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流让民心相通(以文化交融促民心相通)
一带一路文化访谈,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文化交流让民心相通?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化交流让民心相通
一带一路
文化访谈
①
本报记者 秦 雯 蒋锦璐
编者按
“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2015年3月,参加全国“两会”广西代表团审议时明确指出广西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中的定位。从本期起,“花山”开设专栏“一带一路·文化访谈”,邀请文化主管部门和相关文化单位的负责人,就广西文化该以怎样姿态衔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广西文化如何在“一带一路”的机遇与格局中寻求发展、广西文化从哪些方面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等话题,结合具体工作实践,谈方向、目标、做法,谈优势与短板、成功与困难、思考与展望,开拓思路,获取建设性意见,推动广西文化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
1 发挥文化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
战略领航,文化先行。各国间的关系发展既需要经贸合作的“硬”支撑,也离不开文化交流的“软”助力。广西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如何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中找到自身的发展位置,既考验智慧更考验能力。对此,彭钢有着清晰的思路:“我们要服务于国家战略,脚踏实地在促进‘民心相通’方面做文章——对内,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对东盟和其他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对外,加快广西文化对外和对港澳台的开放合作步伐,建设中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与海上丝路沿线国家合作交流的主力省区,构建中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新门户和新枢纽。”
近年来,广西与东盟各国的往来日益密切,文化交流活动频繁。彭钢深切感受到了中国与东盟国家人民生活中这种越来越紧密的联系。
2014年7月,柬埔寨国家电视台台长金坤·那瓦一行应邀到广西进行访问,对广西人民广播电台首次受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委托译制的中国动画片《猫眼小子包达达》进行考察。审片期间,金坤·那瓦和夫人津津有味地盯着屏幕观看动画片,不时就有趣的剧情低声交流,看到滑稽的画面彼此会心一笑。金坤·那瓦对动画片高质量的翻译和制作表示了肯定,并现场与我方就推动《猫眼小子包达达》图书出版达成了共识。“中柬两国广播影视出版交流的成功尝试,促进了双方的文化交流,促进了两国人民心灵的沟通。广西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在‘一带一路’的机遇与格局中要发展,就要深入发挥文化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促进‘民心相通’,推进‘文化先行’,进一步深化广西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增进了解和信任。”彭钢说。
广西新闻出版广电系统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积极参与中宣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工程、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丝绸之路影视桥工程”、“丝路书香工程”。据统计,2014年广西共向美国、法国、新西兰、捷克、柬埔寨、越南、老挝等近20个国家输出10多部广播影视作品的版权,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达成合作出版、版权贸易图书共576种,其中输出164种。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启动 “海上丝绸之路丛书”出版计划,与东盟学术研究及出版机构开展项目合作和版权贸易,以图书的形式梳理总结海上丝路的历史、地理、政治与文化渊源。广西人民出版社先后出版了《海上新丝路 东盟万里行》等图书。广西教育出版社历时5年出版的《新越汉词典》等“东南亚国家语言辞书系列”,被业界视为中国与东盟国家出版合作的一项创举。中国(广西)-新加坡电影周、中越电影文化周,中国与新加坡、泰国三地新锐导演联合执导电影《再见,在也不见》,广西人民广播电台与老挝国家电视台合办栏目《中国剧场》在万象开播,影视文化交流合作硕果累累。今年,《中国-东盟博览》杂志将拍摄制作《中国-东盟海洋合作年纪录片》,并联合10余家东盟国家媒体,成立“中国-东盟媒体联盟”,通过稿件互换、互派记者、互译新闻稿件等形式,为使更多人了解“一带一路”而努力。
2 做到做好“国家战略 广西表达”
2014年9月,由中央电视台、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新闻出版广电局与广西电视台联合摄制的电视专题片《海上新丝路》于第十一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举办期间,在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广西各电视台黄金时间热播。这部国内首部反映海上丝绸之路“丝路”变迁与“思路”谋划的大型电视专题片,在出访新西兰期间,于新西兰电视台播出,引起当地媒体和民众的热议和关注。目前,该片已被翻译成英语、法语、德语、俄语和泰语、越南语、缅甸语等语种提供给各播出机构。
谈到该片的成功经验,彭钢深有感触:“《海上新丝路》站在历史和理论的高度,通过国际视野,把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与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国家开放开发大格局、与沿线各国互利共赢紧密结合起来,凝聚‘丝路精神’,展示人类社会的美好前景。在大时代、大变革、大发展中表现广西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大局,肩负重托,不辱使命,不甘人后,先行先试的气魄和举措,做到‘国家战略,广西表达’。”
