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邕存世的行书作品(行书入碑第一人李邕)
导语:李邕曾提出:“学我者死,似我者俗。”他对前人学习的态度,在此略见一斑。他吸取了王献之用笔外拓而雄强的优点,理智地摒弃了王献之纤媚柔弱的一面。
李邕生在仕官家族,天资聪颖,又博览群书,成年后其文章被称赞一时。在晚年时期,其文学功底更是被诸多文豪称赞,在文坛被世人尊称为前辈。
李邕亦为一代名将,在仕途上虽曾犯过错误,但总体来说算是一位忠臣。
除了在文学和政治上有一定威望,李邕在书法上亦有建树。在唐代皆对二王亦步亦趋的大环境下,李邕学王羲之之法,又融合魏碑、隶书等笔法,成功以行书入碑,成为行书入碑第一人。
《晴热帖》
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
李邕生在仕官家族,天资聪颖,又博览群书,成年后其文章被称赞一时。因其性格所决定,在政治上几无发达。但其文章、书法,却是独步当世。
李邕,字泰和,广陵江都人,祖籍江夏,曾任北海太守,故人称“李北海”。。出身于书香门第,于文学颇有造诣,有称“文章、书翰、公直、词辨、义烈、英迈为一时之杰”。他的父亲李善是一位正直博学的人,为官遭贬,后专心学术,所注萧统《文选》六十卷,至今被视为《文选》最主要的注本之一。
李邕自幼天资聪慧,秉承家学,精研《文选》,翰墨文章,少已知名,他性格耿直豪迈,重义爱士,曾侠义助人。20岁时得“文章四友”之一的李峤赏识和帮助,入秘阁读书,学识大进,以文章知名,独步天下四十年。
后又为监察御史张庭珪所赏识,认为其“词高行直,堪为诤谏之臣”,推荐李邕入仕。长安四年,在张庭珪等引荐下,为左拾遗。刚刚踏入仕途的李邕,不避祸福,直言敢谏。对武则天宠臣张氏、权臣韦巨源的不轨言行,大胆谏言。
开元十四年,李邕遇到人生最大的转折,他被指控在陈州任上贪赃枉法,幸好许昌孔璋上书玄宗代死得免,遂贬为遵化县尉。是年邕州发生叛乱,李邕以遵化县尉身份受命杨思勖指挥,作战立下功劳,升澧州司马。
李邕曾言:“不愿不狂,其名不彰,若不如此,后代何以称也。”这种英风豪气,同僚称其“如干将、莫邪,难以争锋。”杜甫作《八哀诗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往者武后朝,引用多宠嬖。否臧太常仪,面折两张势。然而,锋芒毕露的李邕在封建官场极易受到猜忌和打击。晚年在北海太守任上,遭人暗算,被宰相李林甫定罪下狱,70岁时竟被酷吏活活打死。
李白作诗感叹曰: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
《奉别帖》
开唐朝书风变革
李邕书风之变革,开辟颜真卿、李白诸家之鸿蒙,怀素承李邕之变,其书风亦从“折钗股”的清妍过渡为“屋漏痕”的敦厚。
李邕书风的蜕变在初唐到盛唐行、楷书审美发生转变的大潮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场由李邕首发、众书家相继呼应的书学变革,使得盛中唐书坛摆脱了初唐以来独尊二王清秀俊逸的审美模式,而澄淡出截然不同的以雄强浑厚为典型的时代风貌。
李阳冰谓之“书中仙手”。
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将同书圣王羲之放在同等的地位进行比较:“而北海出奇不穷,故当胜之余。余尝谓右军如龙,北海如象,世必有肯余言者。”
虽说他的个人书法风格根植于二王,但是细看他不同时期的作品,可谓面目各殊。李邕书风蜕变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
