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修心的境界 道德经关闭六根
道德经:关闭自己的心门,从根源处避开烦扰祸患。
《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可口爽。
这里所说的“五色”“五味”“五音”,其实总结起来就是对人产生的伤害之源。
在佛家也有这样一个概念,叫做:六根清净。
所谓“六根”就是眼、耳、口、鼻、舌、身、意,以及相对应的色、香、味、声、触、法,六种感知,而一个人的欲望也皆源于此,因为自己的感官受到外界驱使之后,内心便产生了欲望,而欲望也成了人生祸患的根源。
所以在《道德经》之中就反复强调了克制欲望的重要性。
道家思想中所说的克制欲望,并非是让我们从外界生硬的截止,而是让我们从内在根源处去避免,当那些“五色”“五音”“五味”令自己颓废和生成欲望时,我们就从根源避开,避免这些欲望对于自己的诱惑。
所以在《道德经》之中就说: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堵塞嗜欲的孔窍,关闭欲望的心门,终身都没有劳烦之事,开启嗜欲的孔窍,增添纷杂的事物,终身不可救治。
这里所说的兑,在《易经》的八卦之中是口的意思,而在《道德经》中就是自己的“口耳鼻"等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很多人看到《道德经》所说的”塞其兑“,以为是将自己的口耳鼻全部堵塞,其实并不是,以道家的思想来解读,就如同我们刚才所说:关闭自己的内心,对于欲望的接受。
如何关得住呢,那就是从本性上去控制欲望,不要因外界形形色色的世界而扩大了自己的心欲。
因为这个世界很多事情都有穷尽,但是唯独欲望没有穷尽,当一个人的欲望受到外界的蛊惑以及迷乱之后,再也没有了一个平静,欲望会不断跟随外界的五色世界去膨胀。
所以《道德经》就提出堵塞接受欲望的孔门,关闭内心的欲望之门,那么这个时候终身才有可能救治,否则这一生都会沦为欲望的一个负累,这就是道家思想中,从根源处让我们解决欲望的一个智慧根源。
在《庄子》之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南海的帝王名叫儵,北海的帝王名叫忽,而中央的帝王名叫浑沌。
儵和忽经常相会于浑沌之处,浑沌对他们很好,儵和忽就想报答浑沌,他们就发现浑沌没有眼耳口鼻等七窍,于是就把浑沌打开了七窍,七天之后,浑沌完全打开了七窍,浑沌也就死去了。
庄子的这一个故事用的是夸张以及比拟的手法,而其中所表达的思想就是外身孔窍对于自身的主导,一旦打开七窍,接受外在的欲望时,那么“终身无可救治”。
人如其名,浑沌行动起来无所用心,没有口鼻舌这样一些接受外物的器官,所以他能够不在意做什么也不在意不做什么,得到和失去,对于他来说都无作用,没有任何影响,而这一种状态在无形之中也达到了道家中所说的“无为”。
但是当儵和忽帮他打开七窍之后,他便离开了这个世间,这一个故事说明的也是道家思想中有为和无为的智慧区别。
有为就是存在过度的欲望,而无为则是去除那些无所适从的妄念,让一切适度,一切坦然,这也是顺应自然的智慧,而儵和忽害死了浑沌,就是“有为”的恶果。
所以反观人生,也能够体会到“无为”给我们人生带来的哲理和智慧,以无为去修身,并不是无所适从,无所追求,无所进取,而是以合理的姿态去迎接外界的事物。
即便是让自己的眼、耳、口、鼻、舌、身、意去感知外物的时候,也能够让一切适度,不会被自己的欲望所驱使,这是一个人避免祸端,让人生坦然的智慧。
文|国学书舍
看了这一篇章的智慧,您有什么不一样的感悟呢?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