广西新闻出版广电人立足现有基础,打造新模式、探索新机制,精心打造文化交流品牌,写好中国梦的广西篇章。
2014年,一部名为《夜莺》的电影享誉中国影坛,更收获世界关注目光。这部由广西电影集团出品的中法合拍电影,不仅展现了水墨清新的广西景色,更让观众看到了这片红土地上,自然与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生。“精妙而温情的中国形象”,“让我们看到了诗一般的中国”……各国观众和媒体对《夜莺》赞誉不绝。该片获得美国、捷克、澳大利亚等多国电影节大奖,版权已经销售到10个国家和地区,并代表中国内地角逐当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作为一张生动的文化名片,《夜莺》的成功实现了广西电影‘世界眼光,中国故事,广西元素,人文精神’的创作追求,也证明了中华正能量能够在西方主流市场得到回声与共鸣”,彭钢说。
彭钢告诉记者,2015年我区将重点推进以“广西合浦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之一”为题材创作的40集电视剧《沧海丝路》,该剧讲述一批海洋拓荒者肩负国家重托,从北部湾的广西合浦等地扬帆起航,怀着和平友好、互利互惠的良好愿望,履行传播华夏文明、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加强经贸往来的神圣使命,历尽艰险,最终开创了闻名于世的海上丝绸之路的伟大壮举。今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新闻出版广电局还将联合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国家海洋局宣教中心共同主办首届“中国-东盟微电影大赛”,通过与国内领先的视频网站优酷以及东盟国家网络媒体的合作,展示广西积极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新门户、新枢纽形象。
3 加强平台建设,以文化传播促进人的沟通与了解
在谈到如何促进广西文化在东盟传播以及东盟文化在广西传播,并通过文化传播促进人的沟通与了解,信任与友好时,彭钢提出四个关键词——走出去,请进来,搭平台,出精品。
2014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完成对澳大利亚视觉出版集团的收购,开启了出版社以文化走出去的最高形式——资本走出去为标志的跨国经营的序幕。通过此次并购,出版社将借助该集团的品牌价值和海外销售渠道,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中国文化。
“广西出版主动‘走出去’的行动,展示了广西文化的自信,也充分证明了广西出版单位近年来内部改革创新的良好发展态势”,彭钢说,“一带一路”建设为广西开展文化合作交流带来了历史机遇,也意味着广西文化产品的海外市场急剧扩大,从重点开拓东盟十国文化市场,到拓宽合作地域,延伸到其他50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广西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前景广阔。
2009年,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广西对外广播电台联合打造的中国首家区域性国际广播频率——“北部湾之声”开播,节目有效覆盖越南、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及泰国,中越1020公里边境线以及北部湾12.93万平方公里海域,覆盖人口超过1亿。2014年11月,广西电视台译制的47集中国电视剧《老马家的幸福往事》首次在越南国家数字电视台播出,成为中国国家领导人出访越南期间赠送越方的国礼……中国的文化产品受到东盟国家民众的欢迎,为中国与东盟日益密切的经贸往来和人文交流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广西新闻出版广电部门和企业实施以东盟为重点的走出去战略,通过实施中国-东盟广播影视产品译制工程,到东盟国家举办广播影视展播周、友谊歌会、拍摄电影电视片、合办电台频率、合办电视栏目《中国剧场》、中国图书展销会等多种形式,继续扩大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对“一带一路”特别是对东盟的交流合作力度。
彭钢认为,“平台建设”也是广西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产业做强做大的关键。“依托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出版博览会、中国-东盟文化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展),建设中国-东盟广播影视节目制作播出平台(‘北部湾之声’频率、广西电视台国际频道),筹建和办好面向东盟的北部湾网络广播电视台、中国-东盟电视剧译制和交易平台、东南亚多媒体译制传播中心等对外传播平台,使广西成为中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构建服务‘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新媒体高地和网络文化传播枢纽。”
彭钢同时提出,当前广西对外交流合作领域较窄,主要局限于版权贸易、合作出版、影视节目合作等领域,在数字出版、进出口贸易、印刷贸易服务、报刊合作、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相对较少。
对于“短板”,彭钢清醒地认识到,在未来的发展规划中要强化顶层设计:“要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在网络视听、数字出版等领域尽快形成一批手段多样、技术先进、内容丰富,有影响力、传播力、竞争力和较强实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和传播平台,积极参与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在服务国家战略的基础上不断壮大自身实力,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强大的舆论支持和精神支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