的感情。

所以,在婴儿小的时候,不妨尝试多刺激,那些与生俱来的反射动作,也蛮有趣的,而且也可以检验一下宝宝的发育情况,万一存在问题,也可以及时发现。

作者:嘟嘟宝贝,男孩嘟嘟的妈妈,分享育儿经验,学习和传递科学、有价值的育儿知识,与孩子共同成长,欢迎关注。本人撰写育儿科普文章,供阅读者参考,不作为诊疗依据。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