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广西普通话水平普及率(广西普通话普及率已提高到85.68)
6月28日,教育部举行“教育这十年”“1 1”系列发布会第六场,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发展成就。此次发布会的分会场设在广西。我区通过10年努力,至2020年,普通话普及率达85.68%,在西部地区排名首位。广西推进语言文字事业的做法,也受到全国关注。
新闻发布会现场。 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 蒋晓梅 摄
普通话推广助力村民脱贫致富
“驻村3年多来,我见证了通过组织当地群众参与普通话推广,帮助他们摆脱贫困的过程。”发布会上,广西来宾市忻城县红渡镇六纳村原驻村第一书记吴桂彬,介绍了在民族地区开展推普脱贫工作的感受。
2018年,吴桂彬被派到原国家深度贫困县——广西忻城县红渡镇六纳村,担任第一书记。六纳村处于大石山区,总人口有624户2168人,其中壮族人口占90%以上,村民日常交流的语言主要是壮话。地理和语言习惯,导致了当地群众怕出去,也不敢出去务工。“十三五”以前,六纳村的贫困发生率为34.24%。
扶贫先扶智,扶智先通语。脱贫攻坚实施后,2018年六纳村在忻城县率先启动实施了“推普脱贫”系列活动。该村通过开展推普公益课堂、农民普通话夜校班、“小手拉大手”孩子带动家长共同学习等方式,帮助当地群众学习掌握普通话。
这几年,很多经过培训的群众都走出了大山,在县外找到了稳定的工作,实现了脱贫致富。据统计,三年多来,该村通过普通话推广,惠及当地群众1600多人次,其中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有539人次,他们均实现了脱贫。
普通话推广改变的,不仅是六纳村。截至2020年底,广西83.03%的脱贫人口能够使用普通话进行日常交流,基本消除青壮年农民致富道路上的语言障碍。
广西注重保护语言文字多样性
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广西也注意保护与记录收集地方特色语言,保护语言文字多样性。
2016年4月,贺州学院西校区建起一所“贺州语言文化博物馆”,这是国内首家实体语言博物馆,全馆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参观者能在该馆内观遍听遍广西各地方言及方言文化。博物馆建成至今,已接待3万余人。
贺州学院教授邓玉荣曾担任贺州语言文化博物馆的馆长,他也是教育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奖”先进个人。据他介绍,贺州市地处三省交界,是全国少见的语言资源富集地区。但从上世纪80年代起,他发现一些地方方言在逐渐消失。在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的支持下,邓玉荣所在的贺州学院语言研究团队几十年如一日,致力于贺州及广西东部汉语方言及少数民族语言的研究与收集,尤其是近20年来,邓玉荣开始有意识地寻找发音人,进行录音和录像。
近年来,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也启动了广西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典藏毛南语资源保护项目,从毛南族房屋建筑、日常用具、服饰、饮食、农工百艺、日常活动、婚育丧葬、节日、说唱表演等方面,全面展示毛南族语言文化。
据悉,2012年广西组织开展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语言资源普查和保护工作,2015年全面铺开县域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建设。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底,广西调查收集原始文本约1679万字、音频视频数据约124万条,基本实现世居民族语言全覆盖。
广西普通话普及率达到85.68%
十年来,通过大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国普通话普及率从70%提高到了80.72%,识字人口使用规范汉字的比例超过95%,文盲率下降至2.67%。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广西立足实际,在推进语言文字事业上取得突出成就。
当天的发布会上,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厅厅长刘友谊做了经验发言。10年来,广西连续开展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举办中华经典诵读大赛和汉字听写大赛,在机关、学校、新闻媒体和公共服务行业四大领域的带动下,广西普通话普及率增速喜人。2020年,广西的普通话普及率达到85.68%,超过全国普通话普及率近5个百分点,在西部地区排名首位。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