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长寿的皇子(安徽怀远县----宋理宗御批得名)
怀远县,隶属于安徽省蚌埠市。位于安徽省北部,总面积2391平方千米。总人口131万。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省科学发展先进县。
一、历史沿革
1、南宋宝祐五年(1257年),置怀远军、荆山县,治今址。怀远之名始此。
2、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废军,改为怀远县,属濠州。明、清属凤阳府。
3、1914年属淮泗道,1927年直属安徽省。
4、1949年属皖北行署区宿县专区,1952年属安徽省宿县专区。1956年属蚌埠专区,1961年复属宿县专区,1983年属蚌埠市。
二、地名来历
史载:南宋宝祐五年,宰相贾似道上奏:“涡口上环荆山,下连淮岸,险要可据。”为兵家必争之地。南宋皇帝理宗赵昀御批答曰:“荆山为城,义在怀远。”取义怀念远方,不忘收复中原之意。于是设怀远军,领荆山县。
三、风景名胜
1、禹王宫。俗称禹王庙,又称涂山祠,位于大禹劈山导淮的涂山顶峰。山下涡淮汇聚,滚滚东流;山上松柏葱郁,古迹遍布。《安徽省志-民族宗教志》载:道士们历代相传,汉高祖十二年,刘邦统兵镇压淮南王英布,经涂山巡视大禹遗迹,令刘长在山顶建禹庙,使后人永怀大禹治水之功德。其后汉武帝刘彻、三国时曹操父子先后到此。《安徽通志》载:怀远涂山,元以前已有天庆观。元大德年间改名元妙观。又据元大德年间吴文魁《重修禹王庙记》去:唐以前已有禹庙,唐高宗时江南巡抚狄仁杰毁吴楚淫祠时,“禹庙巍然独存”。
2、荆山。又名宝玉山,位于怀远县老城西南,今已为城中山。“滨淮突起,旁无附丽”,与涂山隔河相峙。高258.4米,周8.5千米。荆山之名,最初见于《水经注》,因其在淮河西岸,乡人又呼为西山。明杨瞻“谒启王祠”诗云:“西山日出晓烟浓,怪石盘旋似卧龙”,咏的便是荆山。山之巅有启庙,为祭祀大禹之子夏后帝启而建,现已圯废。启庙附近有采玉坑,相传为卞和采玉处。玉坑中原有白石,晶莹异常,山下望去,犹如白云出岫,又若群羊栖卧,故人们呼其为白云堆,或称之为眠羊石,惜被破坏无遗。
3、白乳泉。原名白龟泉。旧时泉畔有石记云:“唐正(贞)元中,(泉)随白龟流出”,故得此名。
宋元祐七年(1092年)上巳日,苏轼携迨、过二子同游荆、涂二山。见泉水白似牛乳,甘之如饴,烹茶煮茗,芬芳清洌,倾注杯中,水高于杯面而不溢,可浮起铜钱,叹为奇观。赋诗志胜曰:“荆山碧相照,楚水清可乱,刖人有余杭(卞和洞),美石肖温瓒,龟泉木杪出,牛乳石池漫。”诗人在《东坡集》中自注云:“龟泉在荆山下,色白而甘,真陆羽所谓‘石池漫流’者”。便赞誉:“白龟泉”为“天下第七泉",泉的美名大扬,迎来了宋、元、明、清诸多文人墨客游览观光,赋诗作楹。后人遂化用东坡诗意将“白龟泉”改称为“白乳泉”至今。
4、涂山。“古淮南道名山也”,为古涂山氏国所在地,位于怀远县城东南,淮河东岸。“双峰峻耸,瞰淮矗立”,与荆山夹淮并峙为胜。
涂山周23千米,高338.7米。《尚书·皋陶谟》载:“禹曰:‘予娶于涂山’”。《左传·哀公七年》载:“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明文学家宋濂在《游涂荆二山记》中颂云:“临濠古迹,惟涂荆二山最著”。唐柳宗元曾写下《涂山铭》,宋黄庭坚曾于涂山赋诗赞美。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