北宋最忠于二王法的蔡襄曾言:“邕之所书此为最佳也。” 这便是李邕的第一阶段
王羲之首开妍美流便的书风,淘汰了行楷书里的隶书笔意,独创“道美欹侧品格” 。而李邕则是把王羲之欹侧的特点扩大化,似乎向世人展示他对王字过人的洞察力和敏感性。李邕严守二王法这段时期正值他人生中较为得意的阶段。故而,他的作品亦表现出一种凌厉刚毅而翩翩自肆的气息,正合其势如干将、莫邪难以争锋的凌厉作风。
《宣和书谱》有记:“邕初学,变右军行法,顿挫起伏,既得其妙,复乃摆脱旧习,笔力一新。” 这是第二阶段。
此阶段是李邕书法形成个人面目的重要时期。李邕从右军用笔纤丽、结体欹侧的旧习中走出来转向取法北碑。运笔多隶意,体兼隶楷,与北魏平城时期的楷书极类似。北碑的结体运笔的加入,是王系书法创新的另一条路子。行书可以与碑结合。写出新意来, 李邕或许就是最早的尝试者。
李邕晚年书法一改轻佻的毛病,不再是以荒率为沉厚,以欹侧为端凝。他在原有的书风中有所取舍的掺进了小王的笔调。此为第三阶段。
李邕对小王的学习并不是亦步亦趋,他理智地摒弃了王献之“纤怪”的习气。间或出现侧锋用笔,因而使得线性亦是趋于外拓型。这一时期李邕用笔多用重按,呈现出用笔逐渐加重的趋势。结字的重心由上提渐变为下压。如果说“重心上提” 可追求飘逸之美的话,那么,“重心下压”追求的则是稳重之美。结字的斜向取势继续消减,结体平整而紧密。书法呈现出一种变荒率为沉厚、变欹侧为端凝的状态。
《出师表》
行书入碑第一人
李邕的行书入碑是书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他将二王书风与魏碑融合,将隶书结体的融入,碑之风骨与帖之风韵的完美融合,终成一代巅峰人物。
唐代以前,入碑字体多为篆书或隶书,未有行书入碑者,行书入碑是唐代才出现并繁荣一时, 在这一时期产生了多位行书入碑的书法家,李邕是其中的佼佼者,将多写于“ 帖”上的行书融入“骨法用笔”后完美呈现于碑刻之上,被称为“行书入碑第一人”。
《叶有道碑》
用笔纤丽,运笔内撅,中宫紧收而且结字往往上紧下松,使得重心上提。北宋最忠于二王法的蔡襄亦评价:“邕之所书此为最佳也。” 斜画紧接的结构、内撅的运笔都是李邕长期学习王羲之所形成的习惯。
《娑罗树碑》
用笔与欧阳询行书一样,同是吸收了二王一脉一拓直下的笔法和内撅的笔势。但是结字则与欧体不同,其字形偏方扁且宽博,字脚趋于齐平一改以往左低右高的范式,变欹侧跌宕为方扁宽博,杂有古朴的隶式,如此迹象似乎透露出李邕向北碑取法的端倪。
《麓山寺碑》
李邕行楷书的代表作。蕴含了碑派笔意于二王笔法之中,运笔敛约,方头方尾,结构得北朝石刻精髓,偏向于方正。风韵怡然之体相,渗透着南方二王书风的精美。
《李思训碑》
亦称《云麾将军碑》。此碑用行书写成,可谓碑之变格,书法瘦劲,凛然有势,结字取势纵长,奇宕流畅,其顿挫起伏奕奕动人,顾盼有神。明杨慎在《杨升庵集》中云:“李北海书《云麾将军碑》为其第一。”
《法华寺碑》
结语:
历史上,书法大家林立,钟、张、二王,欧、虞、褚、薛,都是百代楷模。然而,善行书者,入碑便弱,能入碑传世的,又多为楷书。李邕是将行书入碑取得成功的第一人。他成功的将二王一路行书的秀致与碑版的厚重相结合,伟岸又不失灵动。
最值得瞩目的是,李邕喊出了千古以来振聋发馈的“似我者俗,学我者死”的口号,其影响极其深远。齐白石曾仿此发出“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的警句。
——END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