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一年级必背古诗(每天一首古诗词)

飞花令·海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北朝·佚名《西洲曲》

山行一年级必背古诗(每天一首古诗词)(1)

图:选自绘本《兰亭序》,吴菲/文,叶露盈/图

题稚川山水唐朝:戴叔伦

松下茅亭五月凉,

汀沙云树晚苍苍。

行人无限秋风思,

隔水青山似故乡。

山行一年级必背古诗(每天一首古诗词)(2)

作者简介

山行一年级必背古诗(每天一首古诗词)(3)

戴叔伦(约732-约789),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常州金坛区)城西南窑村人,唐代中期著名诗人。出生于一个隐士家庭,祖父戴修誉,父亲戴昚用,都是终生隐居不仕的士人。年少时拜著名的学者萧颖士为师,博闻强记,聪慧过人,“诸子百家过目不忘”,是萧门弟子中出类拔萃的学生。德元载(756年)岁暮,为避永王兵乱,随亲族搭商船逃难到江西鄱阳。在人生地疏的异乡,家计窘迫,开始探寻仕途。 大历元年(766年),得户部尚书充诸道盐铁使刘晏赏识,在其幕下任职。大历三年任湖南转运留后。此后,曾任涪州督赋、抚州刺史,及广西容州刺史,加御史中丞,官至容管经略使。在任期内,政绩卓著,是个出色的地方官吏。约贞元五年(约789年前后),他上表辞官归隐,在返乡途中客死清远峡(今四川成都北)。之后返葬于金坛小南门外县城南郊。明万历46年(1618年),金坛知县张翰中为疏通城内漕河,将其墓地移至南郊高坡(今南门面粉厂南围墙前),并亲自题立“诗伯夜台”墓碑,即“大诗人之墓”的意思。

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诗体裁皆有所涉猎。今存诗二卷,多混入宋元明人作品,需仔细辨伪。

山行一年级必背古诗(每天一首古诗词)(4)

创作背景

诗歌具体写于何年尚待考证,从内容看,在仲夏暑热的“五月”,诗人宦游途中经日跋涉,向晚来到稚川,憩息于松下茅亭,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山行一年级必背古诗(每天一首古诗词)(5)

译文

五月,松下的茅草亭里却凉爽宜人,白沙覆盖的汀洲和远处的繁茂树林融入了暮色,呈现出一片苍苍茫茫。

路上的行人兴起了无限的思乡之情,此处的青山绿水也仿佛是自己的故乡了。

山行一年级必背古诗(每天一首古诗词)(6)

注释

松下茅亭:放眼亭外。凉:传达了给人以舒畅之感。

汀沙:指靠近水边的沙洲。云树:高大的树木。苍苍:深青色,幽暗。

思:指思乡的感情。

山行一年级必背古诗(每天一首古诗词)(7)

鉴赏

这是一首描写江南山水风光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典型的旅游诗,写行旅中偶遇之景色。诗中热情赞颂了稚川山水风光的优美,并巧妙抒写了思乡之情。

一二句,描画“行人”傍晚小憩于茅亭的所见,也是对稚JII山水的点染。作为一个赶路的宦游人,在“五月”仲夏的暑热中整日跋涉,直到傍晚才突然发现一个“松下茅亭”,岂不喜出望外;憩息亭中,只感到清幽的凉意阵阵拂来,又怎不感到痛快。再纵目远眺,那江中汀洲的白沙,那云烟缭绕的绿树,在暮色映照下显得一片苍茫。上句从小处下笔,工笔描画;下句从大处着眼,泼墨涂染。前后相映,构成一幅意境淡远的松亭晚眺图,含蕴着稚川山水给予异乡“行人”的快感和美感。三四句,抒发“行人”于松亭晚眺之中突然唤起的一种油然而生的乡情,是稚川山水给予“行人”的一种无可名状的感发,也在表达对于稚川山水的盛赞。点出“行人”,补明前两句均是“行人”眼中之所见;“秋风思”代指乡愁归思,唤起诗人对故乡一切熟悉亲爱的事物的深切忆念。

此诗的妙处不在于它写出一种较为普遍的思想感情,而在于它写出了这种思想感情独特的发生过程,从而传达出一种特殊的生活况味,耐人含咏。

山行一年级必背古诗(每天一首古诗词)(8)

山行一年级必背古诗(每天一首古诗词)(9)

山行一年级必背古诗(每天一首古诗词)(10)

山行一年级必背古诗(每天一首古诗词)(